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对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5-18 08:38:37

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对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其资本约束要求将促使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和提高风险内控水平。本文简要论述《资本办法》实施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一、《资本办法》的实施

2007年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充分暴露了银行体系资本不足、资本质量差、吸收损失能力低的问题。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批准了巴塞尔委员会起草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国作为二十国集团、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正式成员,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制定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作为国内银行业的资本监管标准。

二、《资本办法》实施后对银行的影响

《资本办法》对银行的影响以间接影响为主,通过资本约束、监管检查、市场监督等手段促使银行自行调整风险偏好,改善信贷结构,提升内控水平,改进计量方法。从实施后的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办法》约束了信贷规模的扩张

《资本办法》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实际上是对银行风险总量的控制,即银行要么选择在可承受的风险总量下,优化业务结构,改善风险内控和计量方法,减少风险加权资产总量来获取业务规模,要么选择通过增加资本积累来覆盖更多的风险,以此获得更多的业务规模。

一般来说,提升资本充足率有三种途径。一是在资本市场上发债,这需要政策允许及市场认可,发债成本也比较高,从以往的经历来看,这一途径并不顺畅;二是增加盈利,减少分红,补充资本公积,但市场对国有银行减少分红存在较大的争议性意见;三是改进内部风险计量工具,提升内控管理水平,这需要得监管部门认可,但相对来说,实现这一途径的可能性较大,符合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监管部门鼓励的发展方向。

(二)《资本办法》将促使商业银行改善信贷结构,提升资本利用效率

《资本办法》的要求反映到信贷结构调整上,是非常综合性的内容,不同银行会采取不同的信贷结构调整政策,同样的信贷结构调整政策下,不同的经营者也有不同的做法。由于《资本办法》对银行的影响主要为间接影响,这使得银行在设定自身信贷结构的偏好时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银行会结合自身的考核要求、业务发展需要,寻求适合的结构调整内容,比如寻求直接收益最大化,或者通过营销服务来获得结算收益、存款业务、市场份额等间接性考核收益,或者规避风险选择低风险业务,或者采取价格上浮的方式来覆盖主动承担的风险。尽管银行间采取的信贷结构调整内容会存在差异,但其主要宗旨仍然是风险得到抵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结构调整是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银行会考虑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权衡结构优化的要求能否与自身需要相符。结构调整同时具有刚性,不一定具备即刻实施的条件。结构调整也是动态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结构调整需要,而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也比较复杂,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很难标准化和简单量化,这也使得结构优化存在参数效用上的量化困难,引导效果不直接。银行在结构调整时同时还要考虑第二支柱的监管滞后性,防范随后可能对特定业务带来的监管资本加点。

(三)《资本办法》将促使银行改善风险计量方法和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资本办法》要求商业银行改善风险计量方法,鼓励以内部评级(IRB)高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这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IRB法允许商业银行量化风险参数,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和期限因子(M)等风险参数。银行只需要对行业、产品、期限、区域等方面的参数进行调整即可改变和引导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结果,发挥信贷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

《资本办法》还要求商业银行提升风险内控水平,以支持资本计量的高级方法获得监管认可。监管部门要求采用高级方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的商业银行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有足够证据证明能够持续达到监管要求,包括实施的理由和依据,比如制定了什么规定,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如何去维护这一规定等。例如,银行在内部评级系统中保留了评级纪录,以证明不存在无正当理由多次试评级以获得特定信用等级的情况,使IRB下自主评级确定相关违约概率的方法能够经得起检查。

三、应对策略

(一)做到“思想上有认识”,有侧重地加强《资本办法》的学习、培训和经济资本管理

《资本办法》体系非常庞杂,整体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建议分行上下层级间、不同的职能部门有侧重地加强《资本办法》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从层级看,总行层面负责《资本办法》的总体实施、内部资本评估程序、计量方法模型建设等,建议一级分行层面将重点放在经济资本的考核、引导和培训方面,二级分行层面将重点放在经济资本应用方面,包括测算客户风险收益,对不同客户、不同产品进行经济资本影响因素和收益的比较、研究选择改善方法等。从部门职能看,风险和财务部门应侧重考核、培训、经济资本精细化管理等,如加强对经济资本虚增、无效占用管理的督导,经营部门应侧重于客户风险收益比较、产品选择比较、影响因素分析等。

(二)做到“行动上有方法”,信贷结构调整政策上应向鼓励发展、有资本优惠的业务、产品倾斜

《资本办法》对小微企业贷款、个人贷款、信用卡分期、贸易融资及公共部门实体贷款等,确定了较优惠的资产风险权重;而对持有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复杂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以及非并表的金融机构股权等,都确定了较高的风险权重,同时提高了银行同业债权的风险权重,这体现了《资本办法》鼓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体思想。在不同的业务品种上,总行通过评级、担保、期限、相关性等参数引导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结果,这给了分行在结构调整上较为灵活的操作空间,反应到客户发展策略上,应以总行的结构调整政策为导向,向总行鼓励发展、有资本优惠的业务、产品倾斜,选择经济资本占用低或资本回报率高的行业和产品,但在客户具体选择上,仍应根据实际情况,平衡价格、风险、潜在收益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

(三)做到“操作上有技巧”,在客户选择上做到“常算账,算好账”

为提升客户收益情况,做好客户定价及选择,经营部门应做到“常算账,算好账”。通过“常算账”,掌握客户风险收益分布结构及调整策略,通过“算好账”,分析单一客户风险收益情况,制定其营销策略和价格。尽管有些分行在业务申报时有对客户风险收益进行测算,但这一测算过程处于业务申报环节,对于客户经营前的选择、定价而言,在环节上相对滞后,效果受到较大限制。对客户算账是一个复杂而专业的过程,从现实角度看,建议经营部门有专人做到“常算账”,但具体到每一客户上,每位客户经理都应有“算好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

(四)做到“效果上有考核”,细化考核方式,利用经济资本与风险回报指标考核资本利用效率

建议将经济资本与风险回报指标按条线进行分解,合理反映经营条线间的业务差异,激励经营条线横向比较;纵向上将经济资本的激励约束传导到各个基层经营机构和客户经理,实现在客户选择、产品安排、风险缓释安排、还款计划确定等各个业务环节的资本回报要求。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

上一篇:贫困生认定评价研究 下一篇:新疆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