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的六种导入途径

时间:2022-02-06 09:11:00

中学数学课的六种导入途径

现在我结合初中数学的特点总结一些引入新课的途径供大家参考。

1.从生活问题导入。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2.从旧知识的复习导入。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如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已学的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

3.从练习,讨论,归纳导入。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可以使用多媒体,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可以让学生先做,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要太难。只要能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结论即可。

4.从所设置的悬念导入。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如数学上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就需要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趣”,比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题目:“方程5x2-x-4=0的一个根为x=-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就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再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更能“锦上添花”。当然,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应有的效果。

5.从趣味性实验导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6.从实际应用导入。数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当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更加重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和明确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有的老师就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际当中经常使用符号表示某种意义,如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五线谱等资料给学生看,或举了一个“失物招领”的例子:“小明拾到人民币a元,请拾到者到教导处认领”,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用a表示有什么好处?”。来引入新课。当然列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要贴近生活,要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否则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导入方法虽然五花八门,每节课导入法也无固定选择,甚至一节课用了几种综合导入法。我们不能离开学生实际,课程特点,教学条件,盲目选择导入方式。只要认真钻研,充分研究情况,让导入效果达到最优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上一篇:高中生作文缺少人文性原因何在 下一篇:锤炼思想 提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