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听”等语用标记语分析

时间:2022-10-09 05:10:44

“听说”“你听”等语用标记语分析

摘 要: 语用标记语是语法化和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听”构成的语用标记语进行了归类分析和语用功能的阐释,并重点探讨了语用标记“你听”中“听”的虚化历程,以及复杂的虚化机制。

关键词: 语用标记语 “你听” 主观化 虚化

一、语用标记语理论

Levinson(1983)曾指出:“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许多标记(indicate)某一话语和前述话语之间关系的词和短语……往往表示包含它们的话语对前述话语的一种回应或延续。”Levinson的这一论述,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的重视,其中的代表人物有Blakemore、Fraser等,他们多注重英语中这类语言现象的句法―语用维度的动态研究。对这类语言现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界定。我们同意冯光武的观点,将它们统称为“语用标记语”。

语用标记语是指能够体现说话人对客观世界及存在的性质、特征、规律的认知和描述所持的态度、评价、意志,或用以实现以言行事功能的自然语言表达式,其范围包括许多不同词类,如副词、连词、感叹词、短语、插入型表达用语等。一般来说,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它们以非常高的频率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十种话语形式之一;二是它们在句子中传达的不是概念意义,而是程序意义,如果去掉的话,不影响句子的命题意义;三是它们在会话中的作用主要是语用性的,表明说话人的态度,从而帮助听话人更好地理解话语。

二、由“听”构成的语用标记语

语用标记语的主要作用首先是衔接上下文,使语篇具有关联性,其次是凸显语义焦点,使说话人的交际目的、主观意志得到强调。这类衔接词语有些自身没有独立的语义,主要意义就是表示前后小句或上下文的衔接,如连词;有些本身的语义已经虚化,只表示衔接作用,如动词、代词虚化的衔接词语。

根据我们的观察,由“听”构成的语用标记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话语来源标记语“听说”。

这是一种信息量弱的衔接语,这类衔接语虽仍保留一定的语义,但语义已虚化,衔接作用大于信息义。主要是说明信息来源的理据性,即从别处听说而来,因为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毕竟有限,所以在陈述事件或说明问题时,引证和转述别人的说法来帮助自己就显得尤为必要。它是通过语用法的语法化转来的短语,已经固定化了。例如:

①“听说你们分开了一年,没想到你还这么替他说话。”(《红苹果之恋》)

上面例句中的“听说”起标记信息来源的作用,即使去掉也不影响句子的命题意义,其作用主要是语用性的。

(二)注意提示性标记语“你听”、“您听听”、“你听听”。

这类语用标记的作用是一方面具有提示功能,即提示听话者注意下边所讲的内容,另一方面具有求同功能,即获得听话者对其所讲的内容及观点的认同,前者是就形式而言,后者是就语义而言。例如:

②“大嫂,你听,这不是说的你吗?”(冯德英,《苦菜花》)

③“你听,那些孩子的嘴多巧!”(冯德英,《苦菜花》)

从形式上来看,以上两例中的“你听”是一个表示话语强调的标记词,往往读为重音,说话人把它作为信息符号,提醒听话人注意后面要重点表述的内容。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听话人根据推理机制,也会配合说话人把“你听”后面的内容理解为语义的焦点,这样“你听”就成了具有明示功能的标记词。

从语义上来看,上面两例都具有求同作用。“你听”在这里主要不是叫对方真的听,其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看法,并希望对方同意自己的看法。

句②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说话人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听话人只有认同。“你听”前面都添加了“你”的所指,一方面表明说话人非常在意听话人的存在,符合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另一方面,这种形式也添加了称呼语的语用功能,便于交际双方的互动。句③是以感叹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说话人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迫使听话人也认同“这孩子的确嘴巧”这一看法。

“你听”作为语用标记时,“听”还可重叠,组成“您听听”、“你听听”的组合。“听”重叠后,出现了新的语用意义,符合话语的“数量相似性原则(增量原则)”。但“你听听”、“您听听”较多地含有不满与责备的口气,对后边表述内容的一种不满的评价,其作用类似于“你瞧瞧”、“您瞧瞧”等。这两个组合在书面语中出现得很少,多用在口语中。

(三)言语行为标记语“你听我说”、“你听着”。

这种语用标记的作用是强调或突出所述命题,反映了说话人想强调下面要说的话语的内容或提醒听话者注意他有话要说的元语用意识,因此这类语用标记语具有强调或提醒等明示功能。何自然等认为,具备这种功能的插入语的作用“就是要求对方实施一定的行为或在实施某一行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或表示说话人要实施一定的行为,提请听话人注意”。“你听着”“你听我说”就属于后一种用法。例如:

④狗子:小子,你听着,我现在要替黑旋风大太爷管教管教你。(《龙须沟》)

⑤起明∶阿春你听我说,你还是最好让我按时还你的钱。你得让我独闯一回天下。(《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记录)》)

在口语交际中,说话人使用语用标记既可表达主观意向,又可表达以言行事功能,如实施祈使、命令、要求、提醒、警示等行为。在上面例句中,说话人在明确地告诉听话人自己将要实施的某种行为。它是要以言行事,告诫听话人自己将要实施的某种行为,而不是重在解说某种道理,要求对方关注自己的话语内容,警示受话人。

通过对部分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语用标记语的研究发现,动词的虚化除了有历时变化,演变为虚词外,还可以在共时系统里发生虚化。不过,动词在共时系统里的语法化主要体现在语用化上。国内提出这个理论较早的人应是沈家煊,他提出“语用学研究的就是语用法的语法化”的观点。张克定认为,一般来说,对语法的语用学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历时的方法,即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原来曾是语用的现象是如何随着语言的发展而逐渐固化下来,变成语法现象,即语用法的语法化问题;一种是共时的方法,即对语法现象进行语用分析,称为语用语法。语法单位是语言使用习惯化和规约化的结果,语言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语境、语言使用者和交际目的的制约,语义发生变化,造成语用法的语法化。动词逐渐由自由组合的实义动词变为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语法化词语,再到语用标记,虚化后的动词已通过重新分析变成了凝固的格式,在语篇中信息含量不断递减,而衔接功能不断递增,到成为无信息量的语用标记时,便完成了语篇中的语法化过程。

三、“你听”的虚化历程及机制

(一)“你”的泛化。

“你”是第二人称代词,在话语交谈中往往指称听话人。在具体语境中,“你”指代的对象应该是确定的。随着“你”被高频率地使用,受语境的规约,“你”原有的语义受到磨损,指称范围扩大了,可以不指代具体的人;同时,“你”的指代性逐渐衰减,甚至仅仅起到一种关联作用。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趋向于得到对方的认同,不管是强制性的,还是探询性的,那么最适合用在祈使句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这样,“你”就由人称代词虚化为一个语用标记的构件。

(二)“听”的虚化过程。

从语义来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听”有四种意义:耳听;听从,接受;听凭,任凭;治理,判断。如“你听”中的“听”是从本义“耳听、用耳朵接受声音”演变而来的。由耳听声音,进而到听从、接受建议之类,再进一步虚化到主观体验、感受义,最后进一步虚化到语用标记语。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听”的意义越来越虚化,主观性越来越强,仅表达说话者的主观看法,这时的“听”便和“你”形成了一个语用标记。其虚化的轨迹为:耳听感受、认为语用标记,即:动作义认为义篇章义。

从语法来看,“听”可以带名词宾语,又可以带动词宾语和小句宾语。带名词宾语时动作意义最强,也即实义性最强;带动词宾语时开始虚化,动作意义减弱,开始向主观化方向发展;到了带小句宾语时,有些还保留动作意义,有些基本已经成为感知动词,到完全虚化时,就完全成为语用标记语。

总之,它的虚化过程大体经历从最实义的动作动词到语用标记。

动作动词的语义不断虚化才会形成语法化的转变。从语义角度来看,“听”语义演变的过程构成了一个连续统,无法截然分开。这也是感官类动词语义演变的共同趋势。

一个典型的实义词通常具备特定句法范畴的很多特征,比如在形态丰富的语言里,一个典型的动词可以带时、体、情态,以及一致关系标记,可以接受各种修饰成分,可以指派题元等。当这个动词进入语法化过程之后,上述范畴特征就会逐渐减少;而当这个动词完全语法化为一个形态标记时,上述的动词范畴特征则完全消失。这个形态句法演变过程在语法化文献中常被称为“非范畴化”。通过考察发现,由于受结构及语义的制约,作为语用标记语中的听觉动词已没有该动词的典型特征。

1.动词的非动作行为性

“听”的本意是用耳朵接受声音,其动作行为性很强。但是“你听”等充当语用标记后,其动作性特征已经不复存在。由最初的动作义“耳听”引申到表示心理活动的认为、感受等义,然后进一步引申出表示求同、评价、提醒、明示的用法。

2.动词的主观性

现代汉语中,“听”与人称代词“你”结合后,不仅仅能表示“耳听”的动作行为义,还可以经常用来表示“认为义”、“评价义”等,有一种“主观性”蕴含其中,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表“求同”“提醒”“明示”的语用标记。

3.动词的不可否定性

与典型的动词不同,这里的“听”不能被“不”和“没”否定。

4.动词的无时态性

首先,“听”不能后附体助词“着、了、过”等。其次,“听”不能带时量宾语,如“一会儿”、“一下”等。

(三)语用标记语“你听”形成的机制。

1.语义机制

(1)“你听”语义的虚化

“你听”原是一个短语,意思是“你用耳朵接受声音”。随着“你”的泛化、“听”由动作义到认为义再到篇章义的虚化,语用标记“你听”便形成了。典型的语用标记“你听”,“你”和“听”都不表达真值语义,用“你”只是说话人称说的方便,即使听话人站在跟前,说话者也可能不是特指他。从舞台模型的理论来看,虚化前“你”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虚化后“你”就变成了观众。“你听”在虚化前是句子所表达的命题的一部分,虚化后就成了命题外的成分。这种语义变化的轨迹是怎样的呢?Traugott(1989)提到语义变化的道路有三个趋势:趋势之一是基于外部描写的情景意义基于内部描写的情景意义;趋势之二是基于外部和内部描写的意义基于篇章和元语言学的情景意义;趋势之三是意义倾向于表现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信仰和态度。我们这里所说的“你听”的意义变化――从“耳听义”到“认为义”到“篇章义”,实际上表现了主观性的增强。何谓“主观性”?Lyons指出:“主观性的标记是这样一种设置,说话人在说一段话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所说的话的评论和态度。”(1977:739)“主观性指的是这样一种表现自我的性质,作为意识的主体,或施事的主体的性质,其中意识包括认知、感情和感觉。”(1995:337)汉语中的“你听”有明确的指称,适合于表现个人情感,有潜力表现主观性。

(2)语义重心的转移随着“听”由动作义向篇章义(语用标记)的演变,句子的语义重心也从左向右发生了偏移,即从谓核中心“听”转向“听”的内容。

2.句法机制

(1)句子结构层次的分化与组合

关于语法化的机制,Hopper和Traugott(1993)认为主要是重新分析和类推。重新分析指语言结构内部语法关系的变化,它是通过改变语言结构的底层表达式来引起规则的改变,但不会立即从语言的表层形式反映出来,它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促成语言成分边界的重新划定。

“你听”在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语义的弱化,其结构层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可以进行重新分析。例如:

⑥小王,你听那金鸡声声引吭的高歌。

⑦你听这样的话,哪里有什么道理?

⑧老王太太嘴巴皮子哆嗦着说道:“萧队长你听,她这还算不算人?”(《暴风骤雨》)

⑨“你听,他们哪肯放过我,还是让东尼送你,他不习惯夜生活,正要回家,顺便。”(岑凯伦,《还你前生缘》)

句⑥“你”回指“小王”,“听”后面的短语指代“听”的具体内容;句⑦“这样的话”是话题,有强调和提醒听话人的作用,“哪里有什么道理”是述题;句⑧“萧队长”与“你”为复指关系,“听”后接的是从句;句⑨“你听”后接复句。从结构上看,句⑥“听”为谓语,是句子的语义中心;句⑦“听”是“认为”义,句子的结构层次可以有“你听这样的话,?哪里有什么道理?”与“你听?这样的话,哪里有什么道理?”两种不同的划分。根据语境,后一种方法更好一些,因为说话人重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对方认同,从语感上来说,读起来也比较流畅。句⑧“听”仍是“认为”义,但句子结构层次只能为“萧队长你听?她这还算不算人?”句⑨“你听”纯粹成了语用标记,在形式上有逗号隔开,它插在句子中间,是一个主要表达语用意义的插入语。这个语用意义是表评价,是在话语行为中,说话者对自身、听话者、当前话题所关涉的人、事物及行为的性质所表述的看法或论断,此句的“你听”可以换成“你看”、“你瞧”等,表示的是说话者对刚才一番话的评价。也可以说是求得认同,希望对方同意自己的看法。总体看来,“你听”结构层次的变化可表示为:你?听+宾语(名词短语或从句)你听(,)?从句。

(2)韵律和谐的需要

“你”与“听”都是单音节词语,二者的结合符合汉语双音化的倾向。再者,“听”后面的内容有时字数较多,“听”和它们连读起来不够流畅,这也从反面促进了“你听”的形成。上文句⑥,从语义看“听”与后面的内容结合得较紧密,但从韵律上考虑“你听”还是应该连读。

3.语用机制

(1)语言的主观性以及言语交际的需要

按照动态语法学的观点,语法结构起源于语言的运用,同时也会随着语言的运用与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变化。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客观地表达命题的思想,还要表达交际主体的观点、感情和态度。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借助表达实际意义和客观描述的词语,而且会添加自己的主观识解,将自己说话的目的和动机同时传达给交际对方。说话人会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如果这种含有说话人主观信念和态度的形式和结构逐渐衍生出可识别的语法成分,这就是语言的“主观化”。在会话过程中,说话人总是不断把说话的目的、动机、态度和感情传递给对方。一些常用的包含主观性的词语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凝固下来,形成主观化的表达成分,“你听”这一主谓结构就经历了这样的演变。

“你听”这一主谓结构被高频率地使用,是其成为话语标记的内在动力。反过来说,“你听”这一主谓结构被高频率地使用,也体现了它在言语交际过程当中强大的生命力和语用价值,符合人们交际的需要。

(2)语法的类推作用

类推则发生在语言纵聚合层面,指的是原有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因套用某个法则,类推出不同于原来的新结构,新结构表层不同于旧结构,但两者的底层意义不变。“人称代词+感官动词”形成语用标记大都出现在明朝,它们有着基本相同的虚化历程与语用功能,在用法上应该会相互产生一定的影响。语言内部的这种类推作用,也是“你听”形成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振宇等.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言科学,2006,(2).

[2]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

[3]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4,(2).

[4]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霍永寿.从言语行为的实施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言文学,2005,(2).

[6]李福印.认知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李勇忠.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8]刘月华.说话中“说”“想”“看”的一种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1986,(3).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0]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4).

[11]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12]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2).

[13]张爱民.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人称泛化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1,(1).

[14]Hopper,P.J.&Traugott,E.C.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5]Lyons,J.Semantics[M].2vol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7.

[16]Lyons,J.LinguisticSemantics:Anintroduction[M].Cambridge: CUP,1995.

[17]Traugott,E.C.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J].Language, 1989,(65):31-55.

[18]Traugott,E.C.SubjectificationinGrammaticalization[A].In Stein & Wright.1995.

上一篇:高校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传承的... 下一篇: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