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间:2022-05-14 08:08:51

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为主导、学习者被动接受这样一种语文教育模式在我国延续了几十年,以至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乃至整个社会都认为这种状况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

以往教师之所以不愿或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缺乏信任,惟恐他们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获。于是总是将现成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塞到他们手中,有时也不顾学生是否已经真正接受,就自觉大功告成。另外,以单纯传授知识者的身份去教学,比以一个引导者、启发者的身份去教学要更简便易行,更节省精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深入,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经一一凸现出来。比如: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消亡殆尽,自我创造能力遭到严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贫乏,学生的思想空洞等等。

为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这些现象,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不可挑战的权威圣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根本。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指导学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利和怀疑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事实上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教师的真正定位应该是一个服务者的角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这些新课改理念真正得以实现的关键就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显而易见,从学的角度讲,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既然如此,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才符合‘内因论’观点。”这些明确说明,语文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应从教师入手,通过各种途径晓之以理,更改原本在他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的那种陈旧的教育观念。这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表层,只是能用新鲜的理念喊喊口号,写写文章,这只能是隔靴搔痒。必须真正触类旁通,并能以此理论指导实践,用切实的行动来证明本质观念的更新。

其次,就是如何完成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到语文教育的主体的角色转换。

一、尊重人格,树立信心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为师者是高尚的,是有恩于学生的,所以学生必须对老师极尽尊崇,而老师的地位甚至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学生尊敬老师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强调则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观念。作为当代的教师,理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视学生于同等的地位,对学生的人格给予应有的尊重。这样无疑有益于消除师生间的许多不必要的隔阂,并使双方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和学双方面的效率和质量。教师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展现,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信任感。这就是所谓的教师的威严和亲和力,是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启发学生意识到自身蕴藏着不容小视的潜能,有着极大的可造性和持续发展性,并具备学习众多知识和与他人合理竞争的能力。对教、学两方面有足够的信心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必备的前提和保证。

二、提供空间,张扬个性

既然承认了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就应该把过去所占据的大量时间交由学生自己支配,并提供学习场所、设施、咨询等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思维局限,而束缚其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那就应是自我思维的主宰,而不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从总体上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所需齐全而又相对自由的空间。此外,还要大力鼓励孩子张扬自我的个性,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争辩,敞开思维,大胆想象,不要羞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展现自我所得。同时,也要注意提醒和培养学生敢于直面失败而不急躁、不气馁的健康心理。

三、提倡合作,博采众长

首先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周全的思想指导,让他们从思维上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是无法逃离与他人相互协作的可能的,而合作于己于人都会带来不尽的裨益。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合作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共同营造构成一个感情相融、互相尊重的良好氛围。在建立合作关系时,应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伙伴选择的合作群体,这样有利于在合作过程中各自充分发挥所长,并相互间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提升的理想效果。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同一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独立的人格价值,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能体现互助。

四、解放课堂,彰显活力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是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更应充满着生命和灵性。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家园中的主人。教师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让课堂将知识、能力、态度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调节师生关系、人与文本等各方面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学习个体和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心灵互动、情感共舞的教学新境界。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角色,更是体验着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角色。学生渴望和老师一起沟通、交流,希望自己去经历感受,去想象思考,去尝试。老师在课堂上也应该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师生一起去解读感悟,一起去体验探究。这样的课堂是有层次的,是可以让学生个体生命自由成长的。

五、因势利导,规范指正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无疑淡化了教师的主观干涉,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作用的完全忽略。教育者应在总体上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始终保持关注,根据实际情况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为他们创设合适的情境和有利于他们语文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在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相互讨论仍不能解决的关键之处,教师应进一步设疑,引导或者讲解。至于统筹调配等更是教师不可推卸的义务。总之,教师仍是一个在思想意识和知识水平上高于学生的辅导者,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叶圣陶曾对教育过程作过形象的比喻:“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养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教师无疑必须承担起培养者和护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最终得以成才。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提问 下一篇:在反思中成长――初中语文课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