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促学点”的探究与反思

时间:2022-05-17 05:00:13

初中文言文“促学点”的探究与反思

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控程度越高,学习就越快乐;对学习过程的掌控程度越低,学习就不容易快乐。这个进入学习过程掌控的点就是“促学点”。如果学生感到被外界因素控制,就会产生压力和不快,逐渐滑入“厌之”的通道;而当他们触及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和意义点时,他们就会顺利进入“好之”“乐之”的学习境界。如何将“厌之”转化为“好之”“乐之”,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实践、修正、完善促进学生“好之”的点,以更为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促学点”切入课堂教学,略见成效,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 移情切入“促学点”:应势应趣,以趣促学

1. 巧用“成语典故”,应疑应趣。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是不少成语、名言警句的来源,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名言警句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引子。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对这些成语、名言警句的理解,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探究这些成语、名言的出处,往往能引起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兴趣,主动进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授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看看文中是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子能找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仅仅是想表达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吗?除了欣赏山水风光,作者的“醉翁之意”还在于哪里?由一个成语引出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又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地学习课文内容,这样的设计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内容。

2. 精讲“故事”“背景”,应文应趣。顺应学生的好奇心,以小故事或是写作背景切入全文的学习,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比如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晏子使楚的故事等,都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教师讲解或是让学生交流,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有的文言文则需要教师将相关背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教《出师表》时,教师适时地介绍一下诸葛亮当时的心情、出师的结果等背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丰富“心灵体验”,应心应趣。顺应孩子细微敏感的质朴童心,以联想和想象引导他们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生长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将书面的语言文字还原成作者所描述的某种事物或情境,从而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而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随之高涨。比如教《幼时记趣》,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体验,想象作者笔下的“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情景,必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从而进一步探讨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投入和参与是最深刻的活动机制,而兴趣则是推动儿童积极地去认识或处理某事物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很多,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二、 精心打造“促学点”:学教互动,以动促学

1. 强化诵读,以读促学。学生诵读,有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诵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从不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或是其他借口而弱化诵读。

苏州大学文学院薛玉坤教授在谈到古诗词鉴赏时提到要“反复地吟诵涵泳”,这一样适用于文言文教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尤其要重视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流畅地朗读。这就需要讯多遍,我一般是先“示范读”(有时也“示范”背诵,老师的示范背诵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有时也让个别学生读,大家一起指正,或是听吟唱的录音、看视频等,无论是个别读还是集体读,课堂上要形成一种朗读的氛围,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反复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体验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很多,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定能更好地开展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好之”“乐之”,切实提升学生文言文的能力。

上一篇:弘扬书法教育,传承艺术瑰宝 下一篇:读《我的爷爷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