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16 07:14:56

地震灾区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城乡统筹是经济社会城乡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5·12” 汶川大地震给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带来了巨大变化,各种经济社会要素面临着重新组合,职业教育理念和做法也必须重新调整。

关键词:德阳;地震灾区;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19-03

“5·12”汶川大地震后德阳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面临着解构与重构。大地震给德阳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造成了巨大灾难,同时,德阳职业教育灾后重建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在职业教育恢复重建过程中,重建什么、怎样科学重建等事关德阳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放在德阳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从重建的思路及目标看:重建不是“克隆”过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升级、超越、创新,是更高水平的发展。德阳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是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和办学统筹。

职业教育城乡统筹

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大地震对骨干产业的破坏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四川德阳市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厂三大知名企业。“5·12”大地震,德阳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6个县(市、区)中2个是极重灾区、4个是重灾区。据初步统计,德阳因大地震损失2657亿元,相当于近7年全市GDP的总和。全市6个县(市、区)均受到重创,受灾人口327.3万人,全市受灾企业达到411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5户,企业受灾面90%以上。部分企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东方汽轮机厂、剑南春集团、宏达集团、龙莽集团、金路集团、金河磷矿、莹峰实业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极重灾区绵竹、什邡机械工业几乎全部生产瘫痪,造成产业链缺失;一次产业的畜牧业受灾严重,牲畜圈舍严重受损;三次产业的旅游业,尤其是绵竹、什邡沿山地区旅游设施全部毁灭。

(二)部分中职学校遭受重创

汶川大地震让德阳职教受到重创。据初步统计,德阳市职业院校共有144名师生遇难,受损校舍面积64.8万平方米,损毁教学设备7.4万台(套、件),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地处极重灾区的国家重点职中绵竹职中(东汽技校)、什邡职中遭受巨大灾难,特别是给位于地震断裂带的绵竹职中(东汽技校)汉旺校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教学楼、办公室、食堂、焊接车间、机加车间以及数控实训车间全部垮塌,大量设施设备损毁。绵竹新校区两栋教学楼、四栋学生公寓、餐厅严重毁损,成为危房,地震共造成学校财产损失近亿元,设施设备毁损价值在2000万元以上。地震还造成学校8名教职工、10名民工、38名学生遇难。什邡职中有26位教师在此次灾难中失去了亲人,有36名学生失去父母和亲人,586名学生家中房屋被毁,大地震让10万名德阳职业院校学生无法复课,绵竹职中(东汽技校)2600多名学生分三批全部实现省外转移,被安置在北京、江苏、湖北等地的工厂企业顶岗实习。

(三)对口援建打开职教开放大门

按照国家统一安排,江苏省和北京市对口支援绵竹市、什邡市,每年支援的资金为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1%,三年援助资金将超过100亿元。同时,乐山、凉山对口支援中江、罗江的一个重灾乡镇。什邡北京工业园、绵竹江苏工业园、绵竹无锡工业园等园区每年将为德阳带来超过200亿元的新产值。以什邡职中为例,该校新校区被列为北京市对口援建首期建设项目。该项目已于2010年5月12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校区占地208亩,投资2.1亿元,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实作用房5万平方米。重建完成后,学校将通过与北京华盟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面向西南五省(市、区)招生,打造学生高端就业。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对口支援什邡职中有力推动了该校汽车专业建设和该校创建成为第二批全国1000所改革示范中职学校。

(四)城乡统筹背景下灾区职业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是面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灾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培养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者、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者。灾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加快,城市化、城镇化加快,土地集中带来了规模化种植,农业地域产业聚集更加明显。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合作组织者、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者有大量的需求空间。二是面向城乡培养通用的三产类服务人才。景点旅游、工业旅游、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酒店饭馆、烹饪、旅游经营、各类护理人才和新兴服务行业出现需求热点。三是面向工业化进程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操作型技能人才需求市场逐渐让位于知识性、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市场。

德阳城乡职业教育

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政策统筹

校企合作政策的统筹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统筹校企合作。建立全市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由市教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工商业联合会共同组建德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组织市内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行业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工作。二是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的责、权、利给予保障;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对参与合作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税优惠。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市、县政府每年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每两年召开一次总结会,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给予职业学校同样的人员编制政策 与普通高中相比,德阳地方中等职业学校仅有三所完整意义的公办学校,其余均为民办或民办公助中职。因普通高中已经参照义务教育实行绩效工资,民办中职教师的福利待遇明显逊色,出现了相应学科(专业)教师向普通高中流动的趋势;同时由于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工资收入差距大,民办学校之间也出现了人员流动。给予民办学校一定的人员编制,是稳定民办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切实保证。

招生工作统筹 德阳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较为特殊,市级中职学校没有一所(德阳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德阳城市职业学校为改制的民办学校),市区的四川省商贸学校、四川省信息通信学校、西南工程学校为三所行业办职业学校。德阳县域经济发达,6个县(市、区)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就有5个是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因此,德阳各县的生源主要为所在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所拥有。据上海市教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马树超主持的《德阳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课题组调研,发现“生源萎缩”是制约德阳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瓶颈。数据显示,自1986年德阳市出生人口达到59917人的峰值后便一路下滑,这就意味着德阳高中阶段的生源自2001年起从高峰开始回落。由于德阳1991年至1993年的出生人口分别为42462人和41448人,而德阳2006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为22000人,按照1:1的普职比,并考虑外省市招生因素,这一数据大致反映了德阳出生人口对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据此,稳定市内生源拓展市外生源是基本的招生策略,尤其是利用德阳“四川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的品牌吸引西部地区和省内“9﹢3”生源就显得具有特别意义。根据德阳经济实力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宜尽早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向市外开放、内部流动、学分互认和中高职学校直接衔接。

(二)资源统筹

调整全市职业教育布局 区域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人口聚集程度对区域职业教育的科学布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农村职中向县城集中。向县城集中就是县域职业教育资源的聚集和整合,便于县域集中生源和职业教育的整体管理,对县城的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大地震之前,德阳各县(市、区)职业教育布局已经开始向县城集中,大地震之后,加速了这种集中的趋势。中江县集中办好中江职中;绵竹职业教育集中在绵竹职中;什邡境内一直仅有什邡职中,且办学影响力和口碑一直较好;地震前,罗江境内的罗江职中与通用科技学校已进行整合,地震后的罗江职中规模迅速扩张,在2009年进入国家重点行列;投资7000万的广汉职中在市区异地重建,其规模大大扩张。二是加快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德阳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基础较好,资源集中,6个县(市、区)的职业教育中心均以县职业中专为基础,两块牌子一个实体,除广汉职中是省重点外,其余5个均为部级重点职中。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一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打造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园区,为重装基地建设服务。为实现装备制造企业、职业院校、区域经济建设共享,园区有数控产业集群、焊接技术产业集群、电气技术及自动化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集群人才培训中心等,首期占地400亩,吸引了数十家重装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二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打造建筑类专业和建设行业的产学研园区。三是县(市、区)工业园区与职教园区统筹规划,已经形成以罗江职中为核心的电子产业职业教育园区、以中江职中为核心的机械业职教园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四是加速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职教园区。以都市农产品、经济林、水果、药材、粮油、畜牧等六大农业产业带为依托,以县级职教中心为基础,聚集化技术学校和其他职业教育资源,各县(市、区)建立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培养大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技师和农村实用人才。

(三)办学统筹

加强专业设置与调整统筹 一是加强专业设置的统筹。根据震后德阳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新设置专业(如针对残疾人增多的情况开设护理、民政、社区服务等专业)的可行性,各中职学校应重点建设好3~5个骨干专业。根据2009年对12所学校的汇总统计,全市中职数控专业在校生达8683人,机械加工在校生达到4485人,就德阳本地人才所需来说处于基本饱和状态。因此,要加快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宏观调控。二是适当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灾后,德阳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着种类变化、规模变化、方向变化。重构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是德阳职业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旅游专业增加地震遗址遗迹旅游、地震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向;当前,德阳正在建设10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德阳中职要大力发展面向城市服务业的三次产业,通过专业调整和专业更新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推进产学深度结合 一是打破沿袭多年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在全市中职学校进行模块课程试验的基础上,推行国际先进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与课程开发。根据产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全省率先制定地方性职业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组织有关职教专家、产业(行业)技术能手等对2006年7月完成的“机械加工技术”等10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行再次修订。二是推进适应产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推进适应产业特点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学徒训练法等,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质性变革。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教学内容求“真”务“实”,以真实生产过程组织教学,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以真实的现场管理规范学生行为。

工作价值观教育 育人功能与就业功能是职业教育两大功能,加强工作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基本途径。工作价值观又称职业价值观,包括基础价值、核心价值和相关价值。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将学生置身于职业生活的现实中,激起他们的职业情感,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动力。二是充分利用抗震救灾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安装技工学校、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专业优势,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准员工的职业风采,其事迹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宝贵资源。三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工作价值观教育。在文化课中渗透、在专业课中渗透、在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中渗透,这种渗透的实质就是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鲁班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掌握未来行业对其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需要、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职业道德的要求,对学生自身行为规范养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德阳涅槃:被地震改变的工业城[J].职业技术教育,2009(18):24-47.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3.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53-56.

[5]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5-26.

[6]毛君甫,等.德阳产业化发展与技能型人才支撑研究[A].德阳市教育局.2006-2009德阳市教育教学成果集[C].成都:天地出版社,2011:12-21.

作者简介:

蒋光明(1966—),男,教育学硕士,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职教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区域职业教育规划、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上一篇:边疆军垦黄埔人 下一篇:“网络大讲堂”节目导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