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生态361,导引育人NO.1

时间:2022-05-18 04:20:21

过程生态361,导引育人NO.1

我非常欣赏著名物理大师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它道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落实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也是我从教多年来的座右铭,它指导着我的教学过程,成了我忠贞不渝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倡导的生态课堂的精髓,更是361课堂的真谛。就物理学科而言,物理课堂是打造生态课堂的重要阵地,361课堂教学思想对物理学科来说,落实起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61”课堂的关系:“三段”是过程;“六化”是目标;“一达标”是结果

刚提到“361课堂”模式时我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感觉这种课堂模式在操作过程中只要把握好一下几个环节课堂教学效果会非常的好:

(1)课前教师认真充分备课,制作针对性较强的预习学案。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非常系统的教学设计,比如:课的引入力求新颖、震撼,充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鸡蛋碰石头的情景引入新课,再加上自己夸张性的演示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学生根据老师的预习学案,在课前进行较完善的预习,预习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在预习时体会自己的感受找出自己的疑点,提出问题是问题探究的基础和关键。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中对牛顿得出定律内容的过程是学生认识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学生首先应该发现它,才能谈得上分析和理解。

(3)教师在组织教学上注重导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深入地讨论,思考才能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犯错的机会,有的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总是担心自己出错让自己丢脸,制约了其思考回答的积极性,教师应让这部分学生消除疑虑,将自己的认知反映出来即使是错误的那可能是同学们的共性问题,那你的错误的回答比正确的回答更有价值,老师应该感谢你提出了这样共性的问题。

(4)教师要彻底转变思想、充分信任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物理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物理知识丰富的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同学们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感受同学给自己的引力的体会,结合一个理论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游戏中体会到实际生活中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的事实。

下面结合课堂导入和“六化”谈一谈361生态课堂的落实过程:

(一)课堂的导入方式

1.实验导入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因此在教学中用一些新奇、生动的实验引入新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首先做一个同学们熟知的鸡蛋碰石头的实验,老师可提前渲染一下紧张的气氛,让同学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后让学生思考实验结果发生的原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牛顿第三定律内容及其内容的理解效果非常好……

2.情景导入法:如果一开始就枯燥无味地传授知识,学生新奇的激情受到压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在讲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时,同学比较熟知苹果落地的故事和情景,可以先展示该情景图片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憧憬欲,并联想当时牛顿的思考去探究本节内容………

3.知识复习承接导入法:物理知识的讲解逻辑性比较强,在知识的承上启下上可以通过知识的提问复习导入新课。

(二)“六化”的落实策略

1.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关于物体下落快慢的问题有些同学感觉比较模糊,比较抽象我设计了以下可行性实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物体,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能否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光盘、与光盘形状相同的纸片若干张)

生甲:演示:将光盘与纸片同时从等高处释放

现象:光盘下落快 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快

生乙:演示:将纸片揉成团,与光盘从等高处释放

现象:纸片先落地 结论:轻的物体下落快

生丙:演示:取两张纸片,将其中一张纸片揉成团,将它们从等高处同时下落

现象:纸团先落地 结论:并非重的物体下落快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生:可能是空气阻力的原因。

师: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将会怎样呢? 生:不同物体下落快慢一致。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正确与否。

演示:牛顿管实验

现象:在真空环境中,铁片、羽毛同时落到管底;有空气进入时,铁片比羽毛先落到管底。

通过以上教学同学们深切体会到: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下,所有物体下落的一样快。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高度统一,在同学们头脑中的印象是根深蒂固的。

2.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关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产生和作用效果,及其他们关系的认识上,如果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显得非常抽象又容易与一对平衡力混淆,很多同学比较模糊。针对这种情况上课堂上我首先做了一个同学熟知但又容易让同学有恐惧心理的“石头碰鸡蛋”的惊险实验,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拿两个充气的气球相互挤压,通过两个气球的形变使他们充分体会作用的过程。在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上我将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拍成录像放给同学们看,如:汽车的前进,直升机的飞行,人离船靠岸时船的运动……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理解使同学们原本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具体。

3.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的关系说明如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模糊问题清晰化。首先,通过相互拉的橡皮筋的形变体会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其次,通过相互挤压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气球和相互作用的磁铁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再次,通过两个相同的弹簧秤相互拉动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最后,通过更为精确的传感器验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讨论、探究中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全方位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敢于展示、敢于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物理观念和物理思想上有些较深刻的体会,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创造性。这样培养的学生思维敏捷,创造意识强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 下一篇:高中生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