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命科学德育探讨

时间:2022-05-24 07:04:44

初中生命科学德育探讨

1以知育德

正确的道德情感需要理性的认识。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学生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知识后,可以对周围的大自然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从而以正确的理论知识指导和约束自身行为,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在初中生命科学的教学内容中,关于生态系统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处处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讨论关于“生物圈二理训练。号”的科学实验,让学生意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无法再复制一个地球。由此使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意识。在“生态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了“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后,很容易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相联系,并通过例举森林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森林面积减少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体会到爱绿护绿、植树造林的意义。又如在“食物链和食物网”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在了解了食物网的结构、食物网中某些物种消失所带来的影响后,自然会体会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重要性,激发起强烈的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通过“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教学,使学生认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原理,进而认识到大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存在固有的稳定关系,在运动中有自我调节的规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行动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避免破坏自然整体的稳定,确保人类健康、安全和持续发展,最终形成用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论来认识自然的生态观。此外,在进行其他章节的教学时,也可通过生命科学知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比如在“生物的类群”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生物的结构,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妙,产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养成爱护动植物的习惯;通过介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界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我们必须爱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等等。

2设境育德

用传统的讲述法宣扬生态道德,显得手段单一、教条,无法吸引学生,而通过一定手段创设情境,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着综合的作用,这就是“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从而触景生情,在感情上产生强烈共鸣,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例如,在介绍“生物的类群”时,通过展示各种动植物的美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的情感;通过介绍动植物的趣闻和奇妙的自然景观,感受“自然之大,无奇不有”,诱导其产生对自然的敬重之情。除了可以创设美好的情境外,也可以创设一些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鱼类”这一内容时,为满足学生对鲨鱼的好奇心,可展示一些鲨鱼的图片,正当学生兴趣昂然地欣赏鲨鱼优美的体态时,突然出现了几张人类捕杀鲨鱼的图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出现了转变。这时教师进一步说明人类每年捕杀的鲨鱼数量过亿,捕杀的过程极其残忍,而捕杀鲨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鲨鱼的鳍,使其成为餐桌上的鱼翅。学生在震惊中,意识到人类的捕杀是很多动物数量锐减的直接原因,唤醒他们尊重动物,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意识。

3践行育德

实践是道德情感形成的主要动力。我们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体现在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行为上。所以在生命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生态道德行为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在亲身实践中锻炼生态道德意志,培养生态道德行为习惯。首先,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日常行为规范,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惜粮食;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含氮、磷的洗衣粉,不乱扔垃圾;爱护动物;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自觉地保护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等等,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可以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使每一位同学都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当中。其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认识、受到教育O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公园等地,通过与大自然及动物的亲密接触,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配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对小区垃圾数量进行调查,按人口推算城市、全国、全世界一天产生的垃圾数量,以此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还可以结合各种环保纪念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中国植树节”、“世界卫生日”、“中国爱鸟周”、“世界地球日”、“国际元烟日”等,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板报、广播、小报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体会参与环境保护的成就感。

4炼志育德

生态道德行为少不了生态道德意志的支撑。生态道德意志是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生态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在实现生态道德目标中控制行为的力量。同志说过:“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要自始至终坚持保护生态的行为,在个人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冲突时能作出正确选择,就需要生态道德意志的支撑为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教师可布置学生分小组上网查找一些名人志士献身环保事业的事例,例如:民间环保人士汪永晨,浙江省生态学会名誉会长、浙江大学农业生态与工程研究所王兆骞教授等,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通过这样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熟悉这些陌生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并以他们为榜样,引起学生自觉锻炼的意向。再者,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垃圾分类有必要吗?我们怎么看待垃圾分类?”、“在农贸市场上看到被捕捉的青蛙、蟾蜍以及其他野生动物时,我们该怎么办?”、“面对餐桌上味道鲜美的野生动物,你能抵挡住美食的诱惑吗?”等,通过这类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只有坚定的意志,才能抵挡诱惑,克服困难,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通过生命科学课堂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道德情感,促使学生生态道德观念全面提高,使学生以正确的行为对待生态环境,既达成了生命科学的教学目标,又落实了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最终凸现了生命科学学科设置的意义。

上一篇:成人教育建筑课程教学初探 下一篇:美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