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文明

时间:2022-09-01 09:48:02

自然与文明

[摘 要]文明的进步就是不断地改造自然、超越自然,这必然要打破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关系,打破人与自然原有的和谐。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它是坏事。这些关系是历史性的,不可能设想没有矛盾的进步。这就要正确把握生产和消费的辩证法。在盲目地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多种多样的非生理性的和虚假的需要就会像病体中的癌细胞一样,恶性发展起来,形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病变又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而强化起来。马克思曾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人类便能结束史前史,开始人类真正的文明史。现在看来,问题比马克思预期的要更为复杂。这个时代,不仅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民主,而且需要发展新的科学技术。

[关键词]文明与自然;生活方式;生产和消费的辩证法;生理性的消费和虚假的消费;异化;人类的史前史和真正的人类史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8-0004-06

何谓“文明”?今天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文明”?似乎都有很多说不清的问题。文明的基本内容,取决于人对自然的关系。如果人类不能超越自然,就不会有独立的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无文明可言。但是,如果人类陷入了盲目超越自然的道路,又必然毁灭文明。所以,如何来了解自然和文明之间的辩证的历史性关系,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自然和文明的关系问题,不是用一个固定的数学公式可以概括的问题,而是一个常提常新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期望某位老祖宗或先贤为我们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每一代人都要研究自己时代的境遇,提出解决自己时代问题的办法。

为什么自然和文明的关系问题,会成为如此复杂的历史问题呢?这便要追向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了。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段名言,他说:人是从自然界中发展来的,但是仅仅是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还不是人,人是人的产物,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不管费尔巴哈当时对自己所说的这段话如何理解,有一点是完全正确的,即人并不是自发的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人类自觉的创造活动的结果。所谓“自觉的创造活动”,即人类生产自己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及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直接目的和表现是改造外部自然界,但这种改变了的外部环境反过来又促成了对人自身的改变。所以,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根本不同于一般自然动物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一般自然动物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给定的关系,为他的关系;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历史性的能动的关系,为我的关系。

改造自然,就是要超越自然。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不是简单地服从自然,而是相反,让自然逐步来服从自己。因此,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人,不再是自然界的简单的一个部分,而是超越了自然界,有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所以,在历史上人们一直把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看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着。对此人们曾十分自豪,事情似乎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句口号所说的,“我就是上帝”。凭着理性和智慧,人类似乎无所不能。所谓工业文明的成就,使人类的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了,但不久人们便发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超越,正在遭到自然的“报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异化”问题,日益尖锐地提了出来。这一理论问题,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得到了系统发挥。所谓“异化”者,是指原来属于人的本质力量,现在从人这里分裂了出去,成了某种异己的独立的力量,而且反过来压迫和控制了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深入揭示了这种“异化”的社会根源,指出了人类对自然的盲目破坏,是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相联系着的。这种剥削制度把“异化”现象推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仅仅依靠自然界本身的再生能力,远不足以补偿人类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结果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系统被打破了,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总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差不多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有人评论说,人类是在自掘坟墓。听起来有些可怕,分析起来却不无道理。没有新鲜的空气供人呼吸,人能活吗?没有充足的食物可供食用,人能活吗?不能。于是人们想起来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等,这对不对呢?对的。好不好呢?好的。

问题是在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地改造自然,对原来的自然环境造成某种破坏。这种进步和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辩证矛盾。但是,破坏到自掘坟墓的地步还能算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吗?我想,这便有问题了。人们固然不能设想没有矛盾的进步,可也不应该使矛盾加剧到危及人类的生存。现在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经常能看到一些混乱思想的表现。例如,现在旅游业发展迅猛,全国各地,凡有条件的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宣传本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何如何的好。在这种宣传中,经济不发达地区经常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们强调本地区的原始风光如何如何迷人,人与自然界如何如何和谐相处等等。在这些宣传中透露出这样一种观念:似乎现代工业文明是一件大大的坏事,它把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都破坏了。因此,这便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不应该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纳入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大潮中去,而是要把现代化的城市消解为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

这些宣传为什么会造成上述错觉呢?就在于人们不懂得文明和谐等等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们的内涵是不同的。例如,小桥流水、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好不好呢?作为旅游地、作为艺术家的创作对象,都是很好的,但是它不可能推广到全国去,因为它容纳不了现代经济,适应不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人真的想推广它,那我想很难说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可能是文明的倒退。所以,有些事,我们现在说它好,并在实践上为此而努力,却不等于说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相反,这却仅仅是要求我们去探索如何在此基础上前进。

又如,建立所谓自然保护区,这好不好?我们多次说了,这是好事。但是,如果以为我们的这种努力是为了使环境亘古不变,那就错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方式,在历史上是存在过的,并起过很大作用。但是,近代的科学和实践证明了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现实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变化中,当然变中有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政治口号中有万岁万岁万万岁一说,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不仅个体如此,人类也是如此,有生必有死。不过在它生存的时段内,不管如何变,它始终保存着作为人的本质。正是这种变和不变的辩证性,才使它成了人类特定的认识对象。自然环境也是如此,在地球的历史发展中,环境不断在发生变化,有的物种消亡了,新的物种诞生了,这不能简单地说是件坏事。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是客观进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事。这当然不是说,人们因此可以任意地破坏环境,恶化生态等等都无所谓了,不是这样的,而是说我们要用历史主义的眼光来观察环境问题。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能一样的,不要设想某一种关系是尽善尽美的永恒不变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超历史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地球上原来没有人,人是后来出现的。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人呢?是先有了适宜于形成人和人类生存的环境才有了人,还是先有了人才形成人生存的环境呢?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说,这个问题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问题提错了,当你追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时,实践上已经肯定了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事实上却并不存在这种“先有”,鸡是逐步发展来的,蛋也是逐步发展来的,它们相互中介,相互促进,才形成了今天的鸡和蛋,人和他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也是如此,因果作用在这里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相互作用的。原因在这里是结果的结果,结果是原因的原因。

上一篇:因缘和合下的道德起源 下一篇:目前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相关因素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