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时间:2022-05-22 07:41:11

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摘 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不二选择。本文以法律文秘专业为切入点,从树立正确理念、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团队、开展多种活动、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通专结合”的实施条件及途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法律文秘专业

本文系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高职院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以法律文秘专业为例》的成果,项目编号:YJ1503。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得以迅速发展,人才培养规模与服务社会能力都取得了新突破,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做事轻做人等狭隘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知识视野狭窄、创新动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实施和加强通识教育,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齐头并进是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通专结合”的必要性

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在总结国外对通识教育表述的基础上,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作出了初步建构。她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通识教育乃是人本教育,它不具有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是“无用之用”,重在人的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和全面发展。

1.“通专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上人才培养目标或要求与通识教育的目标一致,理念相通。

2.“通专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调查表明,很多用人单位对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颇有微词,究其原因不是学生缺少专业技能,而是在敬业态度、诚信品质、团结合作以及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软实力方面不能令人满意,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在重技能培养和实习实训的同时,还要超越“技能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即把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行修养)与“外在”(专业技能)并重,真正发挥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既有专门技能又有良好个人修养的人才。

3.“通专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人发展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在2013年说过:“高职院校只在技术上下工夫是不行的。”他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来重视,否则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就很可能后劲不足。”爱因斯坦也曾强调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是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他们在人格与学问、身体与心理各方面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高职院校实施“通专结合”,既可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就业,又能提升其人文素养,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不断成长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秘书是为领导提供辅助管理和综合服务的人员,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会经常与形形的人打交道,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秘书人员要圆满、出色完成工作任务,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所以人们常说秘书工作是“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调查也表明,秘书人员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也切实感受到在职场中专业技能虽然可以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但更多问题的解决靠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思维方法乃至完善的人格。可见,实施“通专结合”是提高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通专结合”的实施条件

1.理清通专关系,树立正确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归宿;通识为体,是本,专业为用,是末;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人格和人文素质,重在“育”,专业教育旨在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重在“教”;两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法律文秘专业教师首先在思想上不能重技能轻人文,重做事轻做人,一定要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理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这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基础和前提。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和比例问题,也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合理分配。通识课程重在拓展知识视野、加强常识教育、完善学生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专业课程重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培养职业技能。但是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其中有半年或一年的时间要进行顶岗实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科学、合理地安排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课时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些院校通过压缩通识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来确保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结果无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易显现,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害无益的。法律文秘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要根据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确保通识课程至少占到总课时的30%―40%,以便其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优化专业师资队伍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蔡元培先生曾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更要在理想、人格方面为学生进行引领和示范。法律文秘专业要培养出优秀的秘书人才,必须要注重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首先,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要具有高尚的人格,不能以功利、实用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教育工作。其次,要提高双师素质及专兼教师的比例,这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再次,要做到“专”“博”兼顾,即在搞好专业教学、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积极参加实践锻炼或社会实践,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自己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切实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高职院校“通专结合”的实施途径

1.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与融合

通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实施通识教育,但并不排除专业教育渗透其中,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比如在通识课《思想道德修养》中可以渗透秘书职业道德教育;在《文学鉴赏》中选择与秘书工作相关的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好秘书等;在专业课《秘书实务》教学中,学习沟通协调的内容时可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认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接打电话时可通过情境模拟使学生切身感受有时候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学习日常事务处理时可借助模拟演练让学生体验不仅是做好具体工作,还有办公室人文环境、人际交往、角色意识的领悟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交融,可以使学生在陶冶情操时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技能训练中体会人文关怀,在学习怎么“做事”时明白如何“做人”,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使两者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产生叠加效应,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

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也是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重要方法。比如通过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多样的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速录比赛、模拟法庭等,或者利用秘书文化周、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社团活动等机会,让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可拓展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另外,也可借助法制宣传日、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强化其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等。学生在这种自由、开放、多元的活动情境中,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体验、感受,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和领悟的同时,又可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信念、意志。形式多样、生动高雅、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可以说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3.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检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手段。法律文秘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其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大多数是隐性的、灵活的,不像理工科那么明晰和稳定。因此,在考核评价方面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首先,在考核内容上,要从过去注重知识记忆为主转向注重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为主;其次,在成绩比例构成上,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成绩的比例,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和综合素养。另外,采用多样的考核形式,比如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考试增加口试环节,实训课程由学生自己、小组成员和教师三方共同评价等。多样、综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在确保考核的客观、全面、公平、公正的同时,也能检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成效。

总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同高职教育的两翼,在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优化师资队伍、完善考核评价方式等方法和途径,实现“通识为体,专业为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第96-101页。

[2]邢运凯:《论高职教育主体下的通识教育路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李乔、张正义:《论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整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第3期,第44-46页。

作者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学语文,坚持读书就是了 下一篇:浅议教学目标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