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冷思考

时间:2022-05-15 02:43:59

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冷思考

日前,教育部公告,今年73所国家重点高职院校实行单独招生改革。河南省4所高职院校榜上有名,计划招生1400人。在河南,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尚属首次,这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但笔者认为,在关注单独招生的同时,需要冷静地思考单独招生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我省高职教育改革方向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一、不应过分解读单独招生试点的含义

首先应当冷静地看待这次单独招生改革。媒体过分渲染、专家牵强附会地解读都是不可取的,这可能在社会上引起无谓的争论。实际上,这次单独招生试点只是在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目的是保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实质上是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施的一项倾斜政策,是国家推进高职教育质量工程的一项措施。这项措施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尚待观察。之所以单独招生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是因为能否上一所好的大学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招生制度涉及亿万家庭的根本利益,又涉及社会公平这一敏感话题,因而其任何改革都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广大群众关心教育公平,并期待得到更多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这都是应当充分理解的。但是,这次单独招生试点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与考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涉及本、专科之间的“平等”以及专科层次两个批次之间的“平等”。考生选择的机会也没有因此增加,因为你选择了这次机会,一旦被录取,就意味着失去了下一次机会(当然,考生可以要求退档,但是这要增加额外的成本)。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不属于“紧缺资源”,因此其“单独招生”不同于重点本科院校的“自主招生”。从外省同类院校多年的单独招生实践来看,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不会对现有的招生格局产生太大的影响。

今年,河南省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单独招生试点。从其中一所试点学校的报名及录取情况看,计划录取300人,共有566人报考(有的专业没有报满),这说明考生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录取分数线也偏低,总分400分,155分就录取了,折成百分制,与去年高考二批专科分数线差不多。这说明,试图通过“单独招生”改革来提高生源质量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提高生源质量关键还是要靠市场机制,如果一个专业承诺百分之百就业,而且是高质量的就业,那么这个专业的生源质量肯定就好。

二、高度重视这次单独招生试点背后的政策走向

这次单独招生试点透出了两个十分强烈的信号:一是高职教育正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开始通过制度安排来凸显其重要地位、保障其发展,这说明高职教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二是此举表明,教育主管部门将把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作为今后一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来抓,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将会稳步推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的基本生态环境。只重招生、不重培养,只提权利、不提义务的办学局面面临终结;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即将正式确立。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育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是评估检查。如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5年一次,不仅周期长,而且由于评估指标体系过于繁杂,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上效果也不明显。鉴于目前教育质量监控手段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更加高效的质量评估机制必然将建立起来。比如,有可能参照国外院校的先进做法,把高校责任制建立起来,特别是建立就业责任制,变过程监控为结果监控,以更好地实现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同时,约束机制甚至退出机制也有可能会建立起来。

三、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制约因素仍将长期存在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规模要进一步扩大的目标:在校生人数从2009年的128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390万人。由于同期考生数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会提高,高职教育入学率也将会进一步提高,生源整体准入条件会继续下降。

当前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最突出因素是投入少、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队伍质量不高,而且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消除。随着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生均教育资源的拥有量必然增长缓慢,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职教育可以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可以预期,民办高职的数量将会继续增加,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将更加激烈。显然,为了确保高职教育质量,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再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边发展、边治理”将是现实的选择。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而对考生而言,则意味着利好,不仅入学机会和选择机会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入学后发展的机会也会增加。

四、高职院校办学自的扩大是必然趋势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就逐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高职教育而言,已经提前进入“买方市场”。高职院校之间的发展差距正在迅速拉大,强者更强的趋势已经明朗。目前,决定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不仅仅是行政行为,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随着生存竞争的加剧,高职教育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趋势更加明显,对旧有的不适应这一趋势的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市场变化,高职院校对办学自的要求也会日趋强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要依法保障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确定、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形势的发展表明,高职院校企业化经营的思潮必将很快到来,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即将拉开。

五、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得到真正确立

随着市场机制的确立,高职毕业生的地位将会得到空前提高。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得到正式确立,以服务为宗旨的方针将得到真正落实。届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都将成为现实,学校的发展将和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了确保生源,高职院校不会再强调“以高质量生源保证高质量培养”,因为“挑选生源”的思想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才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应有之义。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把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作为办学方针:服务学生――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服务,服务社会――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强调生源质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一种学校本位,而不是学生本位;是一种错位,而不是市场本位;是让学生适应教育,而不是因材施教,让教育适应学生。把学生挑来拣去,本身就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错误的发展观,会带来新的不平衡。而且,确保生源质量作为一个环节,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众所周知,在一个企业里,影响产品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领导的质量意识,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

国家支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办出特色”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模式,有一定的普及意义。按照目前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思路,建成一批名牌高职院校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区域内的职业教育有多大的带动作用,其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否为一般高职院校借鉴、仿效,仍有待实践的检验。就单独招生而言,无法仿效;就中央财政巨额的办学经费投入而言,更无法仿效,因为这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特别待遇。

六、现有的高职招生制度有其合理性,但仍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在现有的招生制度中,高职院校属于最后一批,录取分数线很低。如果上了高职线但志愿填报有误未被录取,还可以参加补录,且被录取的机会很大;入学之后还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参加专升本考试、入伍或就业,出路很多。应该说,这是一个很人性化、比较完美的制度设计,既保证了公平,又兼顾了个性化发展。但其缺点是,在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普遍偏低的现实情况下,统一划线(包括降分划线)这种做法略显僵化,仍然存在“录取的不报到,想上的不够线”的现象,这使得有些学校招生计划完不成,造成“产能过剩”。如果能进一步放权,允许普通高职院校根据考生报考本学校的情况自行划定分数线,当可避免这一不足。

单独招生绝不意味着任意招生,也不意味着“自行确定招生计划”。招生计划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不仅不可弱化,反而应强化,否则在放权的过程中极易导致无序状态,拐过头来还是要治理整顿。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一手放、一手抓”。可以适当放权,但是必须狠抓质量,建立质量责任制,把就业率、双证书率、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作为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定期公布。对教育质量好的高职院校,要增加招生计划;对教育质量差的,要压缩招生计划。努力从制度着手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作者系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责编:赵 东

上一篇:领悟丰富内涵,践行“三平”精神 下一篇:单独招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