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普及计算机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5-21 03:09:33

中小学普及计算机问题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要在农村中小学中普及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以及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等,所必须的硬件条件和发展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教育的作用及意义进行详细地阐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中小学生中不仅要开好必修课,同时也要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要求,培养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技术人才。

【关键词】教学探讨 普及知识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但由于各方面资源短缺,普及计算机教育还是处于幼儿时期,需解决目前所存在的教学硬件、师资、教学方式、方法等,这样才能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大进步。

一、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政策支持,将使我国中小学在近几年内掀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潮。但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也存在很多误区。

二、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目前,部分学校电脑没有联网,导致城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无法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传送到农村地区实现共享。软件资源短缺。乡镇中小学十分缺乏教学软件,软件建设落后。表现在学校本身缺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而网上的丰富资源又无法获得。有的学校仅有几盘教师讲课录像带,其内容大多已过时。

2.资金不足、硬件设施差。硬件设备匮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一共有53万所,占中小学总数的 88%;在校学生1.6亿,占中小学总数的81%。这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严重不足,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资金不足。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学校资金困难,信息化环境建设步伐很慢。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的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3.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偏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人员比较缺乏,教师在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方面相对薄弱。教学环境影响、思想意识滞后、适用教材缺乏、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妨碍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素养的提升,影响到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正常推行,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尤为突出。

三、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的解决方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

2.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面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的现实,县级教育部门应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的信息技术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制定的优惠政策要从待遇、政治地位等多方面具有吸引力,打破教师待遇一刀切的现状,把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2)多种途径培养人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既要对他们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也要对他们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还要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观念。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现代教育的研究者和开拓者。使他们自觉地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3. 加强促进信息技术和科学教育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在课程的日常学习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当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要求。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学校可以根据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补充丰富的教育内容,创造适合农村学生的教育方式,搜集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在县域内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在已有的信息资源中进行整合、应用,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努力优化使用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四、中小学普及计算机的意义

1.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视、听觉的参与,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视、听教学信息,而且提供了表达视、听教学信息的多种媒体类型,调动了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达到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

2.有利于教学的个性化 ,实施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造成在掌握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差异。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置在计算机内,随时调用,任意切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难易程度的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达到最适宜自己的最高发展程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显得既紧张又活跃,学生眼界的有效开拓,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成为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也将发生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论:计算机普及教育是一个 群众性的活动,我们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群众活动的优势,使中小学的计算机普及教育活动,有影响、有声势、有规模、有效果;做到了广泛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起到了推动和导向作用;真正达到了计算机普及教育的目的,推动了中小学计算机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简谈舞蹈教学中的技巧训练 下一篇:试论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