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男子乒乓球横板选手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的统计与分析

时间:2022-05-13 05:09:30

对我国男子乒乓球横板选手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的统计与分析

【摘要】 通过对我国男子横板正手弧圈球打法正手拉技术在比赛中运用情况的观察、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对该项技术在实战中的实际运用方法,为从事各级训练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 乒乓球运动;弧圈球;正手拉球技术;统计分析

Stat and Analysis on Loop Drive Technique for China’s Male

Forehand Table Tennis Players

YOU Long1 AN Ying2GAO Ji-ming3

(1. P.E.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3. Party School of CPC Tianjin Municipal Committee)

【Abstract】With the study on China’s male forehand table tennis players’s loop technology, this essay analyses the relative statistical datas and provides practical ways of using this kind of technology, certain valuable reference datas can be offered to relevant personnel that engaged to the games at various levels.

【Keywords】Table Tennis; Loop Drive; Forehand Drive; Draw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我国选手在弧圈球技术上稍逊欧洲选手,正手拉弧圈球技术是世界一流弧圈球高手在比赛中应对弧圈球、争取进攻的主动权、制胜得分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技术〔1〕。弧圈球技术适应范围广,变化多,可以在近、中、远台进行使用,既具有较高的杀伤力,又具有较高的命中率。因此,它成为乒乓球技术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进攻性技术〔2〕。弧圈球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比较完善地解决了旋转和速度的关系。弧圈球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技术水平的发挥。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横板弧圈球打法的综合实力。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人认识到了正手弧圈球的重要性,并加强了自己正手弧圈球的训练,并日益和世界乒坛的打法潮流接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见弧圈球的重要性很高。国际乒联近年来对乒乓球的规则做了较多的改动,导致比赛缩小了运动员在实力上的差距,偶然性增大,对抗性增强,争夺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加强弧圈球技术的训练,才能适应规则变换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11分制比赛中更多选手采用了搏杀技战术,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谁对正手拉弧圈球技术掌握得好,运用得合理,谁就会在比赛中占据优势〔3〕。

本文通过对我国男子乒乓球横板弧圈球打法正手拉技术在比赛中运用的情况的统计、对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做出对正手拉弧圈球技术在实战中实际运用的综合分析,以期为从事各级训练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为国家男子乒乓球队队员王励勤、马龙、陈在第50届世乒赛(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的统计资料。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发球后正手拉弧圈球的技术分析

发球后正手拉球的概念:就是发球后对方回接到本方台面,发球方用正手拉弧圈球技术将来球拉回对方台面的技术。

从表1可以看出,三名乒乓球国手在与对手的比赛中,发球后正手拉弧圈球技术(上手得分率)分别为62%、73%、50%,这样的得分率,在世界一流乒乓球运动员中属于很平常的。从发球后正手拉弧圈球技术上手率看,陈、马龙、王励勤的发球后正手拉弧圈球技术上手使用率分别为34%、33%、33%,作为发抢上手率,指标为一般。

三名乒乓球国手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相对比赛对手不处下风。王励勤的比赛虽然失败,但是发球后正手拉弧圈球技术在和王皓的比赛中占主动地位,王皓回球基本控制在王励勤的反手,许多球不给王励勤发球后正手拉弧圈球的机会,王励勤能够在王皓严密控制下上手12次,并得到6分,说明王励勤的正手拉弧圈球的技术是非常过硬的。

陈、马龙作为世界一流运动员,发球技术非常好,从而使他们在发球后对回接到反手位的球,也能侧开身体,从容地使用正手拉弧圈球的技术,效果较好,而且得分率较高。但使用率不算太高。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比赛选手都是世界一流选手,控制球能力很强且惧怕两位选手正手拉弧圈球技术,所以回球大多是短球、台内球。

(二)对接发球后正手拉弧圈球的技术分析

接发球后正手拉球的概念:接发球后直接用正手拉弧圈球技术拉回到对方台面的技术。

从表2中可以看出,王励勤在接发球正手拉球这一技术环节上处于下风。虽然在对王皓的比赛中接发球正手拉技术使用率较高达到28%,但是这项技术的得分率仅达到40%。马龙、陈在比赛中这项技术的使用率分别为15%、13%,但是得分率较高,分别为71%、83%。

王励勤在接发球正手拉球这一技术环节上,上手意识很强,拉出台长球时,正手弧圈球技术运用得比较成功。失分主要是有些急躁、判断长短不够准确,技术动作有些变形造成的。王励勤得分率较低的另一原因是,王皓发球质量较高,这也造成了王励勤在接发球正手拉弧圈球技术使用时,效果一般。

马龙、陈的接发球手法较多,如:摆短、搓长、晃搓、晃挑等技术。正是这些技术运用的合理,使自己在与对手竞争中,接发球这一环节上不处下风。虽然接发球正手拉弧圈球技术使用较少,原因很多,如:世界一流选手发球质量高,不会让对手轻易接发球抢攻等。但是上手抢攻质量较高、效果较好。

(三)对相持中正手拉弧圈球的技术分析

相持中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的概念:比赛双方各击两次球之后,就进入了比赛的相持阶段,凡是运用正手拉弧圈球技术回接对方打过来的球,都属于相持中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的范畴。

从表3中可以看出,王励勤在相持中正手拉弧圈球技术,无论从上手次数还是从上手率等指标看,与另两位选手差距都不是很大。主要差在得分率上。

马龙、陈在相持中正手拉弧圈球技术,无论从上手次数还是从上手率等指标看,该项技术占有一定的优势。他们转入相持阶段后,在正手对抗中仍然能够占据主动。

在陈与水谷隼的比赛中,水谷隼多次将球回到陈正手位,陈则充分利用正手拉弧圈球技术还以颜色。统计数字中:陈利用正手拉上手次数达到14次,得10分、失4分,得分率达到71%,上手率达到31%。以上数据足以说明,陈在相持中正手拉弧圈球技术实力在水谷隼之上,在比赛相持阶段,谁的正反手拉球技术全面,就会在相持对抗中占据主动。

马龙与梅兹的比赛相持阶段,利用正手拉得7分、失5分,数据体现出了相持阶段的势均力敌。马龙与梅兹的比赛中,虽然在比赛相持阶段正手拉一项优势不明显,但从整体相持段技术统计资料看,马龙在比赛相持段总得分超过梅兹2分。这说明正手拉不得不失、转入全台相持中,马龙在与梅兹的全方位对抗中仍然占上风,马龙赢得比赛在情理之中。

马龙、陈在相持中正手拉弧圈球技术相对比赛对手不处下风,正手能连续拉、与反手技术转换自如,这与他们平时苦练基本功,正手各项技术扎实,拉弧圈球技术突出是分不开的。一名优秀的弧圈球打法运动员,必须掌握各种拉球技术,在与对手相持中能正手拉弧圈球,并且在多拍回合中能始终保持较高质量的攻击。在这些方面,陈、马龙基本做到了。

从比赛现场我们观察到,王励勤在相持中依靠正手拉球与对手抗衡分出胜负的球总计10分,其中仅得3分、失误7分。王励勤连续中远台正手拉球技术质量不高、由反手转换到正手拉球过程中失误多,是王励勤在相持段正手拉弧圈球技术处于下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名队员正手拉球技术在力量、速度、弧线、落点等方面都相差无几。但由于王励勤在前四板争夺中处于劣势,所以成绩不太理想。陈、马龙之所以相持段大部分时间能够占据主动,与他们前四板技术突出有很大关系。

(四)技术不足与对策

(1)王励勤的接发球技术在这场比赛中明显不如王皓,攻击性也略显不足。在与王皓的比赛中,王励勤两面上手对王皓两面攻,是有优势的,毕竟王皓的直板横打威力不如横板的反手威力大。但是现场观看比赛中我们看到,王励勤在接王皓发球时,运用了摆短、搓长、挑等技术,这些接发球技术对于两面弧圈球的选手可能奏效,但是对付王皓这样的直板两面快攻加弧圈打法的选手时,过于保守的接发球,等于把进攻主动权交给了对手。在这场对抗中,王皓抢先上手,抢先发力,王励勤虽然竭力抗争,但是王皓抓住了王励勤相对弱一些的反手。从场面上看,经常是王皓的正手拉直线得分,使王励勤的特长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失败在所难免。

针对王励勤在接发球后正手拉中出现的问题,在平时训练与实战对抗中应重点提高发球的质量〔4〕,回球攻击性要加强,变化要多,高质量的接发球能使对手回球质量相对降低,从而保证己方上手正手拉弧圈球的得分率加大。进入相持段后,王励勤处于主动相持状态下优势还是非常大的。

(2)陈、马龙在发抢段、接抢段正手拉球技术使用率较低。马龙在对梅兹的比赛中发抢段上手率仅有33%,接抢段的上手率为13%,这样的技术指标均属偏低水平。从比赛资料看,马龙在处理对方接发球回拉到自己正手位的球时,用挡、贴技术较多,反手拉技术用得较少,不得不失进入相持阶段就很正常了。陈的技术属于均衡型,无谓失误很少,遇到强力对手能超水平发挥,遇到比自己弱的对手又能保持自己的优势,所以陈的胜率较大。

针对陈、马龙在发抢段、接抢段正手拉球技术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在平时的训练与实战对抗中,应重点提高发球后正手拉的意识,发球的攻击性和变化能力要进一步提高〔5〕。在发球后正手拉技术凶与稳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好,过于凶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失误,过于稳就会贻误战机。陈、马龙应在稳的基础上,多一些凶狠的拉冲技术。

三、结论

1.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经过系统的训练,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正手拉弧圈球的技术,并在相互比赛中能够熟练地运用。发球后运用正手拉弧圈球技术上的上手意识一般,得分率很高。虽然王励勤发球后正手拉弧圈球的次数相对马龙、陈较少,但得分率也达到了50%,失误的主要原因还是时机的掌握不好和对手控制球的能力较高。

2.本文研究对象中的三名选手虽然在接发球后正手拉球的上手率不太理想,但陈、马龙的得分率还是相当的高,分别达到71%、83%。王励勤虽然在接发球后正手拉球的上手率上略高于马龙和陈达到28%,但得分率非常低,只有40%,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王励勤在失分后急于得分,导致正手拉球掌握的时机不准、动作变形。

3.本文研究对象中三名选手在相持中正手拉弧圈球的上手率一般,分别为31%、27%、28%,马龙、陈在得分率上优势很明显分别达到71%、59%,主要原因在于两名选手的正手拉弧圈球的技术过硬。而王励勤的得分率只有30%,原因在于对手在相持中不给王励勤正手拉弧圈球的机会,一直压着王励勤的反手打,王励勤勉强侧身用正手拉弧圈球导致失误。

参考文献

〔1〕汤剑文.新赛制后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新特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6,(1):15-18.

〔2〕申燕臻.弧圈球的技术与训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4):23-24.

〔3〕刘凤岩,张晓莲.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9-12.

〔4〕黄安平,刘曼.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意识培养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3):20-21.

〔5〕张瑜,杨伟涛. “研究性学习”在乒乓球正手弧圈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6):31-33.

上一篇:我国传统体育的媒介话语呈现 下一篇:河南省高校体育赞助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