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高校生择业方向研究

时间:2022-05-13 07:25:51

体育教育专业高校生择业方向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意识的逐步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体制基本建立。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突显,已经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就业面相对较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等体育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联系莫过于招生和毕业生就业这两个“接口”,毕业生就业直接受到市场的调节和检验,反映出高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反过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将严重影响招生的生源并进而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进程,包括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学生的能力结构等。因此,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对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推动体育教育的全面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师范大学、台州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丽水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5所院校2010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有关压力、就业压力和择业取向等方面的著作与文献,及国内外各类论文期刊。登陆中国期刊网、中国高等教育网等,对搜集和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与有关资料进行有效的分类、分析,并进行提炼,为本文的讨论与分析提供理论资料。1.2.2问卷调查法。对上述5所高校2010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随机抽取300人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1.2.3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利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观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标准是什么?从表1可以看出,择业时毕业生考虑的主要因素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经济收入、工作环境、是否稳定、专业是否对口。大学生择业中考虑的相关因素很多,个体选择中各因素的权重也不尽相同。但受利益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择业主导思想上的商品意识不断加强,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受其影响,有84.6%的学生把“经济收入”作为择业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是否对口",说明体育教育的毕业生由于专业性强,加上体育专业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局限,造成专业迁移性较差,就业范围较小。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渠道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形势的了解应该是常识性的问题,是学生就业的基本准备之一[2]。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择业政策、形势“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合计高达80.4%,这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对择业改革及形势不甚了解,择业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盲目性,进而影响到顺利就业;这些数据也说明在择业政策的宣传上,社会、学校做得还不够。说明不同学校在择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表3显示,学生获取的择业信息途径主要是大众传播信息(报纸、广播、网络、广告等)和社会关系信息(家庭成员、亲友、同学、老师等),分别占43.3%、45.6%。说明在择业信息的获取上,单纯依赖社会关系而获取择业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信息流通的多元化,依靠大众传播信息获取择业信息的毕业生越来越多。2.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倾向体育专业学生并没有百分百地把自己牢固地定位在教师这个职业上,其择业倾向呈多元化趋势。但从事教育仍然是大部分学生首选的职业,占44.8%(见表4),这也说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倾向是比较务实和理性的。毕业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78.6%的学生选择“城市或省城”,而只有2.8%的学生选择“经济较贫困的农村”(见表5),这也是贫困地区体育教师缺乏的原因之一。应当说,毕业生的这种选择是不合常理的,但也有其理性的成分。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且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态并没有完全被打破,户籍等政策也造成了劳动力流动成本偏高。这种僵化的就业体制使得大学生不敢轻易降低首次的择业标准,他们担心一旦去了贫困的农村,再想调动就难了[3]。另一方面,毕业生不愿去贫困农村工作的原因是那里的教学条件、生活环境和待遇等相对较差,常有拖欠教师工资现象。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本科毕业生在工作地域取向上比专科毕业生的期望值要高得多。

2.4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

2.4.1自身因素。但很多家长,包括很多大学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有扩招前,甚至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很多大学生认为他们是优秀者,能考上大学是很了不起的事,所以现在大学毕业了也应该获得一份很好的、很体面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仍然抱着不是省重点初中、高中,不是在省会、市和县城里,他们基本都不愿意去。即使有的同学可能已经并不再把省重点放在第一位了,但如果让他们去乡镇高中或者初中,那么在他们眼里仍然感觉大材小用,仍然觉得四年大学白读了,仍然感到委屈而不愿意积极去争取这些机会。

2.4.2家庭因素。性别不同的应届毕业生,择业时的家庭取向不同,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条件下,一些传统观念仍旧无形地影响着求职者的择业偏好。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上,两性的差别依然。现实工作环境中,男性主要还是居于中心位置,需要勇于参加社会竞争、大胆地去追求事业的成功。而女性在就业的同时,还会考虑职位是否能够兼顾家庭,从而择业时需要考虑工作和家庭双重因素。传统观念和性别分工模式对女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使得她们的选择有回归传统职业角色的趋向。

2.4.3学校因素。自从2002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大学生就业本来就越来越感到比以往更加的困难。特别是高校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出现就业难,就业与期望差距越来越大。随着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并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能百分之百或绝大部分毕业即就业时,社会上包括教育工作者中间,对扩招带来的这一新形势和数量扩张后的质量两大问题表示了严重的关注[4]。

2.4.4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继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金融危机、市场危机已经从美国向全球蔓延开来。各国开始感到了金融危机的压力,如市场运行压力,经济发展压力、社会就业压力等等。而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虽然在基本制度、具体运行机制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然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也感到了各方面的压力。此次金融危机造成部分公司、工厂倒闭,有人失业,也有人相继下岗,而且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不断在增多,就业竞争力也不断扩大,也就意味着有部分人将淘汰[5]。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就目前的情况看,浙江省体育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很窄,就业的岗位的增幅跟不上扩招的步伐,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定位不正确等。另外,就业问题上较为突出的矛盾为:择业中的不正之风、不能留在大城市、用人单位学历要求太高、就业时间与专业课冲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等等。3.1.1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学生择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专业对口观念逐渐淡化。

3.1.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在就业选择上大都倾向于城市,工资待遇高、传统就业去向的工作单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

3.1.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求职准备上还存在不足,尽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在求职技巧和方法上还存在不足,在求职的情绪状态不稳定。

3.2建议

建议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入学教育、适应教育、职业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贯穿整个大学生教育的始终[6]。

3.2.1立足所学专业,增强自身能力。无论如何,对于大学生来说,所学专业毕竟是将来打开用人单位的一块敲门砖。但是,除了所学专业之外,交际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也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班级、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来多方面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3.2.2树立职业理想,贴近就业现状。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找一个满意的职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对此应予以充分肯定,但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如果像有些毕业生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进,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那往往会在当前的就业现状中碰壁。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把个人的选择同现实的条件结合起来,职业发展才有现实的基点,理想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平台。

3.2.3收集就业信息,走近就业市场。每年的就业信息可以说是大学生了解就业现状的最直接的途径,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通过各种媒体都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信息。因此,从入校开始,大学生就可以关注和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了解宏观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各种需求和期望等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每年全国各地举行的毕业生招聘会也是大学生了解就业状况的很好的途径。通过参加招聘会,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就业的氛围与压力,有条件的话,大学生还可以以求职者的身份与用人单位进行交谈,直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上一篇:司法警官高校人文课程设计思考 下一篇:职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