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民俗 闹元宵

时间:2022-05-21 01:23:03

莆仙闹元宵的日子,自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日,各村社次第举行元宵节,各地元宵正日不尽相同。明代户部尚书仙游人郑纪曾写诗赞莆仙元宵夜“最爱春光浮合夜,好将福夜殿元宵”。

莆田市史称“兴化府”,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人文发达,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莆田特有的地域性“元宵月”民俗活动从正月初六起至二十九日妈祖宫举行“尾夜灯”方休,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在长达二十多天闹元宵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活动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出乡土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深藏着许多原生态的艺术元素。

“福首”是元宵活动中每个村社根据年龄辈份或抽签、或轮流选定的已婚男性,人数根据每个村社俗定,少的三、四人,多的十几人。福首身穿长袍、头戴礼帽,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出游时手捧社炉随神座绕境巡游并与沿途信众换香布福,他们是闹元宵的带头人。来年当“福首”的村民要在家门口迎接并完成“福首炉”等交接仪式,用心供上一年的香火,等来年元宵再用。是年的“福首人家”都会在家门口搭彩门、挂红灯、摆宴桌等,以表达“福首人家”的体面。已婚男子以做“福首”为吉利和荣耀,亲朋戚友均会送礼祝贺,福首也要大摆宴席酬客,可见气氛浓厚,喜乐融融。

“红盘担”由10个“红盘”为一担,两头各5盘,从大到小层层相叠,形成一个圆塔形,用红绳或红袋绑、套在一起。盘中分别装有猪肉、线面、红a、面龟、桔子、布料、服装等。在涵江当地有个习俗,同族的亲戚当上元宵“福首”都要挑着“红盘担”前去贺喜。许多村庄还会将贺喜的“红盘担”在宫庙前集中后绕境巡游,这一个个充满喜气的挑担者也构成了当地元宵期间一道特有的风景。

摆宴桌是农村元宵活动中最常见、不可或缺的民俗,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用食品制成的宴品,小至果蔬糕点、山珍海味,大至全羊、全猪等,摆在自家大堂上,既让祖先神灵“看”得高兴,又可以供人们观赏。“福首人家”和宫庙里的宴桌更是大方阔气,供品、祭品琳琅满目,很让人看的热闹、大饱眼福。

各地棕轿样式和材质有很大不同,重量也差别很大,重的上百斤,轻的仅几斤。尽管形式差异大,但每座棕轿顶部都会绑上棕叶,贴上象征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神符,并在棕轿里放上一尊本村供奉的菩萨。各地棕轿舞亦各有不同:有跳有摆、有走有跑、有绞有转,有摆着棕轿不停绕埕转,有沿街巷快速奔跑,有把棕轿绞在一起绕火堆连续转圈,还有抬着棕轿踏过火炭、跳过烈火……,在呐喊助威声中,舞轿的年轻人你追我赶互不服输,丰富多彩的舞棕轿表演已成为莆田最具特色的元宵活动内容,这一古老民俗如今愈加焕发蓬勃活力。

在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中,最精彩最神秘,同时也是最刺激最吸引人的活动是“僮身”表演。“僮身”是从人到神的“进化”过程,不同宫庙的“僮身”拌相各有特色。“僮身”都要在菩萨面前叩堂,在僮伴不停地摇铃击鼓、高声诵经中不断摇头,直至全身发颤、双眼直瞪,这就意味着“神上身”了,进入角色了,可以上堂表演了。

行傩,当地俗称“出游”。意在请神灵逐瘟邪,佑护自己以实现美好的愿望。行傩的队伍有百千人不等,队伍沿途经过时,家家户户都设宴桌迎神祭拜,群众夹道观看、迎接,男人们燃放大炮团助势,女人们围着手捧社炉的“福首”换香求福,场面十分热闹。

“正月里来闹元宵,家家户户挂红灯”。在这里闹元宵观灯跟内地截然不同,人们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灯,而是大家或抬或举着灯巡游,活现条条灯龙。这里的灯虽然还有许多保持着古代宫灯的形状,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灯比较现代化了。“游灯”的路线往往会很远,有时包括好几个山头或村庄。“游灯”所经之处,家家户户燃放烟花,震耳欲聋的烟花也照亮了整个村庄,把整个元宵活动推向最高潮。在“游灯”将要结束时,“福首”们会安排人员给参加“游灯”的每人分发一双“丁”饼(意为添丁进财)。一串接一串的灯笼,接在龙头后面,那一长串灯笼仿佛是条条火龙,逶迤盘旋游动,蜿蜒约一两公里之长。

元宵节不仅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希望的一种寄托,同时也体现了人们迎祥纳福喜庆节日的欢乐心情。在莆仙看元宵,不仅可以邻略到新奇和惊喜,更能感受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的博大和淳朴的民情。男女同乐,老幼同春,古今融合,各逞风彩,体现了我市浓郁的地方民情特点和民俗传统文化的历史丰富积淀。

莆仙民俗是一部写不完、说不尽的书,是珍藏在民间一项极其宝贵而丰厚的精神财富,是莆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文化魅力。成为莆仙文化的一个极其闪耀的亮点,并且将永远伴随着莆仙人日常生活中。它是不知不觉之中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进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停地丰富与延续下去。

上一篇:“闽南周庄”塔下村 下一篇:“分类与整理”教学纪实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