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缺少人文性原因何在

时间:2022-05-18 05:53:34

高中生作文缺少人文性原因何在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说明加强“人文性”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自然承担着进行人文性教育的重任。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性呢?广义的人文性指的是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建筑、艺术、宗教等)的文化范畴。狭义的人文性即教育中的人文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再创造的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表达交流”部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七点要求,其中第一条“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第二条“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第四条“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上对人文性教育的重视。简单地说,在作文教学中贯彻人文性,就是引导学生写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作文。

然而,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却很难找到人文性的踪影,缺乏人文性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选材高度集中,缺少生活体验 翻阅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平常作文还是高考作文,议论文居多,而用来作为论据的材料则集中在屈原、先秦诸子、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古代名人和“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或者刘翔等体育娱乐明星身上,而真正通过“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文章少之又少,通过记叙身边具体人事或者描写具体景物来抒情说理的文章几乎是凤毛麟角。

缺乏真情实感,没有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多是无病,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动不动就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或者是“佛说,五百年前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难觅踪影。至于其讲述的“道理”,很少是“自己”的看法,多是“别人”的看法。更有甚者,“政治正确”成为某些考生作文的立意主要标准。在许多学生的文章里,你很难看到逻辑推理,他可以用几个片面的“例子”来“证明”一个道理。若稍加反驳,此文就站不住脚。

无个性无创意,有“模板”有“范文” 对于广大高中生来说,新课标中“根据个人特长和箕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的要求仿佛不存在。对于他们来说,“自主写作”“自由作文”基本就是奢望。阅读学生的作文,而且是比较“成功”的作文,高中语文教师会觉得都很“眼熟”,因为它们的“兄弟姐妹”到处都有,它们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可以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优秀”作文,都可以从种类繁多的“作文宝典”里找到它的“原型”。

那么,人文性在高中生文章中阙如的原因有哪些呢?

估计很多人有会把板子打在“应试教育”上。这个说法也没有错,但是过于抽象,因为到底是谁在实行“应试教育”,一时还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最好先从自身找原因。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自己写作能力差,不能科学地指导学生写作。有些教师讲起作文来头头是道,若让他跟学生一样,限时完成一篇作文,他却不一定比得上学生。至于其作文“理论”,多是“拿来”的,很少有自己的真实体验。这样指导学生作文,好比赵括指挥军队作战,不失败才怪。一个自己不能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指导”学生写出鲜活的文章来呢?

其次,很多语文教师批阅作文的方式有问题。他们不喜欢批阅结构比较复杂、感情比较含蓄、道理比较深刻、逻辑比较“纠结”的文章,而是喜欢批阅结构简单、感情比较直白、道理比较浅显、不用费脑子思考的文章。看到后一类文章,他就感到头大,只好打个“保险”分数。这种做法危害很大,师有所好,生必甚焉,学生为了拿高分,自然按照教师的“喜好”来写文章。结果是真正有人文性的文章得不到鼓励,形式主义的文章大出风头。这就是作文教学中的“劣币驱良币”现象,最后将充满人文性的好文章都扼杀在学生的脑海里。

当然,高考作文阅卷方面也存在扼杀学生作文人文性的因素。最突出的是高考阅卷中保守思想、机械思想乃至专制思想依然存在。例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目是“以‘旧书’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某考生写的是旧书信的故事,结果被判“跑题”,只得了二十几分。既然题目中没有限制“书”是“书籍”的意思,阅卷者有什么根据判定该文“跑题”呢?其实,这篇写旧书信的文章,写的是自己的几封旧书信的来历和自己从中体会到的人际情感,应该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却被一棍子打死了。

最后,图书市场上各种“素材宝典”“满分作文集”“绝妙开头和结尾”等快餐化、程式化的资料也鼓励了学生“组装”文章的行为,它们使学生不经过亲身经历不经过广泛阅读就可以“得到”素材,不经过深入体会就可以“获得”情感,不经过严密思考就可以“推出”结论。这样,学生写作过程不是创造过程,而是摘录和拼凑过程。到这样的“文章”里寻找人文性,无异于缘木求鱼。这些材料加重了学生作文中的实用主义倾向。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生作文中缺少人文性的根本原因是在作文教学与批阅中存在着严重的懒汉主义、实用主义和某种程度的“专制主义”,在对待学生作文上,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和权利没有受到尊重。懒汉主义表现为语文教师懒得钻研作文理论、懒得阅读学生“复杂”的文章,实用主义表现为学生作文成为上大学的敲门砖和语文教师获得“成果”的砝码;专制主义表现为某些人将作文评判标准的话语权紧紧地抓在自己手里,作为抬高身价牟取好处的手段。

鉴于上述情况,要真正增强学生作文的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行动起来。除了学习作文理论,更要自己多写“下水文”;既要讲授作文理论,又要谈作文体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其次,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克服懒惰思想,认真品读学生作文,对于人文性较强的作文,要敢于打高分,鼓励学生写作此类文章。同时,高考阅卷组织者也要完善高考阅卷教师遴选制度和高考阅卷质量评价体系。最好对高考作文阅卷教师先进行作文理论和作文能力测试,再确定合格人选。适当延长单篇作文阅读判分时间,不要让阅卷教师始终处在“抢进度”的紧张气氛中。要把学生当做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尊重并保护学生自主写作的权利。

上一篇: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法初探 下一篇:中学数学课的六种导入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