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看民俗

时间:2022-10-17 07:45:59

每逢节庆,接二连三的民俗活动吸引着大批摄影爱好者采风拍摄。一些专业的“发烧友”除了在地面上用“长枪短炮”拍摄,还使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精彩的民俗活动。大气的航拍图片角度新颖,美不胜收,成为传播民俗文化的新手段。

海祭妈祖 情牵两岸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海祭妈祖大典在东南沿海一带沿袭已久。莆田湄洲岛上与海打交道的人们,在新船下水、休渔期渔船维修、初次出海、打渔归来、行船中途遇险情等,都会举行一些与妈祖相关的祭祀。特别是在海上遇到险情时,求助妈祖是必不可少的。按传统习俗,渔船遇到大批鱼群、鲸鱼群之类的,渔民都会向海中抛纸钱,并口中默念祷告:“妈祖赐福,神鱼远离,确保平安”。

湄洲妈祖祖庙在1987年妈祖羽化升天1000周年时,举行了盛大的“千年祭”活动。从此,祭拜妈祖、谒祖进香的活动方兴未艾。1994年,湄洲岛组织第一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之后,也相应举行了祭拜妈祖活动。此后每逢妈祖节庆都举行祭拜。

湄洲岛岛民世代捕鱼,每艘船上都设有神龛,供奉妈祖。按照惯例,渔民若要打鱼和播种紫菜苗等出海时,都要在船上摆供品,渔民家属则在海边摆供品对大海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平安丰收。海峡两岸渔民千百年来在同一海域耕海牧渔,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妈祖则护佑两岸渔民丰收平安。海祭大典既保持了传统民俗文化以及纪念海神妈祖的朴素感情,同时也增强了两岸民众对生态保护的广泛认同。

湄洲岛是妈祖的诞生地和升天地。据载,妈祖原名林默娘,生前乐于助人,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湄洲岛海域救助遇险渔船时献出年仅28岁的生命。岛上渔民为纪念这位好姑娘,在湄峰上建祠奉祀,还在每年九月初九自发地在海边沙滩上摆供桌祭奠妈祖,表达对她的怀念之情,并祈愿妈祖保佑亲人出海平安,逐渐形成饱含浓郁渔家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2009年,妈祖信俗列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宁德霞浦县沿海各乡镇,许多的民间活动几乎都与妈祖信仰有关。新船首航、春节社戏、渔民赴外作业、商人赴外经商,人们都要先到庙里向妈祖神灵祈愿、膜拜。而每年端午龙舟赛,更是妈祖文化的又一次充分展示。赛前,村里四境的红、黄、青、白龙,必须按规定的仪式前往庙里朝拜阿婆祈求恩准,形成了“四海龙工朝圣母”的另一盛大景观。最典型的当属霞浦县沙江镇竹江岛的渔民,他们将渔业、养殖的丰收,归功于妈祖神灵的保佑。因此,每年必祀妈祖。演神节戏在沙江镇各渔村相继风行,后来有人倡议抬妈祖神像亲临海滨巡视。于是每年神节时,扶妈祖神像正襟危坐轿上,选壮汉数十人抬到海滨,一边吆喝一边跑,称之为“阿婆走水”。后来,人们又认为“走水”后回宫时妈祖所经之境,不但蛎产丰盈,而且人畜平安,于是妈祖回宫途经岔路口,常引发争执,故各境均选有精壮青年,候在妈祖回宫道中拦途抢轿,此谓之“抢水”。这一活动,渐渐演化为霞浦县妈祖信仰所独有的民间传统习俗。

“板凳龙”闹元宵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是起源于江浙地区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普遍存在于我国南方各省市的年度盛大活动中。在福建三明大田县、永安青水畲族乡、福清市(高山镇、三山镇、沙浦镇)、尤溪梅仙镇都有舞“板凳龙”的习俗。

这一元宵节习俗至今已几个世纪。这种汉族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福清市三山镇瑟江村的舞“板凳龙”活动始创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每年正月十二至十六日晚分别“出动”展示,十六日晚举行的“板凳龙”闹元宵活动算集体“亮相”。

而在三明尤溪,每到过年的时候,每个地方都会有板凳龙,尤溪人普遍称之为迎龙灯,这时,每家每户都会到街上去看舞龙,增添气氛。

航拍庙会“赛大猪”

庙会上赛猪、斗茶、看别开生面的供品制作……这是逛三明大田县屏山庙会特别新鲜的感受。这些精彩的民俗活动始于何年,已无从考证,据这里的老人介绍,赛大猪是为了敬先祖,谁家上供的猪比较大头,就表示谁对祖先更尊敬。

这样的庙会一年中有两次,即正月十四内洋村的祭奠宋末抗元将领苏十万活动,以及农历十月廿三这天美阳村郭姓祖爷的诞辰。近年的“赛猪会”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车子排到了三四公里外,众多摄影师及媒体到场争相拍摄,而无人航拍机的加入又给这项活动增添了另一份色彩!

“闹春田”开启新一年

“闹春田”是福建龙岩长汀县童坊镇举河举林村特有的,相传有上百年历史的习俗。其实“闹春田”的说法是近几年才有的,当地人原本管它叫“抬菩萨”,为了方便在媒体上的称呼,媒体人管它叫“闹春田”。

也许是人们压抑了太久需要发泄,也许是客家人喜欢热闹,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十四(举林村),村里身强体壮的男人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上年收成最好的水田里,奔跑打转,直至有人摔倒后才快速换上另外四人继续,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展示村民强健的体魄体,并以此提醒人们,要下田开始新一年的创业了。

安溪“清水巡境”

清水祖师,福建永春人,生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俗称“祖师公”、“乌面祖师公”,他一生施医济药、修桥造路造福百姓,千百年来一直被闽南人视为完美的道德典范。清水祖师圆寂后,被民众奉为神灵,和妈祖、保生大帝等共同组成闽南主要的民间信仰文化。清水祖师的巡境仪式已经成为闽南民间信仰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

清水祖师晚年驻锡于清溪(今安溪)张岩(今蓬莱山),清溪乡人就把“张岩”改名为“清水岩”。清水岩上供奉清水祖师的寺庙至今已有950多年。据史料记载,以1156年至1208年约五十年间为例,与清水祖师相关的大型民间请神巡境活动有22次,地域涉及安溪、永春、泉州等十余个县府。而安溪清水岩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数百年前开春奉迎清水祖师巡境的祈福仪式。

长乐三溪“夜赛龙舟”迎端午

“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每年端午节前后,福建侨乡长乐江田镇三溪村一直有夜赛龙舟的习俗,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相聚一起夜竞或观看龙舟赛,迎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这也是全国独有的一个乡土风情。

三溪村有三条溪,分别是潼溪、北溪和南溪,夜赛龙舟是在南溪上。端午节前后晚上,南溪两岸灯火通明,两岸及桥上人潮涌动,龙舟在溪面上来回穿梭,随着鼓声、锣声响起,一时间,吆喝声、欢呼声、加油声、烟花爆竹声,响彻夜空,热闹非凡。

三溪夜渡龙舟的习俗由来已久。据介绍,古时村人白天要辛苦劳作,到了晚上才有闲情,于是白天外出劳作赶不上龙舟赛的人,傍晚一收工就乘着暮色挑灯竞渡。现在沿溪安装了大灯和彩灯,晚上的“加时赛”越赛越长,有时甚至到了9点多,比白天还热闹。比赛前,溪边都要支起大锅,烧龙舟饭,大家吃饱喝足了才有劲划龙舟。村里目前有30多艘船,每5年就要重做6艘。

每年端午节三溪村都能吸引数千名外地游客前来观赛,而且逐年增多,很多人都是专程从外地开车来的。在南溪两岸及几座唐宋古桥上涌动的人潮中,不少是拿着相机的摄影师。随着三溪夜赛龙舟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摄影师都蜂拥至此拍摄难得一见的习俗。近年来无人机的普及,也是拍摄夜赛龙舟有了全新的视角,使夜赛龙舟这一题材在摄影作品中焕发新的魅力。■

上一篇:“Preserving Tradition Wherever Possible” 下一篇:宫廷御制多药酒 清朝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