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5-20 11:53:32

我国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 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超市物流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城市连锁超市物流,农村超市物流存在着配送中心发展困难、整体运作水平不高、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等主要问题,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开发。为了探索现代物流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合理运用,结合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发展现状,从现代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角度分析了制约农村超市物流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发展连锁经营、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等对策,以此推动农村超市物流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超市;物流体系;配送中心;连锁经营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06-03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国民经济结构演进的进程中,传统农业生产受限于自然条件,工业化方式受限于产业集聚效应及产业关联效应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农村超市物流,正是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针对我国农村超市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农村超市物流现状

农村超市物流系统指农村超市经营体系中的物流活动的整合,是指从商品购进到销售的物流全过程,具体包括商品的采购、进货运输、装卸搬运、验收入库、保管储存、分类加工、包装、配送、商品陈列以及这些活动产生的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等活动,一般是指县城连锁超市到乡镇、村超市的物流活动,相对于城市连锁超市物流而言,地域比较分散、季节性较强。我国农村超市逐渐呈现大范围兴起之势,与农村超市配套的农村物流规模也有所发展,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1 农村超市物流市场需求逐渐增大

“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支出逐年增高,分别由2004年的2936元和2185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元和4350元。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13347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7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53.4%,且农民的纯收入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市场对发展农村超市有较大的潜在需求,从而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农村居民对奶及其制品、酒以及瓜果及其制品等日用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分别由2005年的2.86千克、9.59千克和17.18千克增长到2009年的3.4千克、10.67千克和19.4千克。这些需求的增加成为推动农村超市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商品都需从县级连锁超市批发,物流是该活动得以实施的中心环节。农村超市越多、规模越大,对物流的需求就越大,农村超市物流发展的市场空间就越大。

1.2 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于城市

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城市,主要体现在配送中心体系建设步伐缓慢。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各地累计新建了620个物流配送中心,农村新增村级店24449个,而新增物流配送中心只有66个。相比而言,大部分城市连锁零售企业都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国内连锁百强企业中8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平均面积达到12693平方米。

同时,农村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网络建设也相当滞后。在农村,很多配送中心缺少电子扫描设备,大多数配送中心还没有建立配送中心与外部的接口系统,配送中心内部的数据采集系统更是屈指可数。相比之下,城市连锁零售业的物流配送中心绝大多数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仅用于配送中心内部业务、事务管理,还用于货物组配决策、配送路径最优化选择等。

1.3 政府惠农政策为农村超市物流提供发展契机

政府惠农政策为农村超市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首先,自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后,全国各地陆续建设村级店、乡级店和配送中心,如下表所示。

其次,国务院出台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摩托车下乡等措施也为农村超市物流发展带来了机遇。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一季度,累计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03.3万台,实现销售额3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倍和6.9倍。部分超市抓住了这个机会,增添了新业务,活动的推广与物流各个系统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流的发展。

最后,中央财政逐渐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千米,完成投资5484亿元。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乡镇通沥青路率达到88.6%,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路率达到90.1%和79.8%,西部地区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81.2%。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千米,乡镇通达率达到99.4%。村村通工程为农村超市物流扩大规模提供了保障,使得乡村道路变得通畅,减少运输障碍,物流配送效率逐渐提高。

2 农村超市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低下。农村超市经营者需要需求信息,商品供应商则需要及时获得商品的需求信息。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是决策者制订出较为合理的物流方案的关键,不准确的信息和作业中的延迟都会给物流作业带来许多问题。作为物流信息化进程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社会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据统计,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并且大多数的信息数据系统都是相互孤立的和静态的,功能还不完善,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缺乏科学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农村超市进货大都是依靠经验或听从他人介绍,超市经营者也往往是通过电话或者口信来确定进货量和商品种类。这种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所引起的信息误差往往会导致配送商品量和种类出现偏差,重复作业增加了物流成本。

2.2 物流基础设施成为瓶颈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和纽带,交通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性载体,运输服务是有效衔接物流各环节、实现其一体化运作的重要纽带。农村超市物流发展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更是息息相关,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到商品配送。农村道路状况差,会增加物流成本,制约农村物流供给水平。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不断深入,全国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部分路段的还未实现。据2010年“两会”提案,仅大巴山南麓的四川革命老区,目前仍有2500多个行政村未通公路,不少群众仍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地区。尤其是有些路况较为恶劣的路段,遇到阴雨天气会直接阻断交通。有些配送部门事先没有预测到农村的路况,直接送货上门,致使部分货物质量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影响,在双方权责归属方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双方的业务往来。

2.3 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困难

配送是物流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物流服务水平体现的重要环节和窗口。它直接影响着市场需求量和占有率。一般来说,配送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稳定的资源保障、足够的资金、齐备的配送设备、高效的信息系统以及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等。这些条件的实现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配送中心只能从配送所增加的收益中获得收益。由于农村超市大都是独家经营,规模较小,商品种类不齐全,配送中心就不能形成规模经营,物流成本高,或者根本无法获得收益,因此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困难。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新增乡级店个数分别为364、972、961,配送中心个数分别为11、54、28,东、中、西部地区配送中心与乡级店的比率分别为3.02%,5.56%、2.91%。可见,配送中心在农村超市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西部地区比重更少。

有些农村超市具备配送中心,但配送设施薄弱,功能不齐全,机械化程度较低,物流增值能力弱,配送效率低,无法有效完成配送。甚至有些农村超市根本就没有配送中心,农村超市经营者亲自去县城采购批发,不利于经营。

2.4 物流整体运作水平不高

物流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会大大提高运作效率。

储存对物流的发展意义重大,其作用在于保存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农村超市的仓库都是由自家房屋改造而成,仓储和保管技术不专业导致商品易变质,加大经营成本,影响信誉。此外,农村超市配货中的搬运和装卸基本全靠人力,缺乏专业的物流设备,不能实现装卸搬运合理化,导致物流作业效率不高。另外,农村的网络信息平台不发达,部分偏远乡村根本没有网络,供应方和超市经营者无法及时获取物流供求新信息。物流信息不畅直接影响了物流的整体运作水平。

综合来看,各种物流设施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导致我国农村超市的物流统一配送率低下。据统计,我国农村超市配送中心的平均配送率只有30%~40%,如果长距离往偏远地区配送,其配送效率更低。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的超市生鲜物流配送中心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下,配送单品数量在300个以下的占78%;温度检测装置在运输车辆中的使用率为13%;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的再加工能力不强;87%的配送中心没有再加工的功能。

2.5 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物流业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物流产业的逐渐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我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物流人才总体比较匮乏。根据《中国物流统计年鉴》,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只有10万人左右,而物流人才的需求高达600万人。与城镇相比,农村物流人才缺口更为严重。

在农村,掌握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扎实、操作水平熟练的物流人才非常紧缺。由于农村的经济、人文和社会条件对物流人才的吸引不强,真正到县域农村从事物流工作的人才很少,致使农村实用型物流人才十分紧缺。物流人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内在因素。

3 农村超市物流的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物流处于探索性阶段。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改善并提高农村超市物流水平,对发展和完善农村物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在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规划、信息和政策等方面都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农村的交通、信息和服务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村物流的发展,便利的交通可以为每个村庄带来实惠,发达的信息可以带动整个乡镇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尚不发达,物流环节的大笔资金投入需政府统筹。若资金难度过大,政府可鼓励乡镇企业加大投资,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有机联合,出面组织农民自发参与,激发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攻破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关。

3.2 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中心并行建设

用现代物流理念,走连锁经营之路,是发展农村超市物流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结合农村超市地理位置分散、规模较小的特点,引导城市连锁超市向农村延伸,将城市连锁超市的管理理念灌输到农村超市的经营中,大力发展连锁农家店,实现规模经济。

配送中心建设是农村超市发展连锁经营的关键。应尽快制定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引导和鼓励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到乡村投资且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银行可对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行贷款贴息,国土资源部门也可在土地资源上,优先安排农村配送中心建设用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适度规模的物流园区,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政府可牵头组织企业、农民和科研单位共同努力,加快推广和实施进度,进而推进农村物流发展。

3.3 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在农村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农村信息网络平台薄弱阻碍了农村超市物流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和物流资源的共享,促进和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同时,组织开展普及计算机知识的课堂,请计算机专业人才对村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培训,使农民能够像城市人一样,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所需商品信息,有条件的可以网上交易。

3.4 鼓励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

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是发展农村物流的关键,鼓励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应动员高校大学生积极到农村物流部门实习,既能缓解农村物流人才的短缺,又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积累物流实务经验。有关部门可组织开办物流专业培训班,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具备一定物流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村超市物流的工作需要。另外,农村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及城市,广大物流人才或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需要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引导专业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立忠.县域农村连锁经营超市的物流配送及算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18-20.

[2]叶怀珍.现代物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晔,郭跃.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对策分析[J].管理纵横,2009(7):10-12.

[4]钟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物流发展浅析[J].经济师,2009(3):20-23.

[5]汪传雷,唐文博,刘宏伟.县域农村超市物流配送问题及对策[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36):18-20.

[作者简介]吴明凤(1986―),女,河南驻马店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运输与物流;付新平(1962―),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输经济与物流;邹敏(1979―),女,湖北武汉人,经济学硕士,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运输与物流。

上一篇: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认识 下一篇:重庆市物流产业与经济[JZ]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