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

时间:2022-05-25 07:58:04

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

古诗词作为我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代表,它充分展示了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诗词的教学中,意象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使学生充分了解意象的成因,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学生对于诗词的鉴赏能力才能有所提高。老师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意象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古诗词中所传达的深层思想。

本文就以李清照词中常出现的“花”意象为例,阐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意象的分析方法。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意象的分析

李清照将花的意象运用到词中并不单单是为了咏物抒怀,而是有自己的情感寄托与人生哲理。可以说,“花”意象贯穿了她一生的情感经历与人生遭遇。她写“花”不同于他人,更深刻也更细腻,所传递的意蕴更深厚。因此,老师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里通过分析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含义,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李清照情感经历以及人生遭遇的了解。

1.少女时期的“花”。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诗文样样皆通,学富五车,在文坛上盛极一时。状元郎王拱辰的孙女是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学识渊博,是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因此,李清照从小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浓厚的环境里,生活无忧无虑,涉世不深,没有局限于闺阁之中,加上她本身性格开朗,天真活泼,少女时期的词便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例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一词中形象地写出了李清照青春气息的美好。即使是“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这样萧瑟的场景,也能被她发现“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的清新景致。

2.时期的“花”。

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就已与赵明诚成婚,这时脱去了少女时期的懵懂无知。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生活得相当幸福。无论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都表现出了两人之间伉俪情深。这个时期的李清照,心思细腻,对待爱情大胆追逐,却又活泼俏皮,娇憨可爱,这是爱情给予她的滋养。

3.孀居时期的“花”。

李清照生活的晚期,不仅遭遇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还痛失夫君赵明诚,悲伤的心情无以复加,只能将自己复杂的感情寄托于“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充满了丧夫之痛,丧国之悲,以黄花自比,写自己的憔悴与凄惨,委婉的表达了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哀愁。到后来已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的境地。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注意意象的成因

1.“花”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自古,无论是绘画、艺术、文学、造园工艺都有“花”的存在。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将“花”引入到生活中,通过将花朵的纹样雕刻在石器上来装扮生活。在隋、唐以及两宋时期,中国花文化的发展达到空前绝后之境,可谓鼎盛时期。插花、赏花以及买花的现象随处可见,插花还成为四艺之一,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重要部分。李清照虽然生活在南宋时期,但是当时的“花”文化依旧很繁荣,并且李清照出身大户人家,“花”文化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2.“花”与女性有不解之缘。

花代表的是美,每一种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自古就爱将美人与花相对应。例如《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曹植诗中的“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再如《红楼梦》中“娴静时如姣花照水”,都充分运用了花的特性来描写女性。而李清照对于“花”的热爱也近乎痴迷,常常以花自喻,以花抒情,所以李清照常常用“花”意象表达自己细腻的情感。

古诗词里的意象是诗人表达内心的一个载体,只有分析和了解了意象,高中生才能真正读懂诗词的含义。因此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

上一篇:寻找历史教学中的“爱国心之源泉” 下一篇:塑健康心理 做幸福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