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精神要点

时间:2022-05-21 10:38:01

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精神要点

摘 要:中国文人画中包涵中国艺术创作精神的主要特征,中国文化影响下文人所特有的清雅品格成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在美学概念中,可以厘清文人品格的由来以及尚清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以独特视角来考察中国文人画中体现出的创作精神,从而归纳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态度。

关键词:清雅、尚清意识,创作精神,气韵,要点。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329-01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讲“道”,不论是儒家孔孟,还是道家老庄都讲“道”。《老子》第二十四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道包含气,天地万物是由“气”化生而成的,一气派生,一气相连。“‘道’产生混沌的‘气’(‘一’),混沌的‘气’分化为‘阴’、‘阳’二气(‘二’),‘阴’、‘阳’二气互相交通而形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三’),万物就从阴阳二气交通和合中产生出来。所以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也就是‘道’。”阴阳是两种气,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和本体就是道。庄子“气”“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本无形,非徒无形也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生由形变,形由气变,气是一切生命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化则无常也。颜回问孔子“心斋”,“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至于听,心至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气就是虚心、空心、无心,这种气的观念也就是“神人”、“真人”、“至人”的心态。《易传•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是“道”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面。宋明理学中,理在事先,天理即道。把世界看作是由形而上的理和气构成的。宗白华说过:“自然的美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的最后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普遍化、永久化。”这种“自然美的印象”就是“道”的一种表现。中国哲学都是围绕“道”来阐述的。艺术就是要在万物无常的变化之中捕捉到变居不动的气,从而加以表现事物背后的气,也就是“道”。这就使得中国画追求一种澄明清远的艺术境界,培养了中国人神朗气清的清雅品格。

二、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

中国传统艺术所要表现的是神气活现、神朗气清、传神写照,只要有神,有气,就可以说有了艺术独立的生命。在中国艺术中所追求的正是在中国气化哲学的影响下的“传神”与“气韵生动”。精、气、神三者在中国哲学和艺术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神”只是精与气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对“气”的阐释与追求逐渐演变成中国绘画艺术所追求的“气韵生动”。南齐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著有《古画品录》,它在其中提出“六法论”,“六法”当中排在第一的便是“气韵生动”。王新伟教授认为:“谢赫所说的‘气韵’,既从客观方面指作品对象的‘气韵’,亦即人物精神风貌的表现,也从主观方面指艺术家的审美趣味,艺术上所达到的境界,艺术的风格特点等的表现。”是的,“气韵生动”已经再也不仅仅是绘画所要表现和要被欣赏的内容,并且业已成为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和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及艺术的风格特点。由此“气韵生动”正是以“内在价值体现在外形上,而外形又正好传达了内在所有价值”而成为中国绘画的评判标准延续至今。“气韵生动”的提出更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人的以“气韵”为主的艺术创作要点。

不论“传神”还是“气韵生动”,都是表现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的“意境”之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清楚的表明了意境的美学本质,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道(气)。这就是意境的美学本质。”意境的营造是对“气”的把握和表现。意境之美是中国美学范畴中的重中之重。

三、艺术表现中的自然清雅

中国艺术中的自然是活生生的自然,是有生命的自然。中国艺术也是生命的艺术。把生命凝结的抽象美感(气)表现在绘画中,使得艺术家笔下的自然充满了生命的美感。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山水画,艺术家在创作时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生生之气”即生命的“气韵”(律动)倾注到艺术作品中。重要的是内在精神(气)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外在的形式不过只是这种精神的载体,在观赏画作时,人们只是欣赏建立在外在形式基础之上的,表达含蓄的内在意味。只有这些内在精神上的东西才能解放他们思想,让他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达到一种审美自由的艺术美境地,一种“游”的境界。而这种“游”是建立在对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生生之气”的把握和感受之上的。于是这种对“气”的欣赏和把握就积淀在中国艺术精神当中。

中国人对“清”有着特殊的喜好,一杯清茶,一壶清酒,一缕清香。明代著名绘画鉴赏家王世贞评论元代绘画时说:“以其精得天地间一种清真气故也”。文征明说:“我亦乾坤清气者”。都以“清”为其最高的审美理想。

作者单位:中国航海博物馆

作者简介:罗书苹,中国航海博物馆助理馆员。

上一篇:桂林公路管理局公路文化建设发展战略初探 下一篇:浅谈会计与财务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