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昭示未来

时间:2022-05-22 06:15:14

以历史昭示未来

提起南京市工人文化宫,人们自然会想起一段历史。

1946年,是先生60岁寿辰。为了祝寿,由当时的中央政治大学学友会集资筹建一座富丽堂皇的民国建筑,叫“介寿堂”。同样作为生日礼物,英国友人所赠送给的一张球台,至今依然在文化宫内得以完好保存。

“介寿堂”于1946年10月1日破土动工,次年5月建成,内有招待所、大礼堂、餐厅、会议室、图书馆、娱乐室等。大礼堂位于北面,南面是一座二层楼,主楼三层,座西朝东,整个建筑连成一体,平面呈倒“U”字形,占地面积3150平米,建筑面积2850平米。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全国总工会南京办事处所在地,时任南京市市长的元帅,亲自提议将此处作为南京市总工会会址,并亲笔题下“工人之家”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1951年6月2日,南京市工人文化宫在全城人民的欢庆声中宣告诞生。广大职工群众把文化宫的建成开放,看作是政治上获得解放后在文化上当家作主的又一胜利成果。

早在建宫伊始,南京市委就明确指示:文化宫应该牢固树立为工人服务的思想。它不仅是工人休息、娱乐和学习的“学校和乐园”,还要成为指导全市工矿企业工会俱乐部,推动职工文体运动的中心,要“内外并重”、“上下联系”。文化宫正是在这一正确方针指导下,迈出了开拓创新的坚实步伐。

为培训职工主体骨干,文化宫先后开办了工人音乐讲习班、体育干部训练班、工人戏剧讲习班,以及工厂俱乐部文艺骨干训练班。1952年8月9日,南京第一届工人美术讲习班开学。同年10月,又举办了第二期工人体育干部训练班。

1955年5月14日,南京市工人业余艺术学校开学。这是解放后首创的专门培养工人文艺人才的业余学校。艺校不仅有系统的、适合成人及业余特点的教学大纲和完善的班级组织、学习制度,而且还聘请南京文艺界有相当声望的学者、专家如傅抱石、陈之佛、黄友葵、亚明、魏紫熙、宋文治、甘涛、夏禹生等担任艺校教师。第一期设戏剧、音乐、美术三科八个班,学员320人,是由57个基层单位选送、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文艺骨干。1956年,艺校第二期开设美术、文学、导演、话剧、化妆、笛子、二胡、简谱、手风琴等12个班,学员达800多人。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美术班已发展到门类齐全的10个班,学员300多人。

为了方便职工业余学习,艺校还在307厂(城南)、电瓷厂(城北)、机床厂(城东)分片设立三个分校,每片都有学员300多人。艺校覆盖面遍及全市,为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培养出一大批工人文艺骨干与美术干部。不少人从此起步后已成长为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才,如工人画家丁秀阁(晨光厂)、许怀华(南京画院)、岳鸿武(铁路美协主席)、张友宪(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等。其中,丁秀阁还曾出席1956年全国文代会,并有幸受到了总理的亲切接见。

南京市工人业余艺术团,是活跃在职工文艺舞台上的轻骑兵,1957年建团,有合唱、民乐、曲艺、舞蹈、话剧、京剧、越剧、锡剧、沪剧、扬剧、黄梅戏、杂技魔术等12个队、600多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创作和演出,并作为南京工人代表,担任迎外联欢演出任务,曾先后接待过数十个国家、地区的工会代表团和友好团体。1959年,该艺术团队员、307厂工人刘桂英,作为全国文艺界七人代表中惟一的业余文艺积极分子代表,参加了全国英模大会。1960年,曲艺队创作演出的相声“模范菜场”及港务局、307厂的民乐合奏、男声小合唱、舞蹈“八人花鼓”、女声独唱等节目,代表江苏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职工文艺汇演。其中,相声“模范菜场”还被选送进入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

1964年,艺术团话剧队创作排演的“三条黄牛”、“就是她”、“真是好”等三台话剧,赴上海参加华东片话剧公演,均获优秀创作奖和演出奖。

通过艺术团的培养与锻炼,使一批批工人文艺骨干迅速走上成才之路。他们之中,有的后来进入专业文艺团体,如前线歌舞团、总政歌舞团、省话剧团、珠江电影制片厂、市歌舞团等;有的还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高校进行深造。

篮球运动是工人中最先兴起的体育项目,文化宫经常举行基层篮球队邀请赛,并成立了市工人篮球队。1952年,八一篮球队首次来宁,9月8日,在文化宫为工人举行表演赛。当年“国庆”前后,工人队、军联、大学联、中学联等各界篮球代表队在文化宫举行联赛,门票收入捐献“新体育号”飞机,支援抗美援朝。此举在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

据当年一些老同志回忆,作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国初期的工人文化宫,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太好,加之刚刚解放,百业待兴,文化人才、文化设施和器材都很缺乏,不论是文化活动项目的设置,还是文化活动的层次与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然而,工人合唱团、舞蹈队、说唱队、皮影剧团、工人杂技团、工人曲艺队、工人话剧队,以及各种兴趣收藏爱好组织等常年活跃在工人文化宫的文艺活动阵地上,并在不同年代,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作出不少文化精品,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文体精英,受到了广大市民和职工群众的普遍喜爱。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职工群众文体事业也迎来了繁荣兴旺的春天。

1958年,南京市总工会撤消体育部,把职工文体工作指导职能(含业务干部)并入文化宫,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即文化宫兼为市总工会文体部。

次年,文化宫向北征地扩充,开通临中山东路的北大门(即中山东路54号)。这一时期,文化宫与基层工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所组织开展的宣传文体活动,范围较以前更大,影响面也更广。

在宣传教育上,文化宫紧密配合时政中心,经常举办以国内外形势、《选集》和党史等内容为主题的讲座、报告会。同时,每年都举办十多个各种内容的展览。一些影响较大的展览会,如南京工业展览、阶级教育展览、文教、财贸展览等都是在这里举行。这些以市政府名义举办的大型活动,其计划、设计、筹展布置、开放管理等,都由文化宫具体承办。其中,1958年4月1日开幕的“工业展览”,设机械、化工、电讯等15个馆,占地30000平方米(其中有文化宫以外的场地),展品4000多种,观众达4・4万余人次,盛况空前,时任国家副主席曾两次到场参观。除此之外,文化宫常年开放的“光荣厅”,定期展出全市各行业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照片和事迹介绍,成为展现南京职工精神面貌最具形象的亮丽窗口。1964年,文化宫还专门成立技协办公室,并组织了机械制图等技术培训班和金属切削、焊接、铸造等十多个技术交流队,进行技术研究,帮助工厂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有的还在农忙时节前往农村帮助修理农机、水泵。此举曾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表彰。

经过不断规划和建设,文化宫的规模日益壮大。时至今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宫的繁荣场景,依然清晰留存在老一辈人的脑海中。当时,文化宫的大门坐落于拓宽前拥挤的洪武路上,迎门一个宽敞庭院,经过主楼的骑楼下通道,来到一个更大场院。此处树木葱茏,中央是旱冰场,再往后,还有两个剧场和带露天看台的灯光球场,展览厅和各种娱乐设施可谓应有尽有。位于主楼南楼上的阅览室内,宽敞明亮,配置有靠背软椅和松软沙发,这在当时条件下,实属难能可贵。文化宫内,还拥有各种职工文体协会,有象棋、乒乓球、篮球比赛,还有猜谜、打气枪、套圈等游艺活动,并经常性地举办文艺演出与各类展览。平日,到文化宫游玩,需凭工会会员证方可入内,但大多数活动都是免费的。每逢节假日,文化宫内更是红旗飘扬,人头攒动;到了夜晚,宫内张灯结彩,俨然一个“不夜城”。

“”期间,当多元文化遭受禁锢、人们只能反复观看八个样板戏时,南京工人文化宫内,正悄然活跃着一支皮影戏表演队伍。这是当时文化宫上下力排众议、顶住压力所争取来的一项独特活动,大家只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不能让皮影艺术这门古老戏种在一代人手中失传。如今,皮影艺术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与当年文化宫所做出的努力显然密不可分。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时任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同志的建议下,文化宫对流传于丝织云锦业,也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地方说唱――“南京白局”着手挖掘整理,并由南京市工人文化宫负责成立了南京白局剧团。据时任文化宫文艺股副股长刘文玉回忆,当时邀请了一批专家,对“白局”音乐进行了第一次记谱整理。他们在“留下白局,发展白局”的共同愿望下,于1960年6月,正式编印出南京白局历史上第一本《南京白局曲调选》,使南京白局以全新面貌回到南京人民面前,并得到南京市民的认可。当年,白局剧团活跃在城南、城北的各个书场,年年送戏下乡到三郊四县和田间麦场,直到””动乱后剧团撤消。

1987年,在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对白局曲调再次进行记谱整理,并于1994年收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南京分卷》上册。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江苏省文化厅将南京白局列入了《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10年6月,由文化宫已退休多年的刘文玉先生提任主编正式出版《南京白局曲调汇编》,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职工群众文体活动,迎来了又一个明媚春天。

1977年,各类文艺训练班开始恢复兴办,成为“”后文化宫文艺活动复苏的前奏。当时,大批青年职工怀着强烈的学习愿望,自觉走进文化宫大门,学声乐、学舞蹈、学话剧表演、学手风琴、学美术、学诗歌……积极性之高可谓前所未有。这一时期,文化宫为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相继举办过一系列专题报告、讲座和学习研讨班,常常使容纳千人的工人剧场座无虚席。其中,自学成才的系列辅导讲座,更是成为吸引职工的热点,文化宫由此还成为全市率先创办成人自学高考辅导教育的基地,并获得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所颁发的“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奖。

在此背景下,停办十二年之久的工人业余艺术学校再次应运而生,其培训门类已增加到几十种,每年分春、秋两季招生,每期开设15个以上科目,学员有800-1000人,成为市二教局认可的专业性业余学校。艺校的诞生,不仅满足了青年职工的艺术追求,为基层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而且为工人艺术团的恢复组建输送了人才。

1979年10月,恢复后的南京市工人艺术团,与广大观众见面的第一个作品,便是大型十场话剧“第二次握手”。该剧共演出数十场,场场客满,观众达数万人次。大型话剧的演出,对艺术团业务和组织工作是一次锻炼与考验,并造就了一支灯光、布景、道具、效果、服装、化妆等行当齐全的业余舞美队伍。

1980年,为配合青工教育,话剧队又排演了大型话剧《救救她》,工厂、街道、居委会、派出所纷纷组织青年观摩座谈。几乎每场演出下来,都会受到失足青年家长的由衷感谢。艺术团因此被团市委授予“1980年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此外,艺术团下设的曲艺队、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的创作和演出活动也十分火爆,并且硕果累累。

这一时期,伴随着体育活动的进一步活跃,文化宫篮球场,已成为全市三个体育中心热点之一,曾接待全国篮球甲级队比赛,并且各种全市性职工单项体育比赛已逐渐形成传统。

与此同时,文化宫还是南京医疗体育和气功运动的创始地。1978年,同省工人医院联合举办了防治高血压病的“舒筋降压操”学习班,其影响波及全国。自此,群众性的气功热在全市蓬勃兴起。

1982年,随着露天球场的拆除,文化宫从此失去了一大块群众体育活动的阵地设施。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的迅速加快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广大职工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这些,给文化宫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继续坚持“学校和乐园”的指导思想?如何对活动领域、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以及内部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革?这些,已成为新形势下文化宫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1984年6月,文化宫果断出台了以“一包三改”为内容的改革方案。一包是指:保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三改的具体内容有:改革领导干部任用和领导体制;改革奖励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为此,南京市总工会党组于6月28日,以“宁工发(1984)104号文件”形式,向市委作了“关于在市工人文化宫进行改革试点的报告”

同年11月,文化宫开始实行领导干部聘任制。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改革的帷幕,由此正式拉开。

1985年,南京市总工会拨款350万元,兴建文化宫科教大楼。工程历时两年,于87年5月正式启用。这幢建筑面积6750平方米的大型活动中心(含职工业余大学、职工技协)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文化宫的设施状况。

1987年,市总工会再次调整文化宫领导班子,开始了以实行主任承包责任制和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改革。自此,文化宫实行经费自给,市总不再补贴。完成收支指标后,节余用于事业发展、职工福利和奖励基金。在内容管理上,实行科室目标责任制,指标与奖金挂钩,人员择优聘用等相应改革措施。

新大楼的建成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给文化宫注入了全新活力,同时使文化宫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增长,活动内容较过去更为丰富。除原有的文艺、体育、电影、宣传、教育等传统活动外,还增加了怪物旋转车、碰碰车、电子游艺厅等大型电子游艺设施(金京游艺场)、桌球、录像、舞厅、溜冰、儿童游乐场,以及招待所、餐厅、咖啡厅等一系列生活服务设施,从而使文化宫成为教育、娱乐、生活服务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文化中心,大大增强了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全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

改革,增强了文化宫的自我发展能力。1987年,文化宫首次达到了经费的自给自余。1988年,年收入达160万元,节余39万元。1990年,收入250万元,节余90万元。除行政开支、税金、设备购置、维修、人员工资等费用外,用于无偿服务和文体宣教业务活动的经费20万元。与此同时,职工的福利,在原来基础上也有了较大改善。

内部管理的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各自发挥的组织保证作用,在大大增强全宫凝聚力的同时,使职工面貌也发生全新变化,进而促进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1989年,南京市工人文化宫被批准为江苏省首批“合格文化宫”,并被全国总工会宣教部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在新的形势下,文化宫的各项文体业务均有新开拓,并取得了可喜业绩。在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的不利因素下,文化宫采取“走出去”和依靠社会力量的办法,每年坚持举办市级大型职工单项比赛十多次。1989年,第八届工人运动会作为南京市第十四届运动会的一部分(市运会职工部),从4月至10月,历时半年,共设12个项目,运动员2301人,是市总工会与市体委协同举办工人运动会的首例。

为适应群众自娱自乐、自我参与的新趋向,文化宫在群众文艺活动方面,举办了诸如“佳莺杯”电子琴大奖赛、“飞莺杯”、“长江杯”OK带演唱大赛,都是首次采取由厂家赞助经费、群众自由报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星期京剧大家唱,更是深受职工京剧爱好者欢迎的自娱自乐群众文艺活动,从80年创办以来,每周一场,听从达数十万人次。

从1988年起,文化宫相继举办过“文化艺术博览会”、“文化宫之夏纳凉晚会”、“祖国颂・文化宫之乐”、“干群同心曲纳凉晚会”等大型综合性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集文艺、体育、教育、娱乐于一体,不仅有着鲜明主题,而且项目多、周期长、群众参与面广、影响大。其中,“祖国颂・文化宫之乐”包括了“金陵金秋诗歌朗诵会”、“职工收藏精品展”、“人像摄影展”、“书画笔会”、“时装表演”、“金桥杯台球大赛”、“光辉的历程”书评活动等多项子活动;而1990年所举办的“干群同心曲纳凉晚会”,在南京工矿企业普遍开花,全市基层俱乐部分六个片举行大型联欢会,文化宫主会场在一个半月内举办各种文艺表演、棋赛、灯谜等联欢慰问晚会达40场,观众5万多人次,真正形成了“上下呼应、干群同乐”的文娱热潮。同时,文化宫还先后举办了两届“职工迎春饮食文化节”,引进风味小吃,介绍秦淮饮食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宫的活动内容。

荷兰埃因侯温市展览会,是文化宫首次接待的外事展览活动。尽管当时展厅设备条件显得一般,但由于精心组织、热情服务,此次活动仍然受到了外宾的交口称誉。

如今的工人文化宫,几经改造和调整,阵地虽然变小,但其各项功能和社会影响却在大大增强。从1999年“奔向新世纪”的大型演出,到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的“雨花台广场大型演出”,整整十年间,文化宫几乎每年都将举办一场具有时代气息和不同特色的大型演出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给予充分肯定,并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宫在南京职工文体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有着悠久历史的工人合唱团,已成为文化宫的拳头产品,多次在全市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并曾走出国门唱响法兰西。前不久,在绍兴举办的国际合唱节中,又荣获银奖。

工人舞蹈团在前不久无锡举办的全省职工舞蹈比赛中,又荣获两个金奖。

由文化宫精心打造的“激情广场”和“周周乐”电影广场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年,并相继获得了“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全国工会十大品牌”殊荣。

职工体育成绩优异,硕果累累,蝉联两届省运会职工部比赛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双第一,并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随着职工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由原职工俱乐部联合会改制后的南京市职工文化体育联合会,已成为组织全市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的主力军,每年组织下设的五个办事处和各类兴趣协会,开展各项活动100多场;《金陵之春》摄影展、《金陵墨韵》书画展、职工盆景展等,都已成为职工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

此外,南京市工人文化宫于2005年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共同策划并建立的“长三角”工人文化宫联席会,现已发展成员宫30多家,搭建了“长三角”跨地区合作的平台,加强了江浙沪地区文化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长三角”地区职工文体活动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此举得到了全国总工会的高度赞扬。

有着六十年厚重历史的南京市工作文化宫,不仅早就成为南京广大职工喜爱的“学校和乐园”,而且在普通、推广群众文化的征程中,留下了一道道华美而又亮丽的风景。对此,南京市总工会研究室主任、文化宫现任负责人赵大春先生满怀信心地说:“未来的文化宫事业,将会继续传承历史所赋予的伟大重任,顺应时展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来不断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弘扬群众文化的核心价值,从而使文化宫真正成为南京百万职工学习教育的中心、文体活动的中心,以及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中心。”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快马加鞭。

这是一个崇尚创新的伟大时代,崭新的时代正在书写着崭新的篇章。相信文化宫这块广大职工的精神舞台,在南京市总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文化宫全体干群的不懈努力下,能够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驾驭着科学发展观的祥龙,一如既往地展翅奋飞,不断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上一篇:那天是哪一天 下一篇:现实关怀 艺术探寻 青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