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5-23 06:14:11

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设置悬念,从而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使他们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在开始学习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悬念: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BBC举行民意测验,请人们说出这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如果你是一个被调查者,你会选谁呢?这样的悬念设置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推动了新课讲授的逐步深入,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和谐有序、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二、师生互动,引议释疑

在启发式教育下,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应该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去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的学习能力。

1.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心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提问,常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具有传授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性,层层递进,引人深思,用教师的“讲”诱导出学生的“思”。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时候,教师可设置一系列的问题:“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什么?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无产阶级该如何推动社会发展呢?②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社会中曾经发挥过哪些积极作用?资本主义为什么最终将被取代?③无产阶级为什么能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教师把一个大的知识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要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配以一定的教学素材和媒体设计。如在介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19世纪英国工人生活的状况,使学生了解当时工人工资水平低、生活环境恶劣,工人阶级斗争势在必行。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教师要注意教法的灵活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应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教师可以设问:“有人说‘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解体了,说明马克思主义不适应苏联’。对此,你有何看法?”这种开放性的试题,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有了自主选择的余地。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克服单纯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用“视角转化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个性在一个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发展。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课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批评评价的习惯。尤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斥责,而应加以积极引导。这种互敬互爱的民主氛围,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可以极大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点拨引申,感悟历史

在讲解完新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编写出教材系统的“根目录”和“子目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子目录”不断延伸,形成既提纲挈领又无限深化的知识之树,使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在讲授完本课后,我做了如下的小结: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巴黎公社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关系”、“1991年苏联解体了,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失败了呢?”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层次,实现知识的飞跃,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

四、自测小结,反馈评价

教师要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通过练习的形式提出,让学生有一个相对独立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教材,精心设计练习。当然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四个方面:①紧扣教材;②以基础知识为主,考虑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③难度要适中,分量要适度;④及时激励讲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要当堂巩固,这样一方面可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推动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可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业负担,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L]

上一篇:注重地理试题解题细节 下一篇:中国的月亮(节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