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艺妓文化

时间:2022-10-19 03:43:03

浅析日本艺妓文化

摘要: 神秘而富有魅力色彩的艺妓是日本文化的奇迹之一,完美地透视出女性的美,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人们景仰和向往。这种神秘的女子文化诠释了日本人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艺妓文化仍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更加吸引人们去思考。

关键词:艺妓;日本文化;意义在日本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艺妓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神秘职业,与世隔绝的艺妓极少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她们只为达官显贵服务。而艺妓奇特的打扮――涂得像面具一样的白色的脸和抹成血红色的嘴唇以及华丽的和服被尊为日本传统文化的终极象征,更为她们无法言喻的神秘抹上了浓重的一笔。而有一个叫小百合的女孩,后来成为日本一代名艺妓,向人们娓娓讲述了自己,这个来自渔村的小姑娘,作为一名艺妓的一生及其坎坷经历,披露了京都艺妓界鲜为人知的,颓废糜烂的生活内幕。这就是小说《一个艺妓的回忆》的故事梗概。通过她的叙述,人们知道了作为艺妓的很多细节和艺妓这一职业的奥秘。实际上,《一个艺妓的回忆》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本艺妓知识大全。而且小说中的精美描述,如“一个女人走路,应当给人一种小细浪漫过沙堤的印象”,[1]66 这样的描写给人以感官和心理上的极大享受,而且让人充分领略日本艺妓的美丽和优雅。“手抱三弦上画楼,低声拜手谢缠头。朝朝歌舞春风里,只说欢娱不说愁。”[2]154这是中国学者黄遵宪(1848-1905)的一首诗,诗名就是《艺妓》。他以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写了出了日本艺妓的形象。他还在诗中添加了这样的注释:“业歌舞者称艺妓。侍酒筵颇矜庄,乐器止用阮咸,曲似梵音,以牙拨弦。又有细腰杖鼓,以手拍之。鼙鼓双槌挝击,渊渊乎作金石声。舞者以扇为节,有折腰垂手诸态。”[2]154黄遵宪所说的“侍酒筵业歌舞”之人,又名艺者,是日本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职业。在东京等关东地区艺妓被称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或写做“芸子”,皆读做げいこ,Geiko)”,见习阶段称“舞妓(或写做“舞子”,皆读做まいこ,Maiko)”。而明治时期以后,“芸妓(げいぎ,Geigi)”这种读法越来越普遍,成为现代标准日语读法。日本艺妓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而“古京都是日本著名的艺妓聚集之地”, [3]14距离今天已有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说艺妓的始祖名叫阿国,她美貌无比,在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做女祭司。她来到京都为的是募集木殿的修缮费。是她改革了“念佛踊” (一种念佛踊经时的动作舞蹈),通过在其中加入一些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使得“念佛踊”在日本能够成为一种公开的表演活动,同时这样的表演在大阪、京都等地方非常受群众欢迎。阿国改良的“念佛踊”成为歌舞伎的雏形,也因此“出云阿国” [4]28成为艺妓的始祖。日本人民为纪念阿国就为她树了一座雕像,雕像就位于京都二条大桥旁边的川端通上。从阿国在日本历史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便可看出艺妓文化的影响。 然而,虽说艺妓是“侍酒筵业歌舞”之人,但和普通职业毕竟不同。从“业歌舞”的角度来说,艺妓和职业艺术演员有所不同:艺妓主要是向异,一般只在酒席上面表演一些歌舞小品。而从“侍酒筵”的角度来说,艺妓绝不是简单的做服务员的工作,她们在端茶斟酒的同时还和客人聊天谈笑,让客人在和她们的闲聊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从另一方面看,艺妓更不是。虽然她们和一样陪酒卖笑,但原则上艺妓卖艺不卖身。虽然自1958年日本就实施了《防止卖春法》来禁止社会中存在的活动,但艺妓不在法律的禁止行列,她们可以公开的营业。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艺妓的职业性质却不完全相同。就如艺妓的名字所显示的那样,二战之前的艺妓就是一种艺和妓的结合,但更注重艺妓的技艺。

早期研究艺妓的日本人矢野恒太对于艺妓的职业描述道:“第一歌舞弹唱,乃本业;第二端菜斟酒;第三显示美丽气质;第四陪酒聊天;第五出卖色相。”艺妓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所提供的服务不是单纯的满足异性肉体上的需求,更主要在于满足异性的精神欲求。矢野恒太一语中的,艺妓“显示美丽气质”是要向异性展示出他们理想中的女性风貌。他还告诉人们,艺妓所展示出的令人陶醉的美丽不仅是艺妓外貌上及服饰妆容要大方得体,而且更强调艺妓要能够营造出整体氛围,例如房间里要一尘不染,墙壁上要挂上古雅精致的画卷,素雅的花瓶里要插上别致的花朵,从而制造出一种典雅的气氛和情趣。艺妓是要和客人开展一段模拟恋爱。而所谓模拟恋爱是一种精神上的恋爱,是给客人一种以精神为主异性的满足,超越了肉体的满足。在艺妓这一职业的背后同时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文明圈”边缘地带的日本,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强势文化的笼罩中,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同时不断吸收并融合外来文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日本形成了注重形式,为追求实效而不求甚解的思维模式,不善于探究事物的本原性,仅满足于外在的形式。艺妓作为一种原创性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佛教教义中的死生无常、浮生若梦、四大皆空等思想,或许也强烈影响着日本文化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然人生虚幻,变幻无常,所以不如游戏感情也游戏人生,并在游戏中得到现实无法实现的满足感。而艺妓提供的虚拟的感情世界恰恰符合此点。这种虚拟的感情不影响真实社会里的正常生活,是一种游戏的满足。日本男人需要这种虚拟感情,他们试图在虚拟世界感受真实社会中无法满足的感情。但这种虚拟感情游戏的双方终究是真实存在的人,从精神世界到世界,从虚拟感情到真实感情,这之间并非不可跨越。艺妓感情的虚拟性及暧昧性,或许正是艺妓的魅力和神秘所在:一面和现实社会保持距离,一面又尽量表演出感情的真实性。虽然艺妓和客人实际是一种交易关系,但在这种交易中,客人并不直接付款给艺妓本人,而是交由饭店来处理。这样形式上就看不到艺妓和客人之间的直接的金钱交易,而且还能体现出感情的仿真性。在虚拟的大前提下以及形式上的真实性构成了艺妓文化形成的社会氛围。 所以艺妓的这一职业特点就决定了艺妓必须保持神秘感和一种特殊的气质,于是她们远离俗世,深居简出,除了酒宴歌舞似乎与世隔绝。她们接受古典艺术的训练,歌舞书画、茶道花道,以及上流社会的极其复杂的敬语等等。她们的一切都严格遵守古训,身着和服,发髻高耸,面傅白粉,手执绸伞,如同从古画中走出来一般,几乎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化身。 在外国人看来,艺妓是仍然是非常的神秘,它和樱花、相扑、富士山一样被视为日本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活的文化的载体。艺妓的身影婀娜多姿,但在其背后却是红尘滚滚。虽然承载着日本民族最古老的文化传统,一直是一抹诱人的风景,但是到了现代传统意义上的艺妓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偶尔能在京都的街道上看到艺妓的身影,但却已不是当初模样和性质了。现代社会中的艺妓只让人更加缅怀和记忆过去的时代。而那些在高级酒吧里身着艺妓盛装、浓妆艳抹的陪酒小姐,也只是徒具其表,气质神态、言谈举止都无法和以往同日而语。

参考文献:

[1] 阿瑟高顿着. 黎明 译.一个艺妓的回忆. 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 黄遵宪. 日本杂事诗.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3] 宋梦平. 艺伎浮世绘.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6.

[4] 池雨花. 雪国之樱――图说日本女性.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美国社会进步运动时期大众化报刊社会功能浅析 下一篇:申涵光为父请明清两代谥号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