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总承包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15 02:48:39

电力工程总承包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研究

[摘 要]电力工程项目总承包是一种新兴的集约型工程管理模式,对社会化大生产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但总承包同时具有生命期管理繁杂、合同复杂化、工程估价困难等特点,使承包的风险过大过多。因此风险管理成为电力工程项目总承包的关键内容。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力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背景和现状,然后介绍了风险管理理论并将其引用到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上来,使用风险重要值分析法对电力工程总承包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最终给出了一些主要的风险控制策略,以期为电力工程总承包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电力工程,总承包,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171-01

一、电力工程总承包风险管理理论

项目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项目成果偏离生产目标而可能造成损失的一个事件。项目风险种类繁多,但都普遍具有偶然性、客观性、损害性、可控性等特点。管理学上一般将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估计与评价、风险应对与控制等几个主要部分。

风险识别是后续风险评价与控制的关键基础,主要任务是寻找风险来源。主要方法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蒙特卡罗法等。风险评价是采用科学手段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并排序,为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风险评价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两大类。风险应对与控制是指根据所识别出的风险及等级,制订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轻损失。[1]

二、电力工程总承包风险分析

1、风险识别

本文的风险识别按以下基本过程执行:收集资料(包括项目资料、环境信息和历史数据)-->分析资料(例如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等)-->得到风险来源-->风险分类及等级划分(表1)-->整理文档(原始资料、风险来源表、风险分类表、风险等级表等。

2、风险评估

在实际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同时存在多个风险因素,使得整体风险评价变得相对困难。本文对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的分析。

(1)定性分析

首先,本文将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的性质分为两个维度: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根据本公司及其它电力建设单位的经验数据,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发生概率可分为频繁、很可能、有时、极少和不可能5个等级,风险的影响程度可分灾难、严重、轻度、轻微为4个等级。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根据定性分析的结果,以量化的形式估计每一项风险因素的重要性。风险定量分析已经形成了一些较有效的方法,其中风险重要值法(Risk Priority Number,RPN)因其简单高效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PRN分析方法来研究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中的风险评估。

RPN由三个关键指标来决定,即风险发生的概率级别P(表2),风险一旦发生对项目造成的损失程度s(表3),风险的可监测等级D(表4)。我们将风险重要值定义为P、S、D三个指标的乘积,即

PRN=P×S×D

某个风险是否重要,直接由RPN的计算结果来衡量,RPN越大,风险越重要,越应该优先考虑,反之亦然。

三、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削弱风险

削弱风险策略又称为减轻风险或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风险应对策略。损失的控制可以通过两方面实现:预防损失和减少损失。预防损失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一旦发生时的影响。减少损失是在风险已经发生的前提下进行的,损失在无法避免的条件下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最大努力把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2、回避风险

实施回避风险策略要求决策者对风险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对该风险的发生概率有充足的把握,并且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否则,回避风险很容易成为一种消极的风险控制策略

3、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与回避风险不同,它的思路并非减小风险概率,也不是减少损失的程度,而是通过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到其它单位身上,让其承担部分甚至全部的风险。转移风险策略的实施是有条件的,风险应具有发生可能性小,损失程度大的特点。

4、接受风险

接受风险不是消极地承担风险,而是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有条件地承担部分影响不太严重的风险。决策者应通过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对各种常见的风险因素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认真的对比和权衡之下,才能把风险保留在炔俊A硗猓接受风险之前必须做好详细的风险计划。

结论

本文深入研究了工程总承包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提出了利用风险重要值法对总承包风险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削弱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等四条重要风险控制策略,为电力工程总承包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伍仁.EPC工程总承包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模式的发展与改革 下一篇:公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重要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