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探究

时间:2022-05-16 11:46:30

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探究

摘 要: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真实性,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激发学生情感,通过设计练习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学生的思维,最终把语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标也倡导:“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所以我们认为只有开发和生成的课堂,才能构建起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智慧的课堂。下面我们就以《掌声》一课,就教学中如何强化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掌声》一文是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一、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杨再随教授说过:“老师讲的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而接受课文的熏陶、感染,最终把课文的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方式,逐渐内化为自己的。

师:小英的童年是那样的孤独、可怜、而不快乐,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掌声前的课文,哪些语句使你感动?为什么感动?体会小英的实际情况,边读边感悟。

生1:“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2:“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生3:“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生4:“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这些真实、让人怜爱的文字在学生的思想中经过碰撞产生了火花,在思想中形成了一定的情感。轻轻地、漫漫地、伤感地朗读令任人回味无穷。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指导朗读时,不靠技巧上的传授,不靠简单地模仿,而是努力帮助他们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基调来完成对课文的二度创作。

二、在探究中体验人物的情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质疑,既能了解学生认知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计划,使教学更灵活紧凑,又是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火花的有效行为。

师:“我们大家都曾得到别人的掌声,也曾送给别人掌声。这篇课文讲的是谁把掌声送给了谁?”读读课文,有何疑问?

生:同学们为何要给小英掌声?

生:课文为何以掌声为题?

生:小英得到掌声以前是什么样?得到掌声以后怎么样了?

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是逐个解答,而是先把这些问题“还”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研读讨论尝试解决。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边读边想,学习与人合作。这样,质疑不再是一个形式,而是注重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所采取的措施,这就充分显示了“重过程”的教育思想。“掌声”对小英太重要了,因为掌声使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因为掌声让小英有了交流,有了感情,也因为掌声,小英和以前相比像换了一个人。学生在体会,领悟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爱怜、喜欢、关爱的情结。

三、在运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的提高,很重要的方面就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教学小英获得掌声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拓展说话练习,用“这掌声,是……”句式说一说你对掌声的理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这掌声,是同学们对小英上台演讲的支持。

这掌声,是对小英的期待。

这掌声,是对小英的赞扬、关爱。

……

这一练习,是学生在想象、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将教材的重点,不知不觉中凸呈了出来。无论是语文素养的培养,还是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整合,都达到了预设的目的,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新的理念、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四、在交流中交换学生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及时捕捉各方面的信息,充当“主导”的角色,主动参与交流讨论,使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的乐园。在交流中,学生能够生动地、准确地、流利地说,使语言训练与知识巩固、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师:通过两次掌声,小英变了。现在小英就站在我们当中,你会怎样做?你有什么话对小英说?

同学们七嘴八舌,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设计,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注重了学生的理解、体味、感悟,以致升华出新的情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行为取向,都彰显出个性的亮点,都显现出独特的见解。课堂中能生成这么多的教学资源,学生创造智慧的亮点,课堂就会成为师生之间充满激情,发挥智慧,表现个性和愉悦心灵的心里历程,就会成为师生充分张扬生命活力的场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教师对教材这个载体如何去把握、使用,对学生这个课堂教学主角位置的凸显、引导,对教学过程设计中的目标设置、层次显现,构成了课堂教学真实有效的基础。我们进行冷静地反思,不难发现在有效性教学不足的背后,是我们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机械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狭隘定位,对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漠视。课堂教学中多一些真实,少一些硬性强塞,学生就会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又会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真实、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1.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肖娟,语文情感教育的缺失[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9年。

3.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朱晓进主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苏派教学书系)

上一篇:浅议幼儿教师对生成课程的把握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语言艺术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