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地理试题解题细节

时间:2022-04-25 03:50:34

注重地理试题解题细节

笔者以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为例,说明如何注重解题细节。

一、强调审题严谨、有序、细微,明确思维方向和方式

高考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能力,如审题的洞察力、解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关键是要认真审题,找准解题方向、思路,这是取得高分的前提。

例1.(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此题对地理知识点掌握全面的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就可拿分,但对知识点掌握模棱两可的学生来说是易错题,无法很快弄清答案。学生对四个选项的前半句话都可以直观理解并把握,解题的关键是每个选项的后半句。A选项教师应提醒学生思考:什么是侵蚀?海水侵蚀大小由什么决定?通过与学生一起探究,结合当地生活地理常识可逐步得出A选项是正确的。B选项的审题关键字眼是“全球”,全球的水量是稳定的,只是以不同的物理形态呈现,如固态、液态、气态。C选项,海洋面积增大,但海岸线长度不一定增加。D选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全球温度高了,冰川就会融化,才可能消耗热量。这需要学生掌握前因后果的顺序。

我们教师只有讲评到位,在解题的细节中下工夫,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审题严谨、思路有序、思维全面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有机会在高考中取胜。

二、善于用生活细节分析地理现象,增强地理实践研究的能力

例2.(2011年高考上海地理卷)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

此题答案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类题目很常见,只要我们教师平时多注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善于研究身边的地理现象,要求他们注意联系这些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及知识背景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轻松解决此类试题。

三、内化地理思维,关注答题思路

从2008―2011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中的地理试卷来看,题型、风格大致一样,题目不刁钻,检测的是基本知识点,学生易理解、感觉亲切,考试心态不易受到波动。但如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失分,就有可能无法获得较好的成绩,影响高考录取。地理知识点的储备不足、概念不清、思维定式、词不达意等,这些都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原因。因此,教师平时应提高地理信息收集能力,研究考试大纲,分析考试说明,随时注意调整内容并对学生进行讲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迁移,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例题略。

四、正确引导反思,规范思维方式

教师授课要反思,学生学习也离不开反思,但需要教师正确加以指导,如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失分的原因:概念不清、知识点记忆不牢固、审题不慎、表述不规范等;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反思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今后应如何改进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能使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知识要点,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从而主动获取新知识和技能,逐步将其内化,便于将来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主动反馈,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例3.(2011年高考上海地理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1)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

A.大体相等 B.北坡较多

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

(2)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

A.南坡3 500米 B.南坡2 000米 C.北坡3 500米 D.北坡2 000米

(3)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 )

A.南岭 B.秦岭 C.阴山山脉 D.天山山脉

此题是读图分析题,看似简单,但容易选错。第(1)题答案选B,可由分析地形剖面曲线和年降水量线得出。应由地形剖面曲线的对应高度点向年降水量线作纵轴的平行线,读出此平行线与年降水量线的交点对应的年降水量数值,即可得出海拔多少,年降水量多少。第(2)题答案选D,此题必须读懂图,找出年降水量线变化的最高点,由图可知过了此点海拔升高、降水减少。由此点作纵轴的平行线,找出与地形剖面曲线的交点,读出高度;再过年降水量曲线最高点右侧的任意一点作纵轴的平行线,找出与地形剖面曲线的交点,读出高度;最后将这两个高度值对比就能得出答案。第(3)题,四座山脉只有天山北坡降水多,其他三座山脉都是南坡降水多,答案选D。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获取非文字信息的基本方法,让其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思维层次,解题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技巧,逐步形成适合他们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解题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才会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G]

上一篇:借成语中的智慧为数学思想“画龙点睛”(下) 下一篇: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