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思考

时间:2022-05-21 11:11:46

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思考

摘 要:回顾一年来的课改实践,结合实际教学及本市的具体情况,总结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惑,并针对其困惑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以期为教育部门及学校下一年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困惑;思考

我市实施高中新课改已将近一年。在这一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发现新课改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小的变化,如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学生素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等因素制约,实际效果与预想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

1.教师角色转换缓慢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转变,显然,这必然要经历一段痛苦的心理适应过程。有些教师很快适应了,然而对于部分教师由于没有认真学习高中课程标准,还不清楚新课程的理念;有的教师虽然表示赞成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教法和学法,但在实施中故步自封;甚至有的教师对新课改态度冷淡,这些都妨碍了教师的角色转换。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困难重重

新课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需要课堂的小班化。然而,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上,有的竟超过80人。试想,能放凳子的地方都坐着学生,在有限的40~45分钟时间内,要让教师去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3.学生较难适应探究式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养成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和思维的习惯,他们已经习惯了知识由教师灌输,习惯了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对很多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探究过程无从下手,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基本素质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不利于高中阶段探究课堂活动的开展。

4.课程教学资源紧缺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教师的实际行动。原有的实验室资源本来就不足,而实施新课程又要更新更多的器材,广大基层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普遍感到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同时,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班级多且班额大,致使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再有,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等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5.评价体系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要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来护航。但是,目前对高中学校及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都直接指向高考的质量。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正因为评价体系远远滞后于新课程的实施,造成了一些地方“轰轰烈烈喊课改,扎扎实实搞应试”的局面。教师在变与不变之间彷徨,心中充满困惑和焦虑。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思考

1.推进课程改革要强化政府责任

新课程改革是政府主导的一场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只有政府职能到位,才能为课改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包括课改经费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宣传和导向支持及实验研究和指导支持等。通过上层部门的推动,设立课改机构,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在社会上引导正确的舆论,形成课程改革发展的合力,课程改革才能得以稳步推进。离开教育部门职能的发挥,课程改革将寸步难行。

2.推进课程改革要加快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步伐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特别强调:“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在对学校的评价中也特别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以高考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是教师最为关切的问题。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出台三个评价方案以及新课程下的高考方案,为教师开展课改指明方向;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也要用课改的理念来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给教师实施人文化、个性化的评价,让他们放心大胆地进行高中课改试验。

3.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新课改的开展、深化与发展离不开对教师的培养。因此,学校方面要多创造机会,派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外出学习;聘请专家来学校为教师做专题报告;优化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把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鼓励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学校可以让教师将自己认为有创意的课录制下来,以便在教研组研讨和自我反思,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4.教师自身要提高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快角色转换的步伐。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接受者,也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新课程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的教学观,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如英国学者埃利奥特所说:“课程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改革,没有教师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换言之,教师角色能否顺利转换,是此次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其次,教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每一堂课的教学都作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这无形中也能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再次,要经常深入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做自己的责任,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最后,教师还要经常与同事切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虚心向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讨教,以教师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不断发展自己;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跨学科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出现是为了克服传统教育弊端,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也不会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课改中遇到困惑,这是无法避免的。作为一线教师,应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晓梅.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变化.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2]卢元杰.新课改的感悟和思索.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2009.

[3]张妍花.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创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季晓华,李高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适应性问题的思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2).

[5]赵文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对教师文化重塑的几点尝试.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2010.

项目基金:本文是广西防城港市2012-2013学年度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新教材实施中的理念提升和操作困惑的对策研究》(FJ2012A002)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

上一篇:小班幼儿弹性球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