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促进英语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5-23 07:24:15

【前言】思维导图促进英语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的应用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必然有所转变。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或“授”,更在于“引”和“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后退一步”,来助推学生“前进一步”,以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蒙志珍、管肖霞基于文献梳理,总结了...

思维导图促进英语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阐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师的角色要求,然后详细分析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的特点和优势,指出思维导图是促进教师实现角色转换的路径之一,最后本文以教学设计者、教学控制者、学习促进者三种教师角色为基础,就思维导图如何帮助教师有效实现多种角色的转换,达成有意义的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思维导图 教学技术 英语教师课堂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73-03

一 教学改革中对英语教师的角色要求

教育部2007年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必然有所转变。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或“授”,更在于“引”和“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后退一步”,来助推学生“前进一步”,以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蒙志珍、管肖霞基于文献梳理,总结了众多国内外语言学专家提出的教师角色,并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列出了12个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改环境下应该扮演的课堂角色,如下表所示: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及其描述

教师角色 描述

计划者 计划和设计整个英语教学过程

指导者 指导和协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创造者 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设计者 设计课堂活动供学生参与,以增加练习使用英语的机会

提供者 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提供信息、学习资料或帮助

参与者 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并共同讨论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激发者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鼓励者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堂活动

咨询者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提供咨询

训练者 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

监控者 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评价者 评价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恰当的反馈

基于课程要求,本文认为,诸多教学模式和方法可帮助教师转换课堂角色,思维导图的应用便是其中一种。如同做演讲、写文章需要主线贯穿一样,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语境下,运用思维导图来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环节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打破单向灌输、被动学习的“藩篱”,走向双向互动、自主学习之境界的工具。换言之,教师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和教学策略,将其置于英语教学过程的中轴线位置,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围绕中轴线展开,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在多重角色中灵活转换,最终起到引导作用。

二 思维导图何以成为教学工具

1.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Tony Buzan)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托尼・巴赞认为:传统的草拟和笔记方法(即线性笔记)有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和不能有效刺激大脑四大弊端,而简洁、有效率和积极的个人参与对成功的笔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可以提高回报的笔记方法。

托尼・巴赞制作思维导图的要求是,将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各个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总之,思维导图采用的手段是“从中心向周围发散的非线性笔记”,可以用节点、分支、颜色、图标、代码等来描述,注重颜色、线条、联想、想象。

赵国庆如此定义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为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他认为思维导图的核心目的,即激发并整理思考。从思维导图的制作及呈现方式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2.思维导图与教学的关系

张海森基于思维导图的表现特征,将思维导图视作一种教学策略应用到课堂中成为可能。首先,思维导图的中心放射性结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组织、优化和整合学习内容,进而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引导学生从一种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思维导图的信息可视化特点使学生能够利用图形、图像、色彩等信息符号来描述事物或表达观点,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兴趣。

不难看出,思维导图的认知和表征功用契合了教学改革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互动与整合的教学情境,英语课堂中涵盖计划、温习、笔记、小组学习、创作、选择、展示等多种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教师可根据特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利用各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有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记笔记,并学会整合笔记,以供后续活动使用。

三 思维导图如何促进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中,思维导图呈现的时机并没有一定的原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实时的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若使用得当,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起到作用。本文以教学设计者、教学控制者、学习促进者三种教师角色为基础,试分析思维导图如何帮助教师有效实现多种角色的转换,达成有意义的教学。

1.教学设计者

教学设计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以往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时,基本上运用线性思维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每个单元都可按照一个线性流程走,即单词讲解、课文翻译、语法分析、课后练习等。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框架,每个单元的具体呈现方式都可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每一次的教学设计都能给学生带来期待感。这里便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全景式的教学设计。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就是先利用思维导图将教学设计进行宏观上的结构化,以单元主题为中心,发散出听、说、读、写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进行发散思考,在各个分支上衍生教学方法、手段或流程;继续发散联想,在下一个连接点进行教学任务设计;再将零散的节点进行梳理、剔除、保留、整合;最后,重新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形成系统的、有逻辑的、清晰的教学设计图。在课程开始时将整体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预期,激发出学生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设计时,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有利于激发教师产生超越教科书本身的新想法、新观点,这无疑会促使教师进一步搜索相关资料,研究相关话题,得到新的认知和教学素材,在此基础上又继续发散,产生新的点子,使思维和设计灵感进入螺旋式上升趋势。最后,通过教师的梳理整合,这些新的想法、观点或额外的素材便会浸润到课堂中去,使英语课堂不再受制于教科书。

2.教学控制者

教学控制包括话题引导、任务指导、课堂管理等工作。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进程的引导工具,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兴趣,以便顺利开展课堂活动。

作为话题引导者,教师

可根据所讨论话题给出中心

词(如图1),再安排学生进

行分组讨论,根据中心词进

行头脑风暴,发散思考,自

由联想,再以分支、节点和

层级形式尽可能多地写下相关概念、观点,并鼓励学生用绘图方式来激发思维,补充信息,最后分组呈现形式和内容各异的思维导图(如图2、图3),供各组互相学习和借鉴,最后由老师做点评和总结,为话题深入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或为引入课好心理准备。

图2 图3

教师作为话题的引导者,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指出思维路径,但不事先强加知识或观点,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新的思维导图来激活学生对所讨论话题的既有知识储备。通过思维导图的分组呈现,帮助教师全面且迅速地了解学生对相关题材具备了多少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在接下来的教学进程中,教师便可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为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认知图式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和任务指导者,在学生分组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在各组之间走动、观察。其目的在于:(1)督促学生专注于话题讨论,完成课堂任务;(2)即时发现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3)参与讨论和制作,适当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室走动两三圈后,教师就能大体了解学生既有的认知图式,据此,教师可对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微调,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教师作为课堂气氛的创造者,通过分享和比较各个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再加上教师的逐一点评,可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此外,总是有某些小组能创作出精彩的思维导图,尤其是那些图文结合的导图,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表现较好的小组成员从中能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有利于营造协作学习又富有良性竞争的课堂。

3.学习促进者

如果说教师在课前倾向于教学设计者的角色,课中很大程度上扮演教学控制者的角色,课后则更多地担当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学习促进包括激励学习、信息咨询、资源提供、成效评估等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建构起对某一话题以及相关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的新的认知图式,接下来就该引导学生进行巩固、拓展、应用和反思。换言之,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作业、任务甚至项目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但教师不能布置了任务,便放手不管,而应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激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思维导图在此阶段便能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指导、咨询、资源提供和评估。

假设教师布置学生就所学话题写一篇文章并做课堂报告。为了保证文章质量,教师要求学生分阶段提交三份思维导图:写作之前提交第一份思维导图――关于论题选择或角度选取;教师认可后,提交第二份思维导图――论文纲要;成文后,提交第三份思维导图――作文结构、论点及论据。第一份思维导图旨在激活既有图式认知,激发开放性、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促进深入学习;第二份思维导图旨在培养信息收集和整合能力,促进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第三份思维导图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在第一份和第二份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主要起到激发学习动力、信息咨询和提供资源的作用。第三份思维导图则帮助教师提高评估效率。

由此可见,教师若能利用思维导图扮演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对学生而言,最能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最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对教师而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指导效率和评估效率,最终达成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激发和整理思维的非线性可视化工具。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思维导图的工具性作用具体表现为:引导教学进程、联系新旧知识、讨论交流、协同知识建构、汇报、反思、评价、创作、复结以及对知识的深层次加工等。基于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如若能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来贯穿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角色就不会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者,而是向多种角色转换,成为“多任务操作”能手。当然,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只是对英语教师转换课堂角色的方式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效实现角色转换最终还有赖于英语教学改革的结构性提升以及教师教学创新的自我驱动力。

参考文献

[1]蒙志珍、管肖霞.教学改革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7)

[2]〔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李斯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3]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5)

[4]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5)

[5]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上一篇:因小而美 6期 下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