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途径

时间:2022-05-13 09:34:20

例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深入阅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42-0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突出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趣味性

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下功夫,提高导入的趣味性。

一是创设趣味性导入情境,在课堂开始阶段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上《三亚落日》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课堂的: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同学们展示了一系列美丽的三亚图片,并告诉同学们,坐落在我国海南岛最南端的是美丽富饶的三亚市。这里是充满着诗人情怀的浪漫天地,这里有美丽的海水、天空、椰树、沙滩,落日的余辉在天际描绘着迷人的颜色,这就是人间的天堂。在这样的情境中,同学们产生了急切地要进行阅读的主动性,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做好了铺垫。

二是介绍课文背景激发阅读兴趣,导入课堂教学。如,在上《水》这一课时,笔者在导入教学时,讲解文章的写作与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这样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缺水现象,并深切地体会到水对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产生珍惜水资源、关心缺水地区的情感。

二、有效追问

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多,语言积累不丰富,所以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因此,当小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只处于肤浅表面时,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深义,从而有效促进语言的内化。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作者在描写荷花时用了“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个词语的深度的。

师:同学们,“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

生:“挨挨挤挤”就是“拥挤”的意思。

显然,学生对“挨挨挤挤”的理解只停留于词语的表面理解,于是,笔者这样进行追问:难道“挨挨挤挤”仅仅只有“拥挤”之意吗?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中你们还读出了什么?在这一追问下,学生再一次品读起句子来。

生:“挨挨挤挤”这个词语不仅写出了荷花的“拥挤”,还写出了荷花的数量多。

生:“挨挨挤挤”还表现出了荷花长得很茂盛。

生:“挨挨挤挤”把荷花写活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是吗?能举个例子说得更清楚吗?

生:星期天,妈妈带我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里人很多,可以用“挨挨挤挤”来形容。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确实,“挨挨挤挤”不仅写出了荷花的数量多,而且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机。

在以上案例中,学生开始对“挨挨挤挤”的理解只处于字面,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教师通过有效追问,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语进行了探究,触摸到了这个词语的深度。

三、引导学生质疑文本

“学贵有疑”,疑问是小学生进行有效文本对话的根本动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作者总是能够在文本中呈现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质疑,从而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会文本意境的深远。

例如,笔者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当学生通过初读古诗了解了基本内容以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这一首古诗的意境,利用课件给学生呈现了课文的插图。

生:老师,不对呀!在图中诗人已经在“鹳雀楼”的最上面了,却还写道“更上一层楼”。到底是诗写错了,还是书中的图画错了。

师:是呀!同学们,这里有矛盾呀。“鹳雀楼”明明只有两层,诗人已经在第二层,怎么还说要“更上一层楼”?你们有什么想法?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质疑,他们纷纷读起诗来,看起画来,过了一会儿,有了讨论结果。

生:在这里,诗没有写错,画也没有画错。因为古诗讲求的是意境,在这里诗人虽然上了“鹳雀楼”的最顶层,却还写道:“更上一层楼”,是虚指的。意思是说人要看得更远,就要上得越高。

生:我觉得在这里“鹳雀楼”有几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一种意境,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

学生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从而感受文本语言背后意境的深远。

四、拓展文本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紧扣阅读的主题,引入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阅读教学的信息,不断拓展阅读的广度,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建构知识,生成新知。

一是以教材为支点,

上一篇:某三级医院职业暴露分析和防护对策 下一篇:开展亲子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