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道德素质提升

时间:2022-05-16 10:48:4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道德素质提升

摘 要: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稳、民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国民道德素质确有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层面是现阶段对个人道德素质要求的凝练,因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15-02

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一在个人层面的要求也是当今国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的道德素质。面对当今国民道德素质的现状,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层面对国民素质的引导。

一、国民道德素质的内涵、现状

1.国民道德素质内涵的界定。最早具有历史依据的对道德的界定是苏联和中国的伦理学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认为道德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1]27-53随着伦理学的不断发展,专家学者对道德内涵的界定也日益丰富、明确起来。其中卢宝祥认为:“道德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个人修养的原则。”人们提到“道德”时,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作为规范的道德”,指在一定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或行为准则;其二是“作为个体品质的道德”,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被个体接受、认同后,内化为个体的一种品质并体现为一定的行为倾向或特征,这一“道德”通常又被称为“道德素质”“道德品质”“品德”“美德”或“德行”[2]。韩东屏则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3]

道德与道德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卢宝祥认为“道德”又被称为“道德素质”。而罗嵘认为道德素质是人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经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方式而形成的内在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有机总和。道德素质是人的道德心理活动与道德行为发生的准备状态[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2.国民道德素质的现状。道德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一个人在社会上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从“又红又专”“四有新人”“八荣八耻”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看到,党高度重视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近年来劳动模范、道德楷模不断涌现,公共场合秩序明显好转,灾难中的互帮互助、舍己为人等等,都体现出了我国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国民道德素质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商业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扭曲,公德意识淡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这些道德问题严重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扰乱社会治安,损害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必须认真解决。

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国民道德素质之间的内在关联

国民道德素质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国民道德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x国民道德素质在当今时代的具体要求。

1.“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西塞罗《论共和国》)国家是我们的集体,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理应“爱国”。“爱国”,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古代,“爱国”表现为“忠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即国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忠君和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忠君必然爱国,爱国一定忠君。这种爱国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属于君王。在今天,“爱国”有了质的变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2.工作即指劳动,劳动造就人脑,使得人之为人。工作在本质上是为了生存,是人生存的手段、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使得我们生活得更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会到成就感,更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社会的认可。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位社会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各类职业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敬业”是对工作的一种负责的态度,要求每位工作者认真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敬业使得工作者能够对所从事的职业高度负责,敢于负责,愿意负责,进而热爱自己的职业以至做出一番成就。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综上,敬业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道德素质的要求。

3.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信即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诚”和“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起初是分开的,二字最初在一起使用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信诚”即“诚信”,指诚实不欺,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人无信不立,诚信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社会混乱,欺骗盛行,扰乱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我们呼吁诚信,不仅社会领域、经济领域需要诚信,我们个人更需要诚信,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如何在社会上立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坚守道德底线,严格自律,诚信做人,让诚信美德代代相传。

4.中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是社会中的人,不是单一而存在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以“友善”作为行动指南。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本质上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伦理关系和公民秩序,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友善应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善意。“友善”有助于改善不良社会风气,有助于人们划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边界,还有助于建设社会互信体系。友善是国民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生活的剂。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能为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

上一篇: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数学中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