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5-21 06:47:57

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依托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围绕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44-01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同市民日常生活、工作、出行密切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也迎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达5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总投资估算将超过8000亿元,资金投入规模仅次于铁路和高速公路。截至2009年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的基础上,国家最新批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规划高达25个。越来越多的城市争先恐后地进入“地铁时代”,一个新兴的地铁产业已经形成,地铁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剧增。地铁建成后运行有系统:动力供电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环境控制系统、水路消防系统、设备控制系统、自动收费系统、电动车组系统和车站设备系统。就地铁的行车组织模式、地铁运营设备类型等具体岗位群而言,将要有如下类别的人才需求:车站运营管理人才;线路调度、控制、计划管理人才;车站及中心各类设备维护、保养人才;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管理专业人才;车辆驾驶、维修、保养人才;线路管理、维护保养人才线路营运规划人才;供电系统专业人才;物业楼宇管理;各类人员教育培训人才;各类客户服务人才。

我院地处沈阳。沈阳地铁规划由11条线组成,整个线网呈“四横、四纵、两L、一弦线”,线网总规模为400公里,目前国际国内的轨道交通,成熟精简的人员编制是每公里轨道平均配置60人,沈阳未来30年规划11条线,运营里程将达到400多公里,人员需求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实作。我院在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教学方案时,首先成立了以专业教师、地铁企业主要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指导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和专业教材建设等进行指导。二是组织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其他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学院参观学习。三是组织专业教师到北京地铁公司、沈阳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岗位的设置、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调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驾驶与车辆的检修岗位群,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与车辆检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规范和工艺要求,具备较强的乘务前车辆检查、车辆驾驶操作、车辆应急故障处理的岗位能力;具备较强的车辆故障诊断与分析、车辆日检周检月检、车辆检修的岗位技术能力。具有资料查阅、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创新、解决问题策略、制定工作计划、获取信息、判断等方法能力,具备团队合作、交流、组织、协调等社会能力及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与车辆检修岗位群第一线从事车辆的驾驶、保养、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车辆检修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大胆创新

方案制定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调研和论证充分。方案设计体现高职人才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落实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或订单式培养;落实“双证制”人才培养制度,体现职业标准的引入,明确职业资格名称和等级以及获取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结构优化,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有明确具体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学时分配符合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其中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重视工学结合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体现和组织。本专业在我院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形势,在成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制订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的选编、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比如,打破技术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为落脚点;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中,对专业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形成大检修的格局;把岗位技能鉴定纳入常规教学体系;教材采用选编结合,以编为主;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大胆尝试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

三、教师队伍以外聘企业技术人员为专业课程教学骨干

师资队伍建设一向是学院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是评定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准。我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保护他们进行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比如,支持教师的进修、外出学习;要求教师是实验实训项目建设的主体;每学期都要求专业教师到现场参观学习一个月;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对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给与政策上的支持等等。在建设本院教师的同时,积极外聘现场技术人员,做为专业教师的主体,承担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专业教师以助教的角色出现在课堂。

四、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化,以不断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不能与企业实际脱轨,同样需要毕业生就业信息。要把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化。我院建立了以沈阳地铁运营公司、东北区域内轨道交通企业参加,谋求科研院校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制度,坚持对行业进行定期调研,紧跟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瞄准车辆高端技术岗位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关键技术,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与专业领域内拥有最前沿技术的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共管毕业生就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了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毕业生信息反馈的格局。

与其他专业相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还是一门新开设的专业,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分析探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办出体现国际职业教育理念,符合高职专业发展规律,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的专业。

参考文献

[1] 张中央等.电力机车专业教改试点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5

[2] 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

作者简介

丁洪东(1969―),男,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上一篇:新型25B型客车车体静强度试验研究 下一篇:某220kV变电站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