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侦探:维护正义还是侵犯隐私

时间:2022-05-11 06:11:46

网络侦探:维护正义还是侵犯隐私

“不用亲临现场即可破案”,这个“福尔摩斯”似乎比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更神奇。然而,这个“福尔摩斯”并不是具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等特异功能的特殊人物,而是一群自称“网络福尔摩斯”的上海青年白领。

“网络侦探”成为流行,窥探网络事件、网络人物的背后细节、隐私、背景成为互联网上一些群体最热衷的活动,许多网络事件当事人纷纷被公布地址、电话、工作单位,甚至身份证号码,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人肉搜索”,互联网上新势力

这些自称维护正义的“网络福尔摩斯”们利用每天茶余饭后的时间,瞄准每一个网络红人和热门事件,收集网络中点点滴滴不易发现的蛛丝马迹,直至查出这些事件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和资料。而这些“网络侦探”所用的侦破方法就是“人肉搜索”。

一个在网上多次参与“侦破”并自称“网络福尔摩斯”的上海女白领说,第一次参与网上侦破是那件著名的海艺学生虐师事件,“我当时就和网上的好友一起通过视频截屏以及服装上的细节来进行分析排除,最后大家得出了该学生到底来自哪所学校的结论,最后在大家的声讨下,这个学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向老师道了歉。”这位“白领网侦”说,她还参与过一次《山楂树之恋》故事原型的寻找行动,最后终于证实了这个美好的故事确实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发生过,“‘网侦’有时就是为了证明这个世界的美好。”她说。

“‘人肉搜索’现在在网上很常见。很经典的一次是网上一个网友的QQ号被盗,而且还遭到盗QQ号者的勒索威胁,于是网友们开始曝光‘人肉’这个盗QQ号的人,最后找出了这个人的所有资料,包括手机号码。然后网友们开始不停地打电话,发短信讨伐他,最后这个盗QQ号的人终于受不了求饶了,就把QQ号物归原主了。”刚从西安交大毕业的闻明说,“‘人肉搜索’很多时候能唤醒那些不道德的人的思想觉悟。但是也有过头的时候,比如北京13岁的中学生因为一句‘很黄很暴力’就遭遇了‘人肉搜索’并被恶搞,这个中学生其实很无辜,很多网友也承认这次实属误伤。”

刚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一年的IT行业白领木木说:“在学校的时候我就经常从事‘人肉搜索’,比如,我可以从你在BBS上面显示的IP地址上查出你住在哪个宿舍,从你经常访问的板块判断出你是哪个学院的,家在哪个省等等,因为如果你是理学院的,就会经常到‘理学院’板块逛一逛;如果你是河南人,你也会经常到‘中原大地’的板块去看一看。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线索,很容易就能把一个人的信息掌握个大概。”

作为越来越流行的热门词汇,“人肉搜索”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了许多白领最热衷参与的一项网络群体性活动。其实所谓“人肉搜索”就是由人工来参与解答的搜索方式。遇到困难的人会在比较有影响力的社区和论坛上提出问题,有这方面知识或者经验的人会对其进行解答、分析。“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只要足够惹人注意,任何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现在,“人肉搜索”用得最广泛的、最能体现“人肉搜索”巨大威力的还当属“网侦”们对网络热门事件当事人的“扒皮”行动。对于每一次的网络热门事件,“网侦”们几乎都会兴致高昂地参与“侦破”。从网络虐猫事件到海艺学生虐师事件,从女白领的“死亡博客”到“特工”事件,每一次都能把当事人的真实个人资料“扒”得一览无余。

“人肉搜索”,正义还是暴力

“人肉搜索”的对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其中最具争议的还是对人的搜索。来自五湖四海、成千上万个人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就能掌握这个人的所有信息。“网络侦探”们在寻找事实真相的同时,往往也“人肉”出了当事人的照片、身份证号码等个人隐私。

“‘人肉搜索’是网络优势的体现,这是一种不可控的自由”,“网络环境比较宽松,体现的是信息的零距离,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观点”,“之所以拼命地去爆别人的隐私其实就是为了正义”,“很多时候那些不道德的事情让人感到气愤,之所以要把他找出来就是想给他点教训”,一位曾经参与过“人肉搜索”的网友说,甚至有网友说,“谁能把握‘人肉搜索’,谁就能超过Google”。记者采访的上海网友中,不少人对于这种方式都持一种支持的态度。

一位在外资企业长期从事网络管理的潘先生说:“一个比较典型的‘人肉搜索’,就是网上有一个‘通缉令’,比如有一个在校大学生和一个有夫之妇搞,之后他把女方的一些资料都贴在网上,使得这个女方没办法继续生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网上一些正义的网民就开始通过这个大学生在网上留下的一些痕迹,最终找到了这个大学生所在的学校、班级、学号甚至照片并贴在网上。虽然有些‘人肉搜索’可能从法律上来说不一定合法,但是从道义上说未尝不可,很多时候也是维护正义的一种行为。而且这种情况纯粹从网络上来说也没办法屏蔽,网络管理即使再完善、再安全,还是会存在一些漏洞。况且‘人肉搜索’有时候也不仅仅是普通网民才参与,网站的管理员也会参与进去。作为时刻监控网站的网管,当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也会利用自己的身份之便协助其他网民进行‘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这个事情我很早就关注过,这几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护士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通过‘人肉搜索’当事人的资料被查得一清二楚。”在美国雅培公司供职的王小卫先生说,“‘人肉搜索’一方面能够帮助有困难的人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另一方面,因为某些人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就被当作异类,然后他的个人信息不停地被抖搂出来,造成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人肉搜索’的功能很强大,但毫无顾忌地公布别人的隐私甚至影响到当事人的家人朋友,这确实让人感到恐怖。”

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认为,从虐猫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网络倒是发挥了正面的舆论监督的作用,网络对虐猫者进行了一场道德审判,既促使了当事人良心上的觉悟,也对社会其他人有一定的触动约束作用。

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老师认为,网络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信息便利,但另一方面因为它的匿名性也存在很多问题。但不能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就动摇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规则。无论是在网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错的就是错的。即使以一个好的名义去追究别人的过错,也不能越穿道德界限,因为大家在执行一种正义的过程中是在执行一种私刑,也很可能就违反了另一个更大的正义,这是互联网上经常发生的事情。人人都可以来做道德评价,但是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对于网络来说,抵达面是公共的,但是执行者都是个人,所以造成了我们现在的这些困惑。

那么,“人肉搜索”能不能构成对相

关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法学博士后李建伟认为,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主要还是看公布的信息属不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而这个界限其实很难界定,”李建伟说,“只要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的,一般都不属于违法。”

道德准绳能否约束“搜索暴力”

不可否认,“人肉搜索”很多时候是一种无奈。许多明显违背社会道德普世价值的事件,但未必违法违规,很难得到惩戒,于是网友就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自发进行“侦破”,目的还是希望用社会道德评判来约束不道德行为。

比如虐猫事件,如果不是网友参与“搜索”,社会对虐待动物的认识度不会如此之高。但是,北京13岁的女生因为一句话就遭遇了‘人肉搜索’并被恶搞,已经严重伤害了这位13岁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似乎是不该出现的局面,可见“人肉搜索”强大的力量背后还是会有一些失控、过火的局面出现。

“‘人肉搜索’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从某种角度说是不可避免的,”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顾晓明说,“它好的一面当然不必说了,对于它不好的一面,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研究它,把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来研究,而不是凡事‘一刀切’。对于新技术背后违法的可能性,可以通过监管、立法来打击、处理,要把它的违法性和自身合理性区分开来。对于‘人肉搜索’,一方面不要出现‘滞留’,另一方面也不应丧失了发展的机遇,毕竟它还是一种可利用的社会资源。”

“其实我们可以考虑从技术上来区分各种网络行为,使那些最容易发生权利侵犯的、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干扰的或者一些明显会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网络行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辨认。另外,网络也应该加快它的法律进程。互联网应该要有一些法律准绳,法律也要对网络的一些行为有所区分,某些时候要进行一些干预,让大家知道在网上还是有可能违法的,这样或许可以使‘人肉搜索’的负面作用少一些。”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老师说。

对此,法学博士后李建伟认为,从法律层面来讲,如果一个人的某些信息可以让身边的朋友知道,那就不属于隐私,而且互联网这种方式也很难去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这种和传播行为。因此,“人肉搜索”更多的是道德领域的问题,对于其不利的一面,更多的是需要道德机制而不是法律机制来约束。

“‘人肉搜索’确实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多帮助,尤其是对于一些恶劣的、黑暗的现象等。但‘人肉搜索’也经常会涉及别人的隐私。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它好的一面、能给大家带来利益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要有所约束,限制它在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等要求的范围内来进行。另外,目前‘人肉搜索’还是局限于一些热点话题的研究、讨论和查找。如何将这种社会现象变成一种技术现象,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让它能够更多地为广大老百姓所服务,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美国雅培公司的王小卫先生说。

上海社科院网络研究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说,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些社会规范,但必须承认,互联网使用也应有道德底线,“网络暴力”方式只会毁坏我国的互联网环境。怎样正确引导网民用好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上一篇:找寻照片中的他们 下一篇:南汇老楼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