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时间:2022-05-11 11:54:23

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 文章主要分析了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现状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本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语文课程改革。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语文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我国职业语文教育基本上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教育模式,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普遍较差,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说,深化教育改革、转型教学模式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教师必须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积极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和功能价值,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现状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职学校所招收的生源多数是低于普通高中录取线的学生,进校时的语文基础水平低,语文应用能力差,表现在错别字普遍存在,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讲抓不住重点,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讲话三言两语,逻辑性不强,有的甚至出现与人交流时词不达意、含混不清的现象;阅读理解能力差,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差,多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甚至连“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对毕业自我鉴定的书写也是一筹莫展等等。许多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中职生走上社会后,在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书写等方面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教育界有识之士指出,作为企业所需的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学生,他们的就业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掌握某一门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技能以外的各种素质,即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改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这些不良现状,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找准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切入点,让他们学有所得。

2.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职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已达成共识。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出现了一种过于重视技能培养,轻视文化课学习的倾向,各类培训和考证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这种教育导向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育开始逐渐走向边缘化。同时中职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普遍还是以知识为本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科本位”,教师仍然以讲解篇章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教法与普通高中没有多大变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贤云“学无兴趣则无所谓学”,结果就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不愿学,教师教学也是举步维艰,加之学生们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的影响,逃课现象较普遍,使得中职语文教学陷于尴尬境地。中职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呢?

二、以语文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

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可见,中职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需要为目标,应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认为中职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必须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或岗位群所应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应用性,适应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就业的需要。

那么,怎样进行改革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

三、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改革策略

1.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对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新编订的中职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立足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各种语文应用能力。在教材内容结构上,实现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有机结合。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尽快适应教材的这种变化,而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要探索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专业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例如,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能力,我特意带了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有条不紊地介绍手中的荔枝,并挂出与他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图片,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说明。荔枝是本地区的特产,学生非常熟悉,同时结合了他们的专业,因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见,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学习语文只注意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就这一问题,魏书生老师曾提出三个结合:语文与做人结合;语文与学生生活结合;语文与发展学生智力结合。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第二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些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等有价值的书,多背些经典的范文。这样既能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同时也能解决学生课余的无聊。例如,我在讲授小说单元时,经常给学生介绍中外文学名著,特别是给他们介绍情节曲折生动,有教育意义,能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作品。有时候,我故意只把故事情节说一半,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课后主动阅读和探究。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确实如此,好的作品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上一篇: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对策 下一篇:论西方语言学中的理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