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训练中渗透人生教育的尝试

时间:2022-05-17 11:54:45

在作文训练中渗透人生教育的尝试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也常常会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烦躁不安,怎样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学生的将来考虑,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要通过作文训练,引发他们通过对人生的思考、感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能带着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前行。

在懂得社会价值中明确人生目标

人生就象一条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的船只,任何一条远航的船只,首先必须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在整个航行的过程中,一刻不停止地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不断修正航向。这样,在经过了千难万险以后,最终才能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求学时期的中学生也是这样,目标明确了就能顺利实现儿时的梦想。

现身说法,审视价值。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引起了强烈反响。那是一次作文课上,讨论“怎样写好作文”的话题,有些同学把作文写不好归咎为脑子笨、智力差。我脱口而出:“你笨难道比我还笨吗?我笨,连我的名子都起得笨,我(雨)愚、我(春)蠢,还加个“太”(姓的谐音),读初中时,因学习刻苦,被同学们当成黑典型批判,说我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我受不了这个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上了高中,成绩常常倒数,同学们戏称我“太愚蠢”。就是这个‘太愚蠢’恢复高考制度后,苦学一年,考上了师范,后来又发愤考上了大学,也就是这个‘太愚蠢’,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高三。事实告诉我,我不笨,也不差,关键在于个人奋斗,而奋斗的基石就是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同学们眼见这个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中年人还有这么一段不平常的人生经历,从我的“一碗油炒饭”、“徒步上县城”等故事中受到启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

亲身感受,明确目标。动之以情、授之以趣、晓之以理,学生沐浴着老师的爱,与老师的关系就更加融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更高了。作文课上,组织学生开展“为谁而学”的大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为自己而学、为未来的幸福人生而学。客观上,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这个年代里竞争激烈的还是人的竞争,没有实力,任何高调都是空的,再说,高中生已长大成人,说话、做事应该更加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应该有危机感。作为一个将来要独立行走社会的人,就必须珍惜眼前美好的时光,用实际行动过好高考关。

在明白生活事理中坚定人生信念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他们有比父辈们更加优越的生活,有对开放时代外部精彩世界的片面了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艰苦奋斗的含义,对未来的向往,常常停留于一种美好的愿望上,对实现理想所必须付出的长期、艰苦的努力认识不足,缺乏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往往就会退下来,甚至一蹶不振。教学中应当不断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观察社会生活,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坚定信念是人生获得成功的法宝。

走进生活,用心感悟。语文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将生活引进语文,让语文成为生活的加工厂,教者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学会更多。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下生活中的人和事,参入自己的感悟,从而积累生活,感悟人生。一位学生在《敬酒》一文中写到父子互相敬酒的一件小事:滴滴白酒暖心房,点点往事浮眼前,句句话语记耳间,浓浓亲情走四方。生活能锻炼人、造就人,从爸爸给“我”敬酒的一件小事中,作者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好像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立身建业的成年人。这就是社会的作用,这就是生活的力量,只有经历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任何人都应该接受这一门必修的社会课程。

亲身实践,积蓄力量。生活是一部读不透的教科书,我们的学生一旦接触社会,与生活对接,就会看到很多在学校里看不到的东西,就会明白很多一点就破的事理。一位学生利用暑假到父亲打工的地方体验生活,当他看到父亲和十几个工友围着一个盆子吃饭时,惊呆了,父亲披星戴月干活,生活却很艰苦,这一切深深感动了他。“父亲和工友们手持铁锹将沙子送到塔吊中,沙子随着轰隆隆的响声运向高处。在这并不热的夜里,我看到父亲额头上冒着汗水,不由分说拿起铁锹加入他们的行列之中。父亲看到我,严肃地说:‘不休息,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快回去。’我坚定地说:‘爸,您不是让我来体验生活的吗?这儿才有真正的生活,最真实的生活。’我嬉笑着。父亲不再说什么,转过头,扭动身躯,挥舞手中的铁锹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一千瓦的强光还亮着,而东方似乎也亮了,如朝霞一般,照亮了这个城市,照亮了整个世界。”这是作者参加工地劳动后写下的独特感受,这个感受是他发自内心的,不是别人强加的。

一个人有了目标,说明他想学习,有了信念才能爱学习。如果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能热爱学习,就说明他有了坚定的人生信念,未来的人生之路也就会越走越宽广。

在战胜学习挫折中锤炼人生意志

中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多种挫折,而来自学习方面的挫折则是主要的。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有两类:消极的与积极的。通过调查发现,只有一部分同学对挫折有着积极的反应,而大多数同学则会采取消极的态度。许多学生知道自己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当他们真正遇到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

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作文最能表现内心世界的变化。通过写作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锤炼他们的意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跨进高中大门到现在近三个年头了,从求学到做人,从生理到心理,你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许多变化,有收获,也有遗憾,有快乐,也有痛苦,眼看就要结束人生求学阶段中最艰难的高中生活,此时,你有什么体验,请审视一下,作一次人生的盘点,以便轻装作最后的百米冲刺。”这是作文课上给学生的一段话,让他们就人生经历的某一个方面,写出自己点滴感受。结果令人满意,读着一段段充满真情实感的感言,顿时感到学生长大了。

学会坚强,笑对人生。“高中三年快要过去了,我觉得成熟了许多,学会了与父母和睦相处,学会了与别人交流,能够勇于面对压力。我一直在努力,相信努力总会有回报,也许这就是生活。当生活逼得你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时候,你就得尽力去适应,在适应中,你自然就会成熟起来。走过高中,就如同进入一道门、爬过一道坎、登上一座山。初进门感到兴奋,爬上坎感到吃力,登上山就感到生活本该如此,就这么简单。”这是一个挫折不断,成绩波动较大同学的感慨,这是他的心里话,也是他成长的明证。他曾因入学成绩高盲目骄傲过痛苦过;因思想消沉一蹶不振失望过;也曾振作精神发愤苦学辉煌过。经过高三生活的磨练、洗礼,他坚强了,也成熟了。

学会面对,高三无悔。“三年高中生活,虽然没有初中那样辉煌,但比初中生活更珍贵、更精彩,它让我明白了生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无论烦恼还是痛苦,我们都必须面对,尽管自己不能与辉煌同行,也要潇洒走一回。”这是一个女生的心里话,它代表了临界同学的共同心声。众所周知,高考升学是有压力的,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考上大学,尤其是理想的大学,而临界生就显得更加痛苦,他们能如此面对,说明在成长地道路上已渐渐学会了沉着,为日后走出校门,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赵谦翔先生曾指出,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必须目中有“人”:既要教学生会作文,又要教学生会做人,“做人”是皮,“作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所想、为学生所做,用人生语文的教育思想贯串作文教学始终,力求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社会道德、健全完美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益于国家、人民、社会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中学。

上一篇:关于特长生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