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可“四步走”

时间:2022-05-23 08:33:49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可“四步走”

【摘要】本文从"引导质疑,培养问题意识"、"引导争论,培养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评价归纳,拓展思维空间"和"迁移训练,提升综合能力"四个方面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意识和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1-01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何谓自主学习呢?我国学者庞维国将它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激情燃烧基础上的"创新学",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几个基本点,课堂教学方式就要在这几个基本点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笔者认为:

第一步:引导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积极能动的参与者,课堂教学要确立起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要积极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导读质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促进学生的能动发展,从而起到优化学习主体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之前,要善于营造质疑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筛选,确定有讨论价值的重点问题。如我在教授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一些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这个悲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悲剧?为什么这个悲剧是伟大的?伟大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兴趣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疑是学习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疑能增进兴趣。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正确思维,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热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二步:引导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敢于质疑,大胆争论,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求、创新精神。我在分析《曹刿论战》中庄公的形象时,很多同学都笑庄公目光短浅,可一同学小声说:"我看庄公这个人还是蛮可爱的。"显然这个同学的认识与他人有别,孰是孰非,于是我让同学们就自己对庄公的认识展开辩论。经过讨论,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庄公把战争取胜的愿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政治上无能且战时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军事上又无知;另一种认为庄公能善于纳谏、不耻下问且作战时能亲临战场,也应该算是一个较为明智的国君。两派人马,结合课文内容,条分缕析,各执己见。经过一番争论,学生们不但对庄公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也领悟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多角度理解文本、分析形象。

课堂中的争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的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由此可见引导课堂争论,便于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是极具训练效果的。

第三步:指导学生评价归纳,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开发学生智力,而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归纳这一环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评价归纳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通过评价总结来辨别是非、判断正误,梳理思维,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总结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学生获取的知识首先是零散的、芜杂的,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多半无科学方法,只是凭感觉和经验。运用评价归纳就是把零散的、芜杂的知识集中起来,通过对比,求同存异,去伪存真,归纳成规律性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以便减少学生记忆的压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评价归纳就是总结出质疑、析疑、解疑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原因,"为什么会这样";想联系,"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想规律,"事情的发展、事物的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想方法,"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四步:迁移训练,提升综合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阅读教学中所选的文章,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可见,只有通过迁移训练,才能巩固并活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练成熟练的技巧。

迁移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因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综合的分析,概括归纳出两个知识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类似的条件,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迁移思维的本质在于寻找物质之间的共同属性,从而判断二者之间的融合点和嫁接点。因此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在思维的融合点和嫁接点处精心设计迁移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便可根据本课"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训练重点,让学生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这个教学环节既是对学生是否读懂文本的检验,更是一种迁移思维能力的训练。一旦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题时就会有清晰的思路,就能快捷有效地找到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和内在联系,从而能快速解决陌生问题。迁移思维能力的提高显然对优化学习主体,拓展教学时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我们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注意抓住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求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刘以林,张以珍,冯志诚.《创造力素质与创造方法》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张熊飞.《教学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探讨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视频采集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