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5-23 09:52:22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目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践育人教育观、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实践育人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育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正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如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等问题,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深入推动。实践育人作为目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已经处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我院针对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就如何着力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提高高等教育工作的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的实践育人观

高校育人功能的发挥有多种方式,以往人们比较关注的是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而实践育人是指建立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石,通过对提高学生实践和自我教育激情的开发,形成基于实践的新型育人方式。

实践教学的特点表明,它能够承载很多育人任务。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需要调动全部知识储备,需要综合素质的支撑,学校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能够考查学生学习的扎实程度,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动力。因此,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达到对人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树立的实践育人观,就是要改变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建立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观。改变认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属于文科,只需要一本书、一只笔、一张嘴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传统观念,加强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走出校外,真正地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实践对社会生活有最直接的接触与了解,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以实践育人为引领改革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经管类专业的特点要求适应社会,注重实践,这决定了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大学阶段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给经管类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锻炼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实践育人为导向,体现“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减少或合并一些理论课程,增加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用性选修课,拓宽专业方向,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后劲。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分与学时,并从整体上策划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与理论教学相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以实践育人为原则,强化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1.在教学中加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督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入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注重联系社会发展实践。通过布置课外社会实践作业,督促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多与企业员工、顾客交流,多听企业家讲座,多观察市场,多了解企业的经营,多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分析环境、企业和市场,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切实改善实验、实训等教学环境,加强实验、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把握好硬件设置的前瞻性和软件配备的先进性原则。

在软件配备上,一是积极申购企业常用的软件。这类软件在社会中使用范围较广,学生掌握后能迅速适应社会需要,如财务软件、国际贸易仿真实验软件等;二是配备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软件。这类软件主要模拟现实经济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的应变能力,如证券模拟系统以及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教学系统等;三是配备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并能在工作中长期使用的工具类软件。如统计分析软件,计量经济学软件等。

3.积极促进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实验教学应结合当前经管类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联系社会发展实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的实验,逐步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使实验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4.不断充实实验、实训师资队伍,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选派热心实验教学、素质高、有责任心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对实验人员的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另外,专业教师也是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积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进行实验、实训教学。

四、建立以专业实践、社团活动、教师科研为基础的实践教育平台

1.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两个层次

在专业见习方面,学院制定出科学的专业见习方案。在专业见习管理模式上,与学生社团合作,将专业见习的整个安排交由指导教师与学生社团组织,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专业实习方面,学院改变过去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即由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各实习点实习生的全程管理。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广泛联系,遴选实习基地,确立实习关系;其次,由实习单位派人到学院进行实习生双向选择;然后,认真遴选实习指导教师,明确指导任务;指导教师送派学生到达实习地点并进行远程实习指导;学院领导定期了解实习生实习与生活情况,解决实习中的重大问题;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基地与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整个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责任明确,管理严格;实习基地设施优良,管理规范;通过指导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在专业指导、人际沟通、实习管理等方面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形成学生积极、教师热心、基地尽心、学院放心的良好形势。

2.在社团活动方面,学院以专业为依托,建立学生社团,并围绕实践育人开展社团活动

通过开展以模拟大赛、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为重点的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大力宣传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先进典型,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的内驱力,形成人人重视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人人关心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人人参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学生社团活动平台打造成实践育人的平台。

3.在教师科研上

一方面要鼓励教师从社会热点、难点中寻找研究课题,积极参与政府或企业的咨询、规划和培训项目,另一方面,学院给每位学生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以学年论文、创新大赛、毕业论文为平台,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查阅文献资料、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系列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加强管理,健全实践育人激励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实验与实训课程标准,制定详细的实纲与成绩评定办法,明确实习指导老师工作职责,进一(下转第130页)(上接第128页)步规范实验、实训、实习管理。

2.构建实践育人激励机制

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实践活动,加大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对于在实践与创新活动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在综合测评中给予加分。另一方面,学院注重激发教师实践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通过相关机制督促教师重视与企业的联系,广泛结交企业界朋友,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通过开展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对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记工作量、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给予经费补贴等方式,充分肯定教师的实践育人的劳动成果,激发教师实践育人的热情。

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育人提供有力保障

教师队伍是实践育人的基石。学院加强专兼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指导教师的培养,建设“双师型”的实践育人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到企业兼职,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经管类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以满足实践育人的需要。

学院与多个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双师互聘制”,聘请基地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改变学生踏入社会不懂实务、不懂操作的现状,并根据社会发展与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学校专任教师通过为企业开展业务培训、共同进行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等途径,与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总之,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高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效协调,统筹兼顾,才能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同志谈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2-2-9.2.

[2]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交流会[N].中国教育报,2011-9-23.1.

[3]李保红.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5).

[4]刘玉来.关于实践育人的思考[J].中天学刊,2012(6).

河南省教改课题: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SJGLX206)

作者简介:李保红(1965―),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工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经济研究与教学。

上一篇:平衡计分卡在预拌混凝土企业的应用 下一篇:《市场营销原理》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