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5-22 07:49:17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实现兵团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团场务农者的素质刻不容缓。随着兵团现代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基层农牧团场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本文以新疆兵团农广校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兵团职业农工培训经验和教育教学模式,为新时期农广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出新思路。

一、强化主体地位 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多部门分类培训、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疆兵团农广校把“定向培养职业农工,建设新型职业农工队伍”作为新时期的重要职能,在做好中职学历教育工作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办学思路、下沉办学重心,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媒体资源的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任务、设施条件、办学机制等方面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和确立新时代赋予农广校的新职能,促进内涵建设。

二、明确培养目标 突出办学特色

依靠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围绕“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目标,始终牢固树立兵团社会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观,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认真贯彻国家办学政策,面向兵团农业、农场、农牧工,以团场职工职业教育为主,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教学质量,在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上突出“农”字,强化特色办学意识,围绕兵团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体系办学优势,体现兵团特色,立足农牧团场,抓住助学政策,努力招收一线农业技术人员、农牧职工、少数民族初中分流生、农场待业青年等,加大各类农业人才教育工程实施力度,把全日制教学班办到团场一线,实施半农半读的学习形式,对职工开展职业培训、科技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贴近职工、方便职工,使广大职工愿意学、学得起,大力推进人才强兵团的战略。

三、创新教育模式 优化培训载体

加强研究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积极将中职教育与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相衔接,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技能性培训与系统性教育结合,从“办班”到“育人”,坚持教育培训两手抓、双促进,创新教育模式,优化培训载体,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对照开设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规范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衔接课程,对有意愿参加中专学习的新型职业农工学员,把他们在培训阶段学习的课程和实践内容与中职学历教育课程相结合,在培训课程基础上,延伸拓展学习内容,达到农广校中专要求的学识和技能,经过考试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专学历,使农广校形成学历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两翼”齐飞。

四、抓常规重细节 增强教学实效性

以培养新型农工、服务新型团场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职工学员的实际水平,了解学员的学习特点及生产需求,将学员的需求融入教学计划,切合实际地制定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点,严抓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环节,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环节综合考虑,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构建农广校基层教学工作新格局,围绕优势主导产业设置专业,按农时季节、主要生产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并加强跟踪服务,把理论、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独具农广校特色的、系统的教育模式。

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多样性及操作性,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注重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按照职工“干什么学什么、要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教学思路,讲求教材的实用性,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团场产业发展编订适应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运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管理制度约束,满足职工轻简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从业需求,增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五、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综合技能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综合素质更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农广学员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加强生产实践性教学管理,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农事活动,紧扣专业抓实践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农业知识讲座课、生产技术实训课、专项技术指导课、致富经验交流课及生产问题讨论课等各类实践活动。

采用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运用一些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典型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现场示范讲解,使职工学员“看了就懂、学了就会、学了就用、用了致富”,这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引导广大的学员们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流,提高学员的实践综合能力,达到“教师愿意教、学员喜欢学”的和谐教学状态。

六、强化队伍建设 构建“双师型”队伍

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突破口,以专兼职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为重点,构建农广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多方面,全面优化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选送优秀教师到农业院校进修深造,参加中职院校国家级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及中央农广校组织的各类师资班的培训学习;组织开展体系内“教学能手比赛”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评比”活动,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专题培训和系列讲座等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农广校教师逐步成为教学的“多面手”,提高教学水平。

在稳定和提高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选聘一些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责任心强、工作主动、热爱农广事业的优秀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不断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师资库,把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基层农业技术骨干纳入到师资库,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农广校教师整体素质。

七、加强基地建设 提高实践水平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内容和举措,结合农广校自身特点、地域分布、学科类型、专业设置及建设模式等情况,建设生产教学型实践基地,认真抓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教学管理促使各师农广校提高对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兵团新型职业农工培育要求,将农广校组织培训功能延伸到农业生产和产业链上,以团场、连队以及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试验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加快兵团农工田间学校和农广学员田间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生产教学型实践基地,便于生产一线的老师现场指导,学员也可直接触到本学科、本行业的一些发展动态,提高基层新型职业农工教育及培训能力,围绕团场优势产业办学、办班,把学历教育建立在团场农业产业链上,推进农工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使农广校自上而下的线性体系在产业上实现网格化覆盖。

上一篇:提高执行力做好农广教育工作 下一篇:上好美术欣赏课的几个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