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思考

时间:2022-05-20 12:32:49

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思考

摘 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完善融资渠道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保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能够使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外部合作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加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设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068-04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现代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快速地满足客户需求离不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应地,新产品和先进生产工艺也便成了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具有更高适应性和动态性的技术创新系统才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从而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保证。简言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构建已经成为在当前的经营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并培养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有生力量,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繁荣、引进和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在增加社会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的作用也十分突出。尽管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非常重要,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很小,固定资产比例低,经济成分复杂,诚信程度较低,相对应的制度保障、金融支持、信息服务、中介支持体系都相对落后。因此,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毋庸置疑。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成功地应对相应的挑战,并把握好所面临的机遇,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便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同与多样的需要。显而易见,在这当中,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

技术创新是一种市场行为,其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经济手段,但相对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行为而言,它又具有特殊性[1]。政府对技术创新大力支持极为必要。事实上,在世界各国的技术创新实践中,政府均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优点之一是能迅速启动技术创新,但其局限性之一就是政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固有的信息不对称,即政府很难预知哪个项目商业价值有多少、能否最终成功。在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既不能偏废,也不能错位。

目前,中小企业创新功能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规范引起的。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制经济。在企业创新竞争中同样如此,市场经济竞争不仅要求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更要求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和保护。虽然我国技术创新立法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专门的技术创新法,与技术创新有关的一些亟待法律调整的领域还无法可依(比如风险投资、基础研究、科技投入等方面)。因此,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并加大执法力度。这样,可以激励中小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

中小企业在维持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及在培育企业家精神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存在明显缺陷,特别是市场机制对中小企业进行基础研究或公益性研究以及长远目标的研究活动的调节存在很大不足,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本上处于不平等的竞争状态。因此,各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制定了大量的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技术政策以及创新计划。如美国政府设立的“小企业研究基金”规定:国家科学基金与国家研究发展经费的10%要用于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上;英国推出的“对创新方式的资助计划”规定:对符合条件并低于2.5万英镑的小企业项目,给予1/3—1/2的项目补助。

虽然我国近年来陆续也制定了一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并实施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新产品计划等,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仍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设立专门资助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的计划。只要中小企业的科研计划符合政府产业技术政策和专门计划指南,政府就应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以刺激中小企业向创新投资的积极性。

(二)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的发展环境。第一,政府要以政策性贷款和财政贴息等方式,有效引导和扶持风险投资基金,同时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如允许适当比例的养老基金、银行及保险公司的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以拓宽我国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实现投资者多元化,改变风险资本结构单一的局面;第二,要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制度即投资基金制度,同时尽快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及创业板市场,为那些尚不具备在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的产权及股票交易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撤出机制,拓宽我国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

(三)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所从事的技术开发项目提供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和融资担保。

(四)其他支持。如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采用特别税赋政策,以及鼓励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创新发展基金,允许研究开发型中小企业实行高折旧率的特别折旧办法等。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技术中心的设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或是技术改造货款、政府采购活动等,都应该不论企业规模,不论所有制形式,给中小企业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二、完善融资渠道: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保证

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一旦有资金支持,比大企业更愿意从事技术创新。当今许多微电子方面的重大创新都是由当时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完成的。但资金的严重缺乏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科技型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但技术创新固有的风险性使中小企业无论在商业银行贷款上还是在政府的投入上都存在着融资严重不足的问题。而在中小企业较为发达的美国、德国和日本,政府均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向小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和提供少量的直接特别贷款,向中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提供利息补贴等等。因此,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如借鉴日本的做法,由政府财政援款建立专门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政府金融机构;另外,为从民间金融机构借款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借贷担保(由信用保证协会负责);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直接的补助金;对因相关企业倒闭而陷于资金周转困境的中小企业提供紧急低息贷款等等。

(一)适当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允许中小企业在成立最初的几年可以适当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向国家专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下,允许国家专业银行制定合理的利率区间,使利率更具有弹性。

(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专项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的筹资优惠。例如,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无息或担保贷款,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补贴。

(三)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0世纪90年代,由国务院决定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正式启动,首期额度为10亿元人民币。同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规定》明确了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的不同支持方式,无偿资助主要用于支持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启动资金,或中小型企业进行创新产品研制以及开发的部分补助;对于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项目,采取贴息方式支持和鼓励其使用商业银行贷款,以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对少数起点高、具有较大创新内涵和较高创新水平,并具有后续创新潜力和较大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项目,采取资本金投入方式,以引导企业、创业投资等方面的资本投入,资本金投入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20%,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回收。

(四)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成功运作的关键之一,在于一项投资一旦成功之后,风险投资者能够迅速通过资本市场将投资连同高额回报一并收回,这样才能及时转向下一个投资目标,使风险投资持续波动运作下去。也就是风险投资必须既有“入口”,又有“出口”,才能构成周而复始的滚动发展。从长期来看,这种机制的实现取决于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入的基础上,试办二板市场。鼓励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业务。作为鼓励措施之一,可以考虑在投资公司的纳税前利润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风险投资损失准备金,视为成本从利润中扣除。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能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政府的资金扶持“只能解决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缺口,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要通过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来筹集”[2]。

(五)建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建议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和银行四方共同参与,用途是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时提供担保。政府提供大部分资金,并就基金担保的投向提出建议。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基金的发起、组织和协调工作。中小企业作为会员向基金出资,会员的担保申请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获得批准。银行负责基金的保管和具体动作管理。由于互助担保基金要求会员共同出资,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机制,起到互保、联保的作用。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随着创新活动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为之提供支持和帮助。从目前技术中介活动的发展来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对科技成果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工程化、中试和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如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一类是为解决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信息和解决办法的各种咨询服务,如技术信息中心、创新咨询服务公司等;一类是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备等硬件的服务,如创新中心、孵化器等。借鉴国际经验,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持,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对各类中心实行政策扶持、经费支持和任务委托,促进各类中心健康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获取稳定的科技源:同时着力促进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活动的社会化、产业化,不断完善中介服务配套设施,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种面向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诊断、技术指导等服务;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培育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等,以减少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

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咨询、信息和技术培训等服务,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重视培训工作,争取建立若干个高层次的培训示范基地,全面提高管理培训功能,特别要加强技术评估培训方面的工作,加强集成,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还必须大力支持科技咨询产业的发展,鼓励创办各种咨询公司、信息公司、从事技术交流和转让的公司,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改进组织结构,制定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的战略规划。

四、加强外部合作: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

中小企业只有与外部合作才可以弥补自身在技术创新资源缺乏的缺陷[3]。我国政府应加强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大企业及其他中小企业的合作。

(一)应加强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我国技术创新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而企业则面临着技术人才不足的情况,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中小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正好可以互相弥补各自的缺陷,中小企业可以更好地吸收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推出新产品,而高校及各科研院所可以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联合是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小企业发展内在需求。产学研的联合,不只是简单的技术转让,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从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强中小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与大企业紧密合作。政府应通过政策手段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

(三)应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中小企业组织和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可以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组建研究开发组织共同研发。在德国、意大利、日本,各种中小企业组织促进中小企业研发合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四)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政府始终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保障。我国政府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够的。政府应增加与中小企业的合作项目,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的投入。

五、加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设: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企业内部动力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要的动力来源[4]。中小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推动职工持股计划和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人力资本在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的人力资本最大发挥是企业保持强劲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为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应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对于技术能力强,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可采取技术入股的形式,给予专利持有人较高的股权比例,以激励企业的科技人才加大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股票期权也是激励企业员工的重要工具,在美国股票期权促进了美国高技术企业的迅猛发展。股票期权对于高技术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二)加大对职务发明的奖励。只有发明者的个人收益接近该发明的市场价值时,企业技术人员才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技术创新上来。在我国,企业家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等表现人力资本产权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中。我国在职位发明中,连续三至五年从实施该科技成果新增留利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但是这种奖励与其创新成果的价值相差悬殊。企业应明确规定企业和研发人员对创新成果的所有权,承认创新者对创新成果的产权。企业在研发的开始可以与研发人员签订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合同,这样一是可以保障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利用,二来可以提高研发人员的热情。

六、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保证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批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技术的生产工人。调查中发现,即使许多企业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设备,但就是生产不出与国外同行同样高质量的产品。企业家们说:“我们用一流设备生产出的是二流乃至三流的产品。”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不高。

据报道,在我国城镇企业拥有的1.4亿名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50%,在这些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和初级技工的比例分别为5%, 35%和60%,而发达国家的同类数字分别为35%、50%和15%。这说明我国不仅技术工人缺乏,而且技术工人的结构不合理,中级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偏少。这种情况不仅反映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整体偏低,而且反映了我国从政府到社会对技术工人培养的不重视。人们普通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观念。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具有重大突破的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无疑多由高级知识分子推动,但大量的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等技术创新是由一线操作工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因此,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给予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以足够的重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通过建立职业证书制度,全面推行技术工人初、中、高级和技师、高级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使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技能人才打通成长通道,促进技术工人主动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水平。

(二)职业教育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和办学模式的多样性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多采用学校教育模式。办学模式、办学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与企业的联系仅发生在学生就业阶段,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知识化和体系化,学生缺乏生产实践训练,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与普通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区别不大,仍然需要同样的上岗培训和岗位适应。这样,职业教育仅成为学生分流的一种渠道,没有与普通教育产生真正的职能分工。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职业教育应加强与企业在办学投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多元化、多时段的联系,学习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特别是结合各省地方性产业群的发展,吸收企业和行业协会成为职业学校的股东,创办面向地方性产业群的职业教育中心,这样不仅拓宽了办学资金来源,而且使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内容更适应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需要,又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基地解决学生的生产实践问题,并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充的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方向,使职业学校成为区域性的职业能力开发中心,从而建立地方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机制。

(三)积极推动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

在美国,90%的公司有正式的教育培训预算,每年美国企业每个雇员平均接受15个小时的教育培训,大公司平均高达52.7万美元,小公司教育培训费用也达到每年平均21.8万美元。反观我国的中小企业,虽然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甚至送骨干员工到国外培训,但大多数仍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因为他们认为人才培训是社会的事和员工自己的事,企业可以不停地从社会招聘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反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一种短视的看法。

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设备更新、产品更新和组织更新,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多变的需求,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的存量和结构必须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人力资源存量和结构调整的一个途径是引进新的人力资源,另一种途径就是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再投资和再开发。现代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必须把企业人力资源的再开发提高到战略性的高度,对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进行大量的经常性的再培训,以适应现代竞争的要求。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乃至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4.

[2]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

[3] 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41.

[4] 陈小明.企业创新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9.

上一篇: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完善内部控制 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