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边疆”意象看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

时间:2022-05-20 06:43:47

【前言】从美国“边疆”意象看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不同时期的美国民族精神 1.以密西西比河流域为边疆的时期 十九世纪美国的西部地区主要指的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地区至密西西比河流域,此时密西西比河流域充当着美国的边疆。马克・吐温的诸多作品都以密西西比河流域为背景,主要反映这一时期生活在边疆的拓荒者的...

从美国“边疆”意象看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

内容摘要:美国边疆发展变化,决定了美国民族精神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融合新的时代精神的。再加上美国边疆推进的历史进程非常漫长,这就使得研究美国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不现实的。因此,本研究只选取美国三个时期的三个典型边疆地带及相应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分析来探究美国的民族精神。小说人物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敏锐观察而创造出来的,他们是生活在边疆的拓荒者的典型代表。由此,可以说小说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就是某时期美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本研究选取的三个典型边疆地带分别是密西西比河流域、西部大草原和阿拉斯加。

关键词:美国边疆 民族精神 密西西比河流域 西部大草原 阿拉斯加

一.绪论

提到美国边疆,人们通常会联想到美国的“边疆精神”,这是由边疆在美国历史进程、文化价值上的重要性决定的。美国边疆不仅具有通俗的地理概念意义,还承载着在边疆西移的进程中美国人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也就是说,边疆不仅是一个地理背景,还体现了美国民众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而与边疆紧密相连的历史进程非西进运动莫属。西进运动不仅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人口迁徙运动,也是一个美国边疆不断向西推进的过程,还是美国历史上一次严峻的考验,它锤炼了美国人民,锻造了美国民族精神,丰富了美国民族文化。

美国边疆并不是固定的某个地理区域,而是动态发展的,是“特纳称之为‘野蛮与文明的结合点’所产生的一系列意象与价值”。这一动态历程,决定了美国民族精神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融合新的时代精神的。由于美国边疆是不断推进变化的,那么在这一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再加上美国边疆推进的历史进程非常漫长,所以研究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不现实的。因此,本研究只选取美国三个时期的三个典型边疆地带及相应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分析来探究美国民族精神。小说人物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敏锐观察而创造出来,他们是生活在边疆的拓荒者的典型代表,由此,可以说,小说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反映着该时期的美国民族精神。这三个典型边疆地带分别是密西西比河流域、西部大草原和阿拉斯加。相对应的小说分别为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薇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尼娅》,以及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

二.不同时期的美国民族精神

1.以密西西比河流域为边疆的时期

十九世纪美国的西部地区主要指的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地区至密西西比河流域,此时密西西比河流域充当着美国的边疆。马克・吐温的诸多作品都以密西西比河流域为背景,主要反映这一时期生活在边疆的拓荒者的生活,如《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等。因此,分析研究马克・吐温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以密西西比河流域为内陆边疆的这一时期的美国民族精神。

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体现最为显著的是叛逆精神。哈克是个十四岁的南方白人男孩,被道格拉斯寡妇收为儿子。道格拉斯寡妇和她的妹妹沃森小姐千方百计地想要把哈克“驯化”为文明人,规范哈克的言行举止,教他读书写字,向他灌输宗教和社会阶级思想,但哈克实在接受不了这样正经古板的生活。他的叛逆精神让所谓的“文明人”失望至极,却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哈克的叛逆精神主要通过与宗教、文明以及奴隶制的对抗体现出来。

沃森小姐总是要求哈克向上帝祷告,由此得到“精神礼物”。哈克并不信奉沃森小姐的这一套,因为他从祷告中从未得到任何物质的奖励,也未得到精神上的宽慰,反而觉得每天都枯燥乏味,恨不得自己死了才好。按照沃森小姐的说法,只要多帮助别人,虔心按时做祷告,人死后就可入天堂,但哈克并不想去天堂。如果天堂里的人无非就是“走来走去,弹弹竖琴,唱唱歌儿”,哈克还真希望下地狱,起码这样的生活总比在呆板无趣的天堂有意思多了。尽管如此,哈克的心中依然有个“上帝”,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决定的,但哈克最终还是“背弃”了上帝和天堂,宁愿下地狱都要坚持自己的思想。当哈克想到自己帮助黑奴吉姆逃跑会伤害到沃森小姐、打破世俗禁忌时,他的心灵备受折磨。他认为上帝始终监视着他,并且启示他不得继续作恶多端,他被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吓得浑身发颤,像他这样的“恶人”上帝是不会原谅的。然而上帝再严厉的惩罚都抵不上朋友的失望,吉姆把哈克当作独一无二的好朋友,一路上照顾他、保护他,哈克又怎能背叛朋友?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在上帝和吉姆之间,哈克“背弃”了上帝,心一横,“我就下地狱吧。”

道格拉斯寡妇、沃森小姐,以及撒切尔法官都是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过着文明的生活,但哈克的生活与之背道而驰。道格拉斯寡妇送哈克去学校,沃森小姐告诫哈克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文明规范,要求哈克每天呆在家里读书写字,而哈克却觉得处处都不自在,宁愿穿上破衣烂衫躺在树林里,或漂泊在浑浊的密西西比河上。道格拉斯寡妇尽量给哈克提供舒适文明的环境让他成长,但哈克并不开心,相反,当父亲以非文明、残暴的方式将他囚禁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里,威吓他、暴打他时,哈克却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了乐趣,觉得每天都过得美滋滋的。不用读书,不用在乎文明的礼仪,每天骂骂咧咧的,闲逛、抽烟、钓鱼,过得逍遥自在。

在哈克生活的时期,废奴思潮高涨,但在南方人的观念中,奴隶制是正当的,奴隶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哈克受蓄奴主义的影响,认为帮助黑奴逃跑是下流胚子、忘恩负义的人才会干的事,所以当吉姆离自由越来越近的时候,哈克的思想斗争也越来越激烈。一方面,他所受到的文明教化要求他将黑奴遣送回去,另一方面在与吉姆的相处中,他发现黑奴并不是像他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没有人类的情感,而是跟白人一样,也懂得亲情、友情和爱,自己应该帮助朋友吉姆获得自由。虽然哈克表现出了向奴隶制顺从、妥协的倾向,但最终还是克服了这样的思想阻碍,坚信白人与黑人在人性方面的平等,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

(二)以西部大草原为边疆的时期

实际上,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密西西比河流域几乎被拓荒者占领完毕。面对这片新大陆上充满诱惑的自由与财富,越来越多的拓荒者开始越过“大草原”进入远西部。在这些移民中妇女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她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我的安东尼娅》是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经典著作,与其另外两部作品――《啊,拓荒者》和《一个迷途的女人》合称“草原三部曲”。这三部作品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期美国中西部大草原的拓荒女性为了生存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故事,描绘了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移民艰苦奋斗的景象,体现了拓荒者对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面对困难时坚忍不拔的精神,生动地展现了该时期美国社会面貌和人文景象。薇拉・凯瑟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得益于她自身早期在美国中西部的生活经历。她亲眼目睹了拓荒者的生活状况,见证了荒凉的大草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作品《我的安东尼娅》以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为背景,展现了主人公安东尼娅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边疆开拓者的民族精神。

西部荒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移民理想中充满机遇的边疆大相径庭,只有英勇无畏的拓荒者,在重重险阻面前,仍然坚持探索。也正是这些人给美国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凯瑟看来,拓荒者都是勇士,尤其是以安东尼娅为代表的女性拓荒者,更是这个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身强力壮,和男人一样勇敢、刚毅,努力适应西部荒原生活,把自己塑造成了坚不可摧的人。

安东尼娅是坚韧顽强的代名词,整个人散发着一种刚烈,粗犷的气质。她凭借自己的信念、理想和决心战胜困难,找寻自由和回归真我。安东尼娅在童年时期就跟随父母迁移到环境恶劣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通过不断地努力奋斗,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在这里重建家园。但安东尼娅的父亲雪默尔先生却被生活击垮,本来满怀希望地来到这里,却因土地贫瘠、语言不通等困难,家庭陷入困顿,最后在无助和绝望中自杀。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的时候,只有那些有信心、足够坚强的人才能够克服。“从此为了家人,她开始像男人一样劳作。穿上父亲留来狩猎时穿的大靴子和旧羊皮帽子,安东尼娅开始在田里劳作,从日出到日落;在安东尼娅的探求之中,土地成为她接受灵感,慰藉和避难的地方。”这片荒原,一方面是绊脚石,充满危险和挑战;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希望,一股支撑她前进的力量。安东尼娅自始至终都依恋着这片土地,用心经营,生死与共。

安东尼娅是坚守希望的卫士。在拓荒的进程中,来自各地的移民随时随地都要在挑战与机遇中斡旋。面对这无边的荒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妥协放弃,要么坚持守望。和安东尼娅一样的年轻人都想要离开这荒凉之地,前往大城市谋求新的生活,安东尼娅为了维持生计也去城镇做过女佣,体验过热闹嘈杂的城市生活,接触过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草原。安东尼娅的儿时伙伴吉姆・波顿却不一样,他去大城市求学,学成之后过上了体面的生活,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律师,但是在安东尼娅面前,他深知自己是退缩者、失败者。安东尼娅从未向困难屈服,在父亲自杀后,她没有向生活妥协,尽管受尽愚弄嘲讽,她还是积极乐观。怀孕后遭无情抛弃,她也没有自暴自弃,反而越挫越勇。“她是生命的一个丰富矿藏,犹如那太古民族的奠基人一般。”她强忍住生活巨大的压力,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安东尼娅一生眷念草原,心里始终挂念着草原上的每一堆谷物、每一棵树和每一寸土地,因为谷物、树木、土地都是与自然斗争的战果,象征着希望。最终,她邂逅了善良的波西米亚男子,一家人在广袤的草原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安东尼亚的人生始于荒原,终于自然,展现了大多数拓荒者的人生全景。

(三)以阿拉斯加为边疆的时期

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的边疆线已经扩展到海外的阿拉斯加地区,九十年代的阿拉斯加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拓荒。杰克・伦敦的作品大多数描写的正是这个时期美国边疆地带发生的故事,给美国文学带去了一股浓厚的边疆气息。杰克・伦敦曾于1897年参与了克朗代克淘金热潮,结果却空手而归,还得了坏血病,这段独特的亲身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增强了其作品的客观性和现实性。他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中所蕴含的边疆精神是美国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

《野性的呼唤》以阿拉斯加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一条名叫巴克的狗野性复苏的故事,巴克原是加州地区的一条温顺的家狗,后随着淘金队伍来到了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通过残酷的斗争,心中的野性逐渐复苏。巴克虽然是一条狗,但作者赋予了它人的多重性格,它的身上折射出当时阿拉斯加地区拓荒者的精神,这一时期的拓荒精神主要体现在抗争精神和冒险精神两个方面。

抗争精神主要体现在巴克与命运、环境及同伴做斗争的过程中。园丁曼尼尔因赌博欠债把巴克辗转卖给了北方淘金者,但巴克对此并不知情,它信赖曼尼尔,跟着他走出了庄园,但当被曼尔尼套上绳子交给陌生人时,它意识到命运即将发生转变,便发起攻击。巴克被卖给一个训狗人后,它极力反抗,被打的遍体鳞伤仍然一次次进攻训狗人;在弗朗索瓦不让巴克站在领头狗的位置时,巴克开始公然反抗,它拒绝工作,不管主人怎样用棍子打它,直到它得到自己争取来的地位;来到桑顿的营地,巴克已筋疲力尽,“它静静地躺在跌倒的地方,鞭子一鞭鞭地打在它身上,它不叫也不挣扎。”以沉默的方式与哈尔抗争到底。这些事件都体现了巴克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同时,阿拉斯加的冰原极其寒冷,巴克还需要不断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在不被允许进帐篷睡觉时,它学会了在雪地里刨洞睡觉,还学会了快速进食,以免别的狗偷吃它的食物。由于天气恶劣、工作繁重,它的脚经常受伤,它不得不忍着疼痛走在雪地里,直到把脚磨硬。此外,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坍塌的冰面、凶猛的爱斯基摩狗和狼群的进攻。小说结尾处,巴克来到森林里,被整个狼群包围,但巴克并没有胆怯后退,而是与整个狼群斗争,并且让狼群见识到了自己的力量。除了与命运和自然斗争之外,巴克还要面对同伴之间无休止的斗争。面对斯匹兹的一次次挑衅和偷袭,巴克奋力反抗,与斯匹兹展开了生死搏斗,最终打败了斯匹兹确定了狗队的领头地位。

巴克从一只南方的文明家犬逐渐变成凶猛残忍的狼狗,是它的自然本性的回归,也是巴克与命运、自然,以及同伴斗争的结果,展现了巴克由弱到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畏、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野性的呼唤》一方面描写了巴克的抗争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阿拉斯加冰原淘金者的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是指边疆开拓者在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开拓、征服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蒂尔・康马杰在其著作《美国精神》中称19世纪的美国人都是探险家和冒险者。在《野性的呼唤》中,这种精神在约翰・桑顿身上得到了艺术的体现。1896年,阿拉斯加地区发现了金矿,随后成千上万的淘金者蜂拥而至。虽然环境十分恶劣,很多人空手而归,甚至有去无回,但还是无法抑制人们因向往财富而迸发的冒险精神。约翰・桑顿正是此类冒险者的代表,他怀揣财富的梦想,信心满满地来到冰原,进行艰苦卓绝的探险,虽然最终葬身荒原,但他不惧牺牲、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正是对美国边疆拓荒精神的一种诠释。

三.结论

在美国边疆向西推进的过程中,不管是哈克贝利・费恩的叛逆精神,还是安东尼娅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还是巴克的抗争精神、约翰・桑顿的冒险精神,都是美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不同时期使美国民族精神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会因为边疆拓荒进程的结束而终止,相反,在新的时代特征下,美国民族精神不断融合新的时代精神,随着历史的进程,依然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当今社会,美国正是凭借这种民族精神在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促进了本国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许.试论当代美国小说中的边疆意义[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10(4): 54-58

2、 郭国良.薇拉・凯瑟的人物性格对照艺术[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4-17

3、 何顺果.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全洪.野性的呼唤中的边疆精神[D].长沙:中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2012

5、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潘庆z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6、 杨韩钰.拓荒女性之歌―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娅》中女主人公的自我成长[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55-58

7、 London, Jack. The Call of the Wild, White Fang[M].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Translation Press,2010:71

[项目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项目:从美国文学中“边疆”意象看西进运动领土扩张对美国民族心理的影响,编号:S201410656041]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 下一篇:简析《简·爱》中的女性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