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化研究

时间:2022-05-21 10:47:10

技能竞赛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化研究

摘 要:实训基地是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它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各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训基地资源分配、功能建设、教学模式等。各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拟对实训基地现状进行剖析,探索技能竞赛对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促进与优化。

关键词:技能竞赛 实训基地 建设 研究

课 题: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A类)“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促进专业教学的路径和方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AS14496。

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展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的闪光点。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导致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需要更新,实践教学的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改革。据调查,良好的实训基地环境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建设合理、先进的实训基地,将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可操作的、有趣味的实践内容,学生的长处及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挥,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一、实训基地现状分析

现在学校都比较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部分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有很多职业学校由于起步慢、建设乱、资金少等原因,在基地建设、整合和管理方面相对落后。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以下一些共同问题需要探讨。

1.实训基地的功能

实训基地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实践教学,让学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学习,培养学生工作过程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前很多学校的实训基地只考虑设备的总值、场地的面积是否超越兄弟学校,光有外表没有内涵;有的实训基地仅能承担基本的技能实训工作,不具备职业技能鉴定、技术交流等功能。实训基地建设除具备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基本功能外,还应扩展到人员培训、生产、教师科研、技术服务、交流合作、示范辐射等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

2.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

目前很多实训基地都属于闭门造车,没有交流,导致区域共享性、开放性不够,特别是职业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资源的共享与共建。实训基地应该打破限制,多维思考,使实训基地能够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兄弟学校,实现培训、技术服务及资源共享等。

3.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

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只有具备企业生产一线的经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教师如果具备一些企业管理的经验,还能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培养。现今职业学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职业学校的,缺少企业实习经验,甚至缺少教育实习经验,还达不到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应鼓励教师定期下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企业文化等,才能做好职业教育工作。

4.企业参与不够

实训基地应该遵循教育与市场的规则,要让学生较快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就需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各职业学校都在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但是由于实训基地的场所不够大、设计不合理、专业设置等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好处”,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实训基地建设如果缺少企业参与,那么企业的真实环境就很难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就很难与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相联系,学生很难学到新理念、新工艺等。

5.实践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很多职业学校实践课程设置过于随意,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实训比例进行认真论证。例如部分学校从开学初开展实训课一直到期末,始终都是学生在操作,缺少了理论的铺垫。而有的学校基础技能练习过多,没有合理规划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训练,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二、技能竞赛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为人才的培养、技术的交流、师资的培训等提供场所,但最根本的还是实践教学。近几年来,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某些层面上可以看出,行业、企业对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也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提供了参考,但最有利的是技能竞赛及竞赛模式对实践教学的成效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技能竞赛引领实践教学计划

技能竞赛的出题方向、内容、模式将是实践教学整体计划与安排的风向标。通过技能竞赛的“任务书”,可以清楚地知道它最终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与技能。教研组可以通过分析,了解技能竞赛的考核内容、工艺要求、评价标准,并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将实训内容按照技能竞赛的模式设计成相应的项目化教学计划,合理配置课程的相关资源,使得实践教学计划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2.技能竞赛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技能竞赛是一个比较全面且典型的实践教学过程,它区别于常规实践教学,能够使常规教学更加丰富,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学生按照“136教学模式”完成任务,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技能竞赛可以学生兴趣小组的方式开展,使固定的教学内容与时间更加灵活多样,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训机会。

3.技能竞赛检验实践教学质量

技能竞赛是检验实践教学质量、专业办学成果的体现之一,是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其主要通过技能竞赛的过程以及竞赛结果两个方面进行检验。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也是考核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操作及规范性。通过技能竞赛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有利于教师及时更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

三、技能竞赛背景下优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一所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学生在各种比赛、各种技能比武中的表现反映出来的,而实训基地是技能竞赛实施的基本保障。笔者认为,应以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为纽带,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手段进行组织管理,并以竞赛促改革作为手段,通过技能竞赛的大背景进行分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探索新形势下优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要领。

1.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多维思考把握方向

技能竞赛的题型与模式趋向于项目化,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实实在在的“任务”并涉及多方面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有效途径。实训基地通过承办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基于技能竞赛的技术标准、环境要求及校企合作的意向,进行实训设备、场地的优化;按照教学需求、竞赛需求,并参照工厂、车间实际模型进行规划、布局、添置、更新实训设备、优化各实训室场景等,逐步将实训基地建成设备先进、内涵丰富、制度健全、配套完整的实训基地。让实训基地既可以完成实践教学,也可以做到拟岗学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可以模拟岗位要求,真刀真枪进行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探索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对外服务等领域,并遵循教学性、先进性、开放性、多元性等原则。

2.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加强校企、校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谋求发展并与市场接轨的捷径,是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岗位实践有机结合。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指导,借助行业、企业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也可以吸引企业入校,建立培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考核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实现企业员工与学生同平台、教学与生产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丰富校企合作的项目。校校合作主要是借助高校的力量,在师资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借助技能竞赛的平台,可将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资源进行有机结合,邀请企业赞助,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企业也可以发现优秀的学生。聘请企业专家、高校教师兼任实训基地的专业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参与指导技能及基地建设工作,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为依托,进行课程开发、实训项目开发、教材教具开发、长效机制建设等项目。

3.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建立资源与网络共享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技能竞赛平台给各个学校提供了齐聚一堂的机会。各校借助平台进行学生技能的切磋、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的交流。建立资源共享、开放性的校内实训基地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各校的特色专业资源或专业课程优势资源,弥补各校的不足,共同提高。基于技能竞赛的背景,围绕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实训基地信息化资源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车间、仿真软件,融合“学、产、研、训、赛”的功能,使基地与车间、车间与课堂真正实现一体化,逐步形成丰富、多元的信息资源,包括音频类、动画类、视频类、文本类、图片类、仿真软件等六大类,涉及专业课程标准、教材、实验指导书、任务书、教案、试题集、试卷库、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互动仿真、智能考核、创新制作、微课视频等,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便学生进行知识探究。

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各职业学校都在根据专业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等寻求创新机制并加大力度建设实训基地。技能竞赛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优化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2]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3]张寒明.以技能竞赛促进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4]吴文勇,王贵生,曹庆旭.以职业技能大赛促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1(26).

[5]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33).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从“讲师”到“导师” 下一篇:乡村书屋的服务需求、建设难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