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新变化

时间:2022-05-19 02:37:58

浅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新变化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也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日本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末,日本对我国的实际投资金额累计达579.73亿美元,占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为8.46%,仅次于香港。来自日本的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近年来,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在规模、投资产业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投资规模处于波动状态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却经历了两次大幅缩水。(图1)

1991~1997年日本对我国的实际投资金额由5.33亿美元增加到43.26亿美元,增加了7.12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从1998年开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大幅下降,并在2000年达到低谷。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日本又一次加强了对华直接投资力度。2001年日本对我国的实际投资额由2000年的29.16亿美元上升到43.48亿美元,上升49.11%,重新回到1997年的水平。2002年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额度略有减少,但从2003年起,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05年。在这三年间,日本对我国实际投资额从50.54亿美元增至65.30亿美元,累计增长29.20%。

从2006年开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又连续两年下滑。2006年日本对我国实际投资45.98亿美元,同比下降29.59%,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由10.82%降至7.3%。2007年日本对我国非金融领域的实际投资额由上一年的47.59亿美元降至35.89亿美元,同比下降24.59%。这一次日本对华投资下降的原因较复杂,但主要原因是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变,如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劳动力成本有所提高。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如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增加了外资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同时,通货膨胀促使雇员提高了对工资的要求,这些都会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提高企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企业不得已寻找劳动力更廉价的国家,将越南等国作为中国的替资地,以继续维持低劳动力成本。

第二,我国颁布了新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获得通过,该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重要变化是“两税合一”,改变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不等的不公平待遇。该法虽然在2007年公布,但日本对其早有关注,在2006年甚至更早就已充分认识到此类政策风险,这也影响了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热情。

第三,人民币升值增加了投资成本。自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汇率,2006年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中间价为6.9535,而到200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中间价则为6.4064,也就是说,在这两年间人民币兑日元累计升值了7.87%。这意味着如果剔除其他因素,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成本增加了7.87%,这必然会影响到日本企业来华投资。

虽然上述因素阻碍了日本对华投资,但任何日本企业都不会放弃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随着日本对华投资产业的调整和动机的转变,日本对华投资规模将会在未来的几年内逐渐趋于稳定。

二、非制造业投资增长迅速

根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7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投资为4926亿日元,同比减少13.1%,占总投资额的67.4%;非制造业投资为2,378亿日元,同比增长58.3%,占总投资额的32.6%。虽然制造业投资的总额仍远高于非制造业投资,但与制造业投资相比,非制造业投资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中国加入WTO后,逐渐开放了服务业,并于2006年末实现了金融保险业的全面开放,这为日资进入中国服务业提供了政策条件;其次,如前所述,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较大,而日资在中国的制造业还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不利于日资继续进入制造业;最后,由于进入时间较长,日本制造业在我国的相关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而日本非制造业在我国相关市场所占比例较小,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日本企业必然要加大对非制造业的投资。(表1)

在非制造业领域,日本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业,2007年该行业投资金额达1,098亿日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3倍,占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46.17%,及总投资额的15.0%,在所有行业中排名首位。众多日本银行和保险公司以我国开放金融保险业为契机,通过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已在华经营的日本金融机构也纷纷扩大投资规模。瑞实业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日本财产保险公司等日本知名金融机构均在中国设立了多家分支机构。另外,制造业也出现了成立金融公司的动向,日立制作所已在我国建立了集团内金融子公司“日立(中国)财务有限公司”,日产汽车也即将成立“东风日产汽车销售金融公司”。可见,虽然短期内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动力不足,但在金融保险领域的投资热情高涨。

三、投资动机由降低成本向占领当地市场转变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各种优惠政策,以降低生产成本。这一阶段的日本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华生产的产品主要返销日本或出口至世界其他市场。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消费层次的提高,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对华投资的首要目的变为占领中国市场。这种趋势可以由日资企业的销售市场份额得到证实。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2004年在华投资于制造业的日资企业,当地销售额、向日本出口和向第三国出口在总销售额中分别占43.7%、30.3%和26.0%;而到2005年第三季度,当地销售的比重上升至46.0%,向日本出口和向第三国出口分别下降到29.3%和24.7%。可见,中国市场已成为在华日资企业最重要的市场,占领当地市场已成为日本对华投资的最主要动机。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动机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不断增加的购买力吸引了全球企业的目光,中国已成为各国企业竞相追逐的市场。而日本由于“失去的十年”,经济衰退、市场萎缩,当地企业急于寻找海外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企业将与之毗邻的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海外市场。这种投资动机的转变也决定了未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终会止跌回升。

四、日本企业在华研发“本土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拥有海外据点的520家企业中,有9.6%的企业将中国设置为研发中心,这一比例超过了美国(同时期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日本企业比例为8.1%),居世界首位。很多进入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在华设立了研发中心。例如,2001年日立制作在北京新设研发中心,进行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的开发;2003年NEC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研究院”;2007年欧姆龙在上海开设了首家海外研发基地;同年本田技研工业在广州设立了研发子公司“广州本田汽车研发有限公司”,计划在研发子公司开展新型汽车的开发。松下、三菱、富市施乐等日本企业也已经在我国设立了研发中心。

日本企业选择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其动机主要是削减成本和扩大市场。中国不仅拥有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还拥有众多研发人才,这些人才主要集聚在大城市,其工资水平与日本相同素质的劳动力相比要低得多。日本企业将研发中心设于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在市场方面,1995年之前,多数日本企业只把中国作为组装基地,在中国使用的技术层次较低,但这种行为渐渐与中国的市场地位不符。随着中国市场地位的提升,来自欧美的跨国公司陆续在华成立了研发中心,并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研发,这威胁到了日本企业在中国某些领域的地位。日本企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得不跟上欧美企业的步伐,逐渐提高在我国投资项目的技术成分,并积极与中国本地大学进行技术合作。

总的来看,虽然短期之内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容乐观,但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力,日本对华投资规模长期仍将呈增长趋势。同时,由于日本对华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在华研发投入的增加,日本对华投资正逐步升级,必然会提高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程度。■

上一篇:谈旅游与传媒的跨学科关系 下一篇:职业性别隔离现状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