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明和谐共存

时间:2022-05-14 12:06:28

自然文明和谐共存

名师简介

马玉娥,任教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该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部级示范性高中。马老师是该校高三语文教师,深圳市陈继英“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深圳市高考语文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多次执教市级大型公开课,深受专家和教师好评。

试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鲜花、一刻清静,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缘由

材料作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流形式,2012年全国17道高考作文题中,除了江苏卷是给材料要求写命题作文外,其他均为材料作文。并且,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强化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比如,广东省2012年高考作文题的第二段材料中居里夫人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与其他观点(活在过去、活在未来)形成明显的对比,体现了高考作文重思辨性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直面人生、脚踏实地、珍惜现在。

此外,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还注重聚焦主流价值取向,不回避社会热点。如2012年全国17道高考作文题中,有多道题目都折射了2011年的热点之一“小悦悦事件”。在2012年的热点词汇中,除了“莫言”和“好声音”外,“美丽中国”这个词汇点击率也很高,且它来自于十报告,在十报告中出现的还有“宜居适度”“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等词汇,它们都传递出一种信号:我们要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更多地关注现代文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这种关注也极有可能渗透到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

命制这道材料作文题,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写作导引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在表述中指向性很明确,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句“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即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但它与一般的二元关系型作文题不同,这道题的材料中还有“人皆需要”这句话,看似二元,实则多元,题目的难点也在于此。行文时,在阐释“自然”和“文明”的关系时,最好把它们统一在“人”这个主体的需求中。

抓住了关键句,还要进一步理顺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自然”和“文明”其实是并列共存关系,对于“人”来说,缺一不可。“自然”和“文明”和谐发展,“人”才会内外和谐、身心健康。反之,若丢此失彼,“人”在其中,便很难有发展,也无法安享和谐:“自然”是“人”生存的根本,健康之本源于自然,自然造化和合于人,无视自然规律,毁坏“自然”,来建设所谓的“文明”,无异于杀鸡取卵,人类现在正饱尝其害:但“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能抹杀,没有“文明”,“人”现在或许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没有人类文明的“自然”,也只会是孤独、寂寞地存在着。“文明”只有尊重“自然”和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让“人”在自然和社会中获得幸福。当然,在写作时,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写个性化作文,符合题意但有创新思想的作文更能脱颖而出。

此外,在文体的选择上也可以灵活多变,可以写记叙文,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在忽视自然规律的“文明”进程中。“人”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的变化:可以写散文,“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这句话其实可以触动很多诗意的情思,可由此生发开去,将对“自然”和“文明”关系的感悟融会其中:也可以写议论文,辩证地阐释“自然”和“文明”的关系变化对“人”产生的影响,写出独特的领悟和反思。

佳作展评

于自然中构筑文明 黄绮珊

中国的文明之花已盛开几千年了。文明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徐徐流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自然张开无私的怀抱,接纳并包容着人类。

自然和文明向来不可分离。

古有隐入自然的文明。“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虽然在官场失意,却能在山水间畅游,享受自然的抚慰:“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纵然与仕途擦肩而过,却依旧过着倚花饮酒的悠闲生活,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太多的文人骚客厌倦了尘世的喧嚣,回归自然,寻找自然的抚慰。在积雨初霁、晨光熹微之际,陶渊明悠然采菊:在空明掩映、浮光闪彩之时,庄子鼓盆而歌;长啸山林,吟笑徐行,嵇康树下打铁。此皆足以抗清廖而冥尘襟。但是,在带给他们内心澄澈和安适的同时,自然并没有掩盖他们的光辉。在自然之中,这些隐逸于山林之中不问世事的文明之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书页上挥毫泼墨,以不可辩驳的姿态居于史书中央,为后人铭记。

当自然与文明交融,树在、山在、大地在,你在、我在、岁月在,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可是,我们的心太贪婪,物质的欲念太深重。我们为了所谓的现代文明,毁坏自然:填海造地、围湖造田,将工业废水肆意地排入江河。任工厂的浓烟遮蔽蓝天……到后来,人们住在钢筋水泥筑就的高楼里,却再也看不到繁星当空:人们穿着时尚的服饰,躲在舒适快捷的汽车里,却再也看不到碧水蓝天。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人或许能够得到快乐,然而这快乐却很短暂,像是流星划过夜空,亦如同昙花瞬间绽放。

我们离现代文明很近,却离自然很远。我们能做的,只是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在一束干花中嗅得夏天的荷香。把秋天写在日历中,把雪人画在圣诞节的卡片上。

我们以损毁自然为代价换来了所谓的现代文明,更可怕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看不清文明的模样。当毒奶粉、鞋胶果冻成为幼童的食品,当地沟油、毒大米摆上了我们的餐桌,当饮用水里满是致癌的重金属,当空气中满是损害健康的尘埃时,我们不得不思索:这还是我们苦苦追寻的文明吗?

尼采曾指着车水马龙的大街痛心疾首地说:“世界是道德的世界,人却非道德之人。”现在,我们只怕人非道德之人时,世界也不再是道德的世界。文明一旦缺失,自然也将面目全非。

“我为忧思自憔悴,哪能无损旧腰围。”有一人,从布达拉山顶走来,圣心所化光辉照耀四方,他身化一贤者,为度无怙苍生离孽障。许是知道日益变化发展着的世界里所存的文明越来越少,他从圣地为这浮沉大地带来一抹文明的圣光。

能度我们的,是我们对自然的尊重,还有我们必须坚守的道德和信仰。

点评 作者对题旨的把握很到位,能抓住自然和文明的关系,从“自然和文明向来不可分离”“现在我们为了所谓的现代文明毁坏自然”“文明一旦缺失,自然也将面目全非”这三个方面展开议论,既表明了人所受自然和文明的影响,也强化了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材料丰实、论证有力。此外,本文语言也很精练,富有文学气息,展示出作者不凡的写作功底。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模式探析 下一篇:汤唯味道自然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