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05-23 08:07:33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 研究性学习强调:(1)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2)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其特点在于:(1)学习内容的开放性;(2)学习过程的探究性;(3)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从目前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来看,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关键词: 教育改革 研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思想雏形来自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念和“问题教学法”,后得到克伯屈(W.H.Kilpatrick)、布鲁纳、施瓦布(J.J.Schwab)等学者研究成果的支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以项目(Project-Based Learning)和问题(Problem-Based Learning)为两大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成为当前经验学习的一种主要形态。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其目标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探究意识和研究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真实性体验。

在我国,进行有益的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借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国学术界与西方的交流逐渐是多方位和多层面的。相对成熟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也随之被引入我国。尽管在当时,以“智力发展”为本位的研究性学习和以“知识获得”为本位的接受式学习有着理念上的冲突,但其理论中,如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关注能力的提升等有益部分被我国所接受。第二阶段是理念融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目标,特别是1997年中央提出《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受到教育界重视和青睐。上海是当时较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地区。随后在2000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列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学校就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第三阶段是实践探索,从本世纪初期开始。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把研究性学习的推行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国策。同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出台,《纲要》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自此,研究性学习就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它主要用于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并提出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2]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性学习强调从实际生活中选择综合的真实的专题进行研究,强调从周围环境中就地取材。形成问题的情境内容必须与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有关,并且与学生的亲身经历或即将获得的亲身经历相联系。脱离当地实际,研究性学习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没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2)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核心,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注重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获得知识。(3)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活动展开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原有的“知识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它必然要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环境及更有利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机会。研究性学习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让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其特点在于:(1)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的;重视学习内容和信息的积累,为师生提供学习资源共享的机会和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形式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3)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从目前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来看,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3]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采用积极的策略,真正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这个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分为两个小阶段,即问题准备阶段和问题提出阶段。首先,教师和学生是分工协作的关系,学生寻找问题的“兴趣点”,并和教师一起收集资料,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因为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兴趣点”都能开展研究性学习。这需要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及现实条件进行论证。其次,针对提出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提出假设,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首先,师生需要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来选题,具体来说,如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提出核心问题。学生可以建立学习合作小组,形成研究性学习综合战斗力。其次,教师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分类、分组指导,以及相关案例介绍,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课题研究的价值,确定选题,形成研究方案。

2.实践体验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包括搜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和初步交流三个步骤。首先,选择有效方式收集与研究课题有重要关联的资料,然后分析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其次,根据信息资料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进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反思调研结果。最后,交流初步的研究成果。

在资料收集时学生要善于利用网络搜索、查阅刊物、访谈、问卷等方式获取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等都有自己的研究规范,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与课题最适宜的研究方法。此外,教师还要耐心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及时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积极性。

3.表达和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分为两步:首先学生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汇总,形成报告材料,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其次,学生需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分享成果,听取意见,反思不足。

在这一阶段,首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展板、墙报、刊物、模型、图像等。其次,需要珍惜学生来之不易的研究结果,因为学生的研究兴趣远比研究结论更为重要,每一次认真的研究性学习都是有价值的。最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自我展现能力,促成思维争鸣和碰撞,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加快研究性学习建设的步伐,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化具有切实的实践意义。研究性学习是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巨大挑战。在转型过程中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有创造性地去妥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正如有学者所言:“教育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需要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4]

参考文献:

[1][2][3]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6号).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Z].2001.6.

[4]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山版社,1993:330.

项目来源: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中经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0YJC880029);云南省大理学院精品课程“教育研究方法”(JPIII―09)。

上一篇:少儿钢琴教学与注意力集中训练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