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19 04:14:29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扈立家(1966-),男,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刘 强(1972-),男,沈阳农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摘要]农民问题依然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在所有的农民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金缺乏,来源单一;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水平低下;发展不平街;水平低,覆盖面小;保障面窄,功能不全。要加速建设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应作好以下工作: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增加扶贫建设性投入;灾害救济,防止返贫;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增加强制力度;农村社会保障应该依据社会群体分类逐步推进。

[关键词]村;社会保障;扶贫;救济;资金;制度效率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U4-0015-02

一、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与农民的自我保障、慈善机构保障、“互助会”保障以及商业保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得以实施的一种制度,因此,足最可靠、最有效的保障方式,随着我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人们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依然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屣和整个现代化进程,在听有的农民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的保护,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保护,不仅是宪法赋予农民的一项权利,而且能够极大地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缩小城乡差别,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消除农民的不平衡心理,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极大地推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以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减少汁会矛盾和冲突,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使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很好地贯彻,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使广大农民相信科学,远离邪恶,而且能够有效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没的进程。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是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其弊端和问题逐渐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缺乏,来源单一。日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据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约有1.4亿的人群因收人低于488元而尚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的食品消费,这样对合作医疗根本无支付能力。同时,各级财政统一负担社会保障资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发达地区的财政异常困难,这些地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就捉襟见肘。根据卫生年鉴记载,1998年我国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在中等和欠发达地区仅为1%-3%,致使农村医疗保障功能非常脆弱。

2.管理水平低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水平的低下主要表现在:(1)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大多数地方是征缴、管理与使用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保障基金使用混乱。(2)农村衬会保障条块分割,管理混乱,既无统一的管埋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都涉及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3)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缺乏科学性,往往是一哄而上。这样,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的投人会冒极大的风险。

3.发展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街、一般说来,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亦较高,上世纪90年代末期,广东、河北、山东等省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已达80%以上,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其次是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而且各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未能形成配套,构不成整体优势。

4.水平低,覆盖面小。农村社会保障无论是范围还是标准,相对于城镇而言还是很低的,根据有关凋查,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仅是11%。在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1000多万职工和2000万个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权利,保障水平也较低,有一些人甚至处在贫困线上。从国家和社区提供的养老金状况来看,社会养老金供给人均不足200元,可见其保障水平很低。

5.保障面窄,功能不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只足本能地执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职能对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民尽到一种关怀的义务和责任,实行以福利救济为中心的临时性的、只体现生活功能的有限保障措施,还没有跨越到社会化的,既发挥生活功能又发挥生产功能的社会保障整体功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主要表现在受保障的对象少和保障项目残缺。目的除了福利、救济以外,没有其他更多的项目,而诸如工伤、医疗、生育,养老等重要的涉及面广的项目大多尚未涉足,即使有些地方已经涉足了也还很小规范、不能正常运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也十分有限且不够稳定。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足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与高度重视,又需要农村集体与广大农民的积极支持。要加速建设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应作好以下工作:

1.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增加扶贫建设性投入。早在1982年12月山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即作出决定:国务院每年拨2亿元“三两地区农业建没”专项补助金,用于农业建设,以彻底改变三西地区贫困落后面貌。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联手投资、扶贫,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步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障制度,尽量少占地。确实需要占地的,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尽可能安冒一些在这个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比如能不能把上地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来人股,使他们得到长期保障,当然,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已经把这部分农民纳入了低保,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但是要在面上推广涉及到财力问题。从我国扶贫实践中总结出来或从国外实践中借鉴过来的一些颇有成效的扶贫具体操作方式方法,在我国的扶贫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劳务输出,小额信贷、以工代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方法尤其受到欢迎。

2.灾害救济,防止返贫。农村人口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又大多是易灾区,因此,每遇自然灾害,甚至家庭变故,这些地区的农村人口中已脱贫者,又容易陷入困境。扶贫日标的实现和扶贫项日的实施,首要条件是有足够的资金。我国的扶贫资金来源有:国家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世界银行扶贫资金和众多国际组织扶贫资金。国家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对实现扶贫攻坚目标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中要求: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都必须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有听增加。要针对目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要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适当支持其他贫困地区。则政扶贫资金(含以上代赈)实行专产管理。资金分配计划每年下达到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地方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使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按照扶贫开发规划下达,落实列贫困乡。村,重点用十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灾害致贫,返贫,国家除了划拨救济款物之外,还会动员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十和机构,组织进行救火捐助,以分扭国家救灾能力或灾民社会保障能力的不足。

3.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增加强制力度。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增值和高效要求社会保障机构必须廉洁和高效。目前农村居民对有关保障部门的信任感和预付保证金回报的预朋值均不高,这也是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应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行政审汁和民意监督,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应该建立家庭或个人账户。同时,社会保障强制有待增加力度,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责任,全部要求国家承担,现在看来,既不合理也不可行。但是,不论是三西建设项目,还是国家扶贫攻坚,或者灾害救济,抑或农村就业、养老和医疗保健体制的改革,既要强调国家对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责任,也要强调农村人口、社区和社会对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责任的分担,国家社会保障责任的分担,必须带有相应的强制性,并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力度、只有这样,国家社会保障责任分配的有限性,才能得到相应的补救。

4.农村社会保障应该依据社会群体分类逐步推进。首先从被雇佣阶层开始,当个体经营者比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普遍保障,所以,农村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制度等,应该优先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定职村干部、民办教师等职业保险;国家应该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法规中制定制度保护农民丁的权利,使他们享受必要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进行农村社会保障是工业剩余反哺农业的高级阶段的上要措旋,而且仇先在农业雇佣劳动者中建立,然后才扩展到全体农民。我国农村乡镇企业职工、定职村干部、农村义务兵、民办教师等所谓职业保险容易发展的事实,也印证了这条规律。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直陷于被动状态,缺乏钊对中国社会结构变革的基础分析和社会保障制度整体建设的长远考虑。这种长远考虑包括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原有制度、未来制度衔接中发生的利益重新分配,制度治理结构中一元化与多元化的思想和方式的冲突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于中国整体社会保障体系在充分反思的基础上重做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王胜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0,(5,6).

[2]候文若.农村社会保障[J].中国社会保障.1999,(12)

[3]李迎生.探索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2001.(5).

[4]李郁芳.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福建师大学报,1995,(5).

[5]刘书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保障体系[J].人口研究,1999.(1).

[6]万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构想[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上一篇:构建区域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下一篇:论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