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楼梦》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探析

时间:2022-05-19 08:44:53

电影《红楼梦》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探析

[摘要]1944年拍摄的《红楼梦》作为我国早期比较有影响的影片之一,大量地运用了非语言符号来表现人物,烘托气氛,形成了影片独特的表现风格和艺术手法,为我国研究非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红楼梦》非语言符号 运用

1944年,由上海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出品的故事片《红楼梦》,是我国第一次拍摄成的有声片《红楼梦》。该片的导演是卜万苍,在该影片中,袁美云饰贾宝玉,周璇饰林黛玉,凤饰薛宝钗,白虹饰王熙凤,欧阳莎菲饰袭人,梅熹饰贾政。演员阵容相当壮观。影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开头,在贾母身边,宝玉与黛玉一见如故,待人处世极为工于心计的薛宝钗也随其母亲来到荣国府。逐渐赢得贾母、王熙凤等人的好感,林黛玉常常暗自伤感。贾宝玉因丢玉痴病发作,王熙凤主张娶亲冲喜。林黛玉得知消息,将平日诗稿焚尽,以断痴情,就在贾宝玉娶亲之时忧郁而死。贾宝玉知道真情后,看破红尘。毅然离开荣国府。剧中演员将剧中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尤其在人物表现时运用了大量丰富的非语言符号,在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待人接物等方面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该部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非语言符号作为人类传播活动中使用的符号之一,主要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其种类很多。有体态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辅助语言(与语言相伴随的音调、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服装饰物、环境陈设布置、图形标志、人体距离、时间调节、艺术(绘画、摄影、雕塑、音乐、舞蹈)等。其中体态语使用得最为广泛,传达的含义也最为丰富而形象。美国研究体态传播的著名学者R11白德惠斯特(R.Bird-whistell)认为。单凭人的脸部就能作出大约2500多种不同的表情。再加上头部、四肢、身躯,人体语言所能传递的信息就更加丰富。他认为两人传递信息时有65%的“社会意义”是用非语言符号传递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赛(A.Merabiah)指出,各种符号在传递信息内容时,所产生的效能可以用下述函数公式表示:效能l=7%×语词+38%×声音+55%×面部表情。这说明了非语言符号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1944年拍摄的《红楼梦》作为我国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影片之一,其大量地运用了非语言符号来表现人物,烘托气氛,形成了影片独特的表现风格和艺术手法。为我国研究非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现就该影片中的部分非语言符号及其表达功能作以分析,希望能引起影视节目制作人员的重视。在创作中更好地运用非语言符号表情达意,增强影片的鉴赏力。

一、电影《红楼梦》中非语言符号运用的特点

1、普遍性

电影《红楼梦》中大量地运用了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一起完成信息的传播效果,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服饰装扮、所处环境等都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同时,利用环境对比、音响效果等呈现信息,表情达意。总之,非语言符号在这部电影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2、形象性

非语言符号本身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影片在语言表达的同时使用了大量的非语言符号,能将抽象的表达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富于表现力,让观众通过相应情境、形象化动作来感受和体会剧中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情感。

3、对比性

影片在运用非语言符号表情达意的同时。注重非语言符号使用上的相互映衬和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环境、音响等非语言符号的对比,更加增强了影片的情感渲染和表达效果,故事在对比中发展。情感在对比中升华。感染力在对比中增强。

4、整体性

影片中非语言符号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的运用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是非语言符号在使用中自身内部相互衔接形成一套完整动作表达信息,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协调性,信息表达的完整性。

5、增强性

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对语言符号的表达有补充和强化的作用,会进一步增强语言符号的表达效果,同时,语言符号对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有解释、说明、概括和强化的作用,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相互结合,巧妙运用,能有效提高传播效果。

二、电影《红楼梦》中的非语言符号及其表达功能

1、面部表情

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见面。通过面部表情对人物内心进行了充分的表现,当贾宝玉见过家族长辈第一眼看见林黛玉时,宝玉经历了惊讶――疑虑――高兴――愤怒――伤心――依依不舍等情绪变化,这些情绪变化主要通过面部表情进行了表现,影片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近景将宝玉见到黛玉的惊讶。回想在哪里见过面的疑虑,得知是表妹时的高兴,想要摔碎玉片时的愤怒和伤心,丫鬟们的惊愕表情以及宝玉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黛玉得知宝玉要娶宝姑娘的消息去问宝玉时。影片通过黛玉的前后十二次冷笑和每次冷笑后宝玉牵强的陪笑来表现,黛玉的冷笑一次比一次显得阴冷和愤恨,让人感受到了她对宝玉的深爱和对爱情、命运的不满:宝玉勉强的陪笑一次比一次显得牵强,无助。

黛玉生病,当紫娟在烛光下看到痰中有血时。她面带惊恐,不小心喊出“血”时。又怕黛玉听见。这一内心的复杂变化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反映得惟妙惟肖。

宝玉迎亲。看见花轿到来,新娘走出花轿时表情多变。惊喜――亲吻状――高兴――犹豫――大笑――犹豫,其中这些表情和丫鬟们的表情相互切换,表现了宝玉即将见到黛玉的高兴之情。同时,他的两次犹豫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宝玉要掀起盖头时,内心的高兴,迟疑也通过表情进行了表现:老太太、太太、王熙凤三人的表情通过两个镜头分两次进行了展现,第一次镜头描述了老太太、太太、王熙凤三人因掉包计的实施而担心,第二次镜头描述了老太太的担心和王熙凤、太太两人因掉包计将要实现而高兴的心情等都通过大量的面部表情进行描述。

2、身体动作

黛玉让丫鬟拿来宝玉送给她的手绢,她用尽力气撕扯,这一动作让人觉得撕心裂肺:当丫鬟抬起火盆向黛玉床前走去时,和坐在床上的黛玉形成了“三点构图”,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黛玉吃力地抬起手,将撕破的手绢放进火盆,这些身体动作让人们观看后经久难忘。激发了人们对黛玉和宝玉爱情悲剧的惋惜和对他们命运的同情。

当老太太命令丫鬟叫紫娟过去时,这一情节运用了大量的动作符号。紫娟出去时用手示意雪雁要照看好黛玉,得知自己暂时不能照顾林姑娘时生气的动作,叫雪雁出来的手势,用手抓住雪雁双手的动作。紫娟点头答应雪雁去老太太那里时的动作,这些肢体动作的使用把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了深度的揭示,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宝玉掀起盖头看见新娘不是黛玉时,通过迟疑一眨眼――擦拭――利用烛光细看等动作反映了宝玉急于想看清、看到、看见黛玉的焦急心情。

3、环境对比

聘礼的展示、迎亲的盛大场面和潇湘馆里黛玉生病的环境前后两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将迎亲的欢喜和黛玉的病痛、悲伤相互映衬,增强了表达效果。

黛玉病逝后潇湘馆的环境展示让人倍感凄凉。摇摆的空鸟笼、空旷的房间、虚座的桌椅。焚烧的纸钱渲染了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凄凉气氛,让人们的心情更加悲伤。

4、音乐烘托

影片在音乐的处理上也是匠心独具。潇湘馆里黛玉生病的场景配以迎亲的画外音,看见病痛和悲伤的黛玉,听到迎亲的音乐,难免让人想起宝玉和黛玉过去相爱的情景。通过音乐烘托了气氛,渲染了故事的情节。另外,通过音乐的对比使用也收到了良好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上一篇:内蒙古达斡尔族木库莲及其文化调查报告 下一篇:从设计美学的视角看《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