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中学德育学科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05-14 06:32:30

试述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中学德育学科的现实意义

【摘 要】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全人教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作为核心的实现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德育学科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该学科的德育功能。可见,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核心思想蕴含于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德育学科所提出的要求和转变之中,对该学科的课程改革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中学德育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74-01

一 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对中学德育学科的现实意义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课程目标是自我实现,即培养人的完整性和自我实现,实现人的身体、精神、情感等方面的有机整体化和协调一致,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够适时灵活地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这一主张正折射了中学德育学科的学科性质,体现了该学科的独特性。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对中学德育学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进行变革,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理论性知识的呈现及教学,给该学科注入“活的细胞”,使得书本不再是纯理论知识的载体,而是通过呈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新闻、故事等方式来讲述理论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听课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性,让课程教学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进行,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最终落实中学德育学科的本位功能——德育功能。

二 适切性课程内容对中学德育学科的现实意义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结合的适切性的课程内容。适切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应全体学生及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同时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设个性化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德育学科的课程内容设置已有所转变,课程内容具有了“活”的色彩,课本中可以看到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的课外链接拓展,使得理论知识以轻松的姿态呈现。这一转变折射了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该学科课程内容设置的现实意义——以学生为中心,适合学生的现实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

中学德育学科较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生活性色彩,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使学生成为独特合格的社会人。这就要求中学德育学科设置个性化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设置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因材施教,达成有意义学习的目的,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独特自我的发展,实现该学科德育教育的功能。

三 整合性课程组织结构对中学德育学科的现实意义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课程组织上重视整合。这包括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情感领域与知识领域的整合;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该主张强调课程设置的人的要素,注重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强调知识领域与情感领域的结合,同时还要求与现实经验相结合。这一主张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德育学科的要求,也与中学德育学科的学科性质相吻合。中学德育学科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它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如该学科在课程设置中遵循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注重知识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结合,并做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那么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精彩纷呈、德育功能的落实等的实现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 动态生成性的课程实施对中学德育学科的现实意义

人本主义课程实施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合成教育法、价值澄清法、创造活动法、人际交往训练法等。这些方法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身的体验,要求认知学习和情感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自我参与和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促进自身身心、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该主张正好吻合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德育学科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德育学科应把学生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亲身体验和感悟所学内容,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该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中学德育学科的课程实施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人性,依据人本主义理论主张的课程实施,更加利于该学科内在精髓的展现,落实德育功能的实效性。

五 多元化评价方式对中学德育学科的现实意义

人本主义课程设计了陈述性报告、学习档案法、契约评价法和自我评价法等。这一评价方式的创新变以往单一的方式为多元化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一种以“促进”而非“检查”为宗旨的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学德育学科设置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因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所提倡的多元化、促进式的评价方式较适合中学德育学科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采用这种课程评价方式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身心、情感、道德等的发展。

六 结束语

总之,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张对中学德育学科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在借鉴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主张的同时,应尊重该学科内在的知识性和严肃性,防止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走向另一种极端。

参考文献

[1]肖庆顺.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观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庞守兴.试论人本课程论及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J].中国教师,2011(2)

[3]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财政分权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下一篇:优化美术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