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兼容共存:东亚的核心政治架构

时间:2022-05-10 11:20:33

中美兼容共存:东亚的核心政治架构

【摘要】快速崛起的中国和美国在东亚区域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美强中弱的大格局在中短期内不会明显改变。东亚区域内所有重大问题无不受此矛盾的制约,东亚各国的外交政策也均会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东亚新的国际秩序和安全架构正在重组和形成中。中美之间“兼容共存”将成为东亚区域的核心政治架构。中美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及其可能达到的合作水平和深度,将对东亚区域安全的发展形态和实际进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中国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能否取得和平建设的安定环境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美 兼容共存 新型大国关系 太平洋世纪 TPP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5.20.002

东亚是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但区域内的合作却远落后于欧洲和北美,区域安全也远比欧洲和北美脆弱。中国的“迅速崛起”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构成了东亚区域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决定并导致亚洲既有国际秩序和安全架构发生重要变化,东亚新的国际秩序和安全架构正在重组和形成的过程之中。中美“兼容共存”逐步成为东亚区域的核心政治架构,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中美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中国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和既成霸权大国美国在东亚区域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中国的实力虽然保持上升的趋势,但美国依然处于体系性优势地位,美强中弱的大格局在中短期内不会明显改变。东亚区域内所有重大问题无不受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东亚各国的外交政策也无不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中国与美国的结构性矛盾难以避免。如留美学者陈兼所说:“中国和美国之间关系的总趋势是,中国这艘船在越来越大的同时,越来越进入目前仍由美国主导的现存国际体系和体制。”①中美关系呈现竞争、摩擦、冲突加协调、磋商、合作的复合态势。

美国为了制衡中国在东亚区域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加大了对中国和中国周边事务的干预力度,主要采取了四种做法:一是巩固与依靠美日、美韩、美新、美泰、美菲等固有同盟,实施与美国在欧洲以北约为核心的多边同盟体系不同的双边同盟体系。美国在亚洲一直具有包括驻军在内的重要政治、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在日、韩、菲、新、泰都有军事基地,美国的航空母舰在西太平洋到处游弋,美国将这种双边盟友体系作为其东亚战略的基石。二是在亚洲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在美国的非结盟国家中积极开展活动,利用其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与恐惧心理,甚至抓住中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在东海、南海海域岛屿争端,兴风作浪,形成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和继续高速发展的障碍。三是加强对于亚太地区多边机制的参与和掌控。如积极参与东亚峰会等,减低中国在其中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主导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提出“太平洋世纪”构想等,将中国排除在外,形成对中国的制衡。四是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综合运用同盟体系、军事霸权、经济遏制以及价值观围攻等综合手段,拉大美国与中国距离,阻挠中国赶上或超越美国的老大地位。美国国防部连续多年发表《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报告》,罔顾事实,极力渲染“中国军事威胁”,在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意图、军兵种发展、太空、网络、军事透明度、台湾等问题上无端指责,无视中方对维护国际和地区局势和平稳定与发展中美两国两军关系所做的积极努力,对中国和平发展、对外政策、东海和南海维权行动肆意歪曲。②

中国推出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加大推进“一带一路”力度等一系列举措,被美国误解为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挑战,美国统治阶层和主流媒体对华猜疑有加重之趋势。③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于中国周边外交构成了重大挑战。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兰普顿在世界中国学论坛发表演讲称:“尽管美中关系的根基还没有坍塌,但是美国政策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倾向于把中国看成是美国在全球主导权的一个威胁”“我们正在看到对以积极为主的美中关系的一些关键的根本性支持受到侵蚀”。④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向白宫递交报告,建议“修订对华关系大战略”,该协会主席哈斯在前言中称“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战略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美国思想家网站称:“美中战略竞争”已成为新常态,美国试图让中国融入国际秩序的努力给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带来了挑战。华盛顿需要新的对华战略,要平衡中国力量的崛起,而非帮助中国崛起。⑤美国南加州大学克雷格助理教授撰文力主对中国进行遏制,他编著的《致命中国》一书的封面设计是:一把用人民币作为刀柄的匕首插入美国地图,鲜血四溅,刀刃部分写着“中国制造”。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落实和推进,“中国”的声音可能会越来越大。⑥

然而,双方力量对比的发展趋势却是中国向着相对强化的方向,美国向着相对弱化的方向。2013年10月,奥巴马总统取消原定对于东南亚4国的访问,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晤,表明其国内政治、经济问题对其外交政策存在强大掣肘力,导致其在国际冲突与对抗中的意愿和决心下降。至少在中短期内,尽管美国国内对华强硬的声音时常会震天动地,也会采取一些挑衅性的行动,但总体上是有限度的,美国对华妥协的一面会增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目标不是要把中国打下去,消除中国的影响力,而是保持自身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使之不发生大的下降。中美进行大的战略妥协的空间继续存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有可能延长。对美国来说,与中国的关系远比与日本等盟国的关系更加重要。

然而,中美之间的结构性分歧和矛盾不会轻易消失。2015年9月,主席访问美国取得了圆满成功。但美国的挑衅和威胁很快接踵而至。10月6日,美国太平洋海军司令斯威夫特上将就所谓“中国的海上扩张”发出直言不讳的“警告”,几乎不加掩饰地指出“北京造岛和在亚洲的海上胁迫行为不会不受到惩罚”,扬言美军将通过与盟友和伙伴的例行存在、演习的航行自由行动“捍卫海上自由”,引起中方的“严重关切”。⑦中美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将在各个领域呈波浪起伏的形态展示出来,形成东亚区域秩序和安全面临的常态,将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持续存在。

中美不发生大的对抗是双方的底线

把握中美关系仍然是中国外交的大局,历史上没有一个既成霸权国家与一个崛起大国之间有中美之间如此难分难解的密切关系。

执政以来,中国在外交上采取积极进取的战略方针。这种变化与中共领导人的执政风格有关,更与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有关。目前,中国自身已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中华民族已前所未有地接近自己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加大加快“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步伐,中美之间的摩擦和分歧不会越来越少,而是会越来越多,需要中国不断提升自身的管控能力。为此,中国外交方针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美外交的基本方向。中国领导人清楚地知道,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世界顶级超级大国,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紧密关系,中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外汇储备绝大部分购买了美国的国债,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中国虽然不可能成为美国的盟国,但是美国也不能不视中国为重要合作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让美国退出东亚,既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也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东亚政治安定的。有人断言中美关系可能会重蹈“修昔底德陷阱”,即指世界上的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之间冲突难免,必有一战。2012年,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美国时,曾与奥巴马协商,率先提出“太平洋之宽完全可以容纳中美两个国家的共同发展”,⑧提出建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后经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中南海瀛台夜话、白宫秋叙,开创了中美元首互动的新模式,既推进合作,也不讳言分歧,会晤形式之新、互动时间之长、议题之广、交流之深,在中美关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三次会晤都进行了中美间重要的“战略交底”,确认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意愿和目标,增进了相互了解,有助于减少误解和互疑。中方始终认为,中美之间的共识远远多于分歧,双方应以宽广的胸怀面对分歧,美方对此有所回应。“不发生大的对抗”成为双方的战略底线。

美国学界近期发生对华政策的大辩论,一派认为美国长期奉行的对华接触政策已失败,应对华实施有力制衡甚至遏制。另一派认为在中国力量和战略进取性上升的背景下,美国要适应力量变化的新现实,尊重中国合理的利益诉求,在西太平洋与中国实现战略谅解。两种观点都没有成为华盛顿的主流观点。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仍然是接触和平衡。⑨美国的主导战略是构筑制约中国的平衡网,美国挑动中国周边国家对抗中国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破局。中国对美实行“避免对抗,寻求合作”的大战略,推动建设新型的大国关系,符合中国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美国所接受。

近期,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推出一份名为《1996年到2017年美国与中国军事实力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报告比较美中在空中与导弹、海上、太空、网络以及核武器五个领域的军事实力,发现“美国的军事优势大幅度缩小”,判断如果发生冲突,“中国都不会获胜,但中国会对美国空海优势构成巨大挑战”,“从综合军力来说,中国不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但在东亚发生任何冲突时,中国明显的地理优势和其他优势会抵消美国的许多军事优势”。报告强调战争对双方都是灾难性的,报告主旨不是预测会发生战争,而是探讨如何避免战争。报告的结论是中美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将受到军事战略和军事平衡的影响,“在美国方面,我们的军力结构能维持威慑能力,同时又不会破坏安定”,“这一结构不会使双方都认为战争迫在眉睫而在危机中抢先出手”,⑩较为精确地阐明了美国将继续与中国抗衡而不破局的基本战略方针。

中美东亚区域安全的“兼容共存”

东亚区域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安全合作体系,中国、俄罗斯等国主张多边安全合作,认为参与合作的每一方都应该是平等友好的,不赞成并认为美韩同盟、美日同盟等双边同盟是冷战时代的残留产物,但鉴于东亚国际政治经济现实,又不得不“兼容”美国的双边同盟合作体系的继续存在,不挑战美国制定的国际规则。美国则坚持双边同盟合作体系,主张以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为基础的双边同盟体系,但也不能不兼容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多边安全合作体系,容忍中国的发展和在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两种安全合作体系的基础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在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两种安全合作体系的“兼容共存”,将是东亚区域国际关系和安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格局,也是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前提。

中国的“东亚区域合作”构想将“兼容”美国在东亚的双边同盟体系,不从根本上挑战美国在东亚的既得利益,与美国在东亚和平共存,避免对抗。中美之间的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及其可能达到的合作水平和深度,将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形态和实际进度,甚至生存,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中国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能否取得和平建设的安定环境的重要因素。

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新战略,气势汹汹冲着中国而来,使东亚区域的中美“兼容共存”格局遭遇重大挑战。为此,提出“一带一路”新战略,“谋大事,讲战略,重运筹”,不轻易为他国的行为所动,不被动跟着对方的步子起舞,而坚持自己的行为节奏,使对方不得不进入我们的节奏。?中国不正面对抗美国“亚太再平衡”对中国的遏制行动,不重犯前苏联与美国争霸招致失败的错误,以和平的方式,积极倡导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应对美国的攻势。?

中国对美国的步步进逼,采取克制的态度和积极防御的应对战略,淡定处置美国策动、鼓噪甚至操纵日、越、菲等国在东海、南海争端问题上对中国挑衅,不与美国作太多纠缠,尽力调整与美国以及亚洲争议国的关系。对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美国做美国的“霸权稳定”“日美联盟”“”“TPP”,中国做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等。美国在中国近海频频搅局,中国则冲破第一岛链,巡航南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甚而与俄罗斯联合在西太平洋和北约门户、美国后院的地中海进行军演,展示中国的存在和海军的进步。美国在中国东部海上挑起各种事端,制造紧张气氛,围堵压迫中国,中国则另辟新路径,向西部积极发展,在广袤的、长期不稳定的欧亚大陆,倡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开辟新的战略方向,进而着意在中国周边实现全方位合作和互利共赢。

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实现了30年来中国外交一直以美国为“重中之重”到以周边外交为“重中之重”的历史性重要变化。2015年将是中国周边外交跃居中国外交总布局首位的开局之年。尽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冲着中国而来,激烈程度甚至有所提升,但中国巧妙地打起“打太极拳”,避开美国的进攻锋芒,使其打击目标落空而不知所措。?中国通过倡议“一带一路”,彻底摒弃冷战思维,将周边外交提升至对美外交之上,另辟广阔的新天地,以和平的方式,积极推行“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拓展、深化与各国的共同利益,推动“没有霸权的国际合作”,?吸引了周边和全球的眼光,将中国周边外交重中之重的地位落到实处,开创全新的局面。?中美在东亚区域的“兼容共存”的基本格局有望继续得到维持和存在。

东亚区域格局中的韩国与日本

日本与韩国是东亚区域具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大国和中等强国。他们处在中美的“结构性矛盾”和“兼容共存”的地区格局之中,面临严竣挑战和选择,却呈现不同的走向,给国际社会和东亚所有国家处理对华、对美关系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

日本和韩国同是历史上受中国影响悠久、文化关系密切的邻邦,而且都是先落后于中国、受中国影响,后先进于中国、影响中国的国家,与中国有着割不断的历史联系,与中国的相互认知经历着同样的变化。日本和韩国又同是美国在东亚的主要结盟国家,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是美国在东亚的战略支撑性军事同盟,韩国和日本的国家安全都依附美国提供保证,是美国重返亚太、平衡中国的主要合作国家。

日本和韩国还都是实行以民主价值观念和主场经济为主导的西方政治制度的国家,与中国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发展道路上与中国有着不同的理想和追求。日本、韩国与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既有互补性,有着合作的广阔空间,也有竞争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竞争性有上升的趋势。

有着诸多相同点的日本与韩国在对美关系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对美外交是两国外交的战略基石,但他们的对华关系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走向。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中日关系与中韩关系反向而行,前者冷得跺脚,后者却热得烫手。2013年6月,朴槿惠成功访华,韩国团队规模“史上最大”,中国接待规格“史上最高”,与朴槿惠接触时间长达7.5小时,在中韩关系史上创造了新的记录。2014年7月,“点穴式”访问韩国,将双边关系推进到一个新高度,两国定位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与安倍在G20峰会上站着交谈5分钟,标志着中日关系一时难以恢复常态。年底,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宣布安倍是中国人民不欢迎的人,指责安倍自己关闭了中日对话的大门。2015年,朴槿惠不顾美国压力,宣布加入“亚投行”,毅然赴华参加“九三阅兵”,中韩签署FTA协议,更是将两国关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日关系虽然实现了与安倍的两次简短会晤,但双边关系仍然处于低位,难以得到提升,东亚区域合作陷入了困境。

日韩对待中国的态度何以会出现这么大的区别?除了中日关系有着先天的弱点――战争认识问题和领土争端等障碍外,笔者以为主要还是处在中美之间的日本与韩国实行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其一,日本抵触中国崛起,鼓吹“中国”;韩国欢迎中国高速发展,乐意搭乘中国顺风快车。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后,日本不能接受中国的世界第二地位,焦虑烦燥的情绪弥漫全国。韩国则将中国快速发展视为推动韩国发展的最重要市场和最好机会,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最大的入境客源国。其二,日本依赖美日同盟,全面制衡中国;韩国则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执行平衡政策。日本实行的是近代以来“傍强欺弱”的故技,傍依美国,制衡中国,采取了一种公开撕破脸面的方式,不在战略上留有余地,这在周边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表现了对于中国崛起的高度紧张,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感和恐惧感。韩国同样处于中美的夹缝之中,却能既巩固美韩同盟关系,兼顾美国的利益,又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损害中国的利益,使中韩关系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其三,日本立足国内政治需求,扩大与华矛盾;韩国放眼长远,善处现实矛盾;邻居国家间总有磕磕碰碰的事发生,日本由于整个国家右倾化,常常将中日矛盾纳入所谓建设“正常国家”的政治需要,使矛盾愈演愈烈,导致中日关系“伤筋动骨”。韩国则从长远国家利益出发,与中国合作,妥善处理如高句丽历史认识问题、渔业纠纷、朝核问题等,不使其损伤两国发展的大局。其四,日本推行“价值观念同盟”,企图孤立中国;韩国倡议文化交流,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日本安倍首相游走世界各国,明枪暗箭,攻击中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韩中则互相尊重各自国家的制度选择和价值观念,朴槿惠倡议强化“中韩人文纽带”,对推动发展对华关系起了重要作用。其五,日本除鸠山首相等少数政治家外,统治集团中缺乏有远见的对华友好的政治家。而中韩建交以来,一届接一届的韩国总统都是亲华政治家,他们为中韩关系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美国“亚太再平衡”和中国迅速崛起的东亚区域构架之下,东亚区域的所有国家都会面临韩国和日本遇到的相同问题,目前出现的一些国家“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状态可能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持续下去。韩国和日本在处理对华、对美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无疑可以为这些国家的战略选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冷战时期的东亚区域格局曾让东亚国家在美国与苏联或中国之间“划线”,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韩国的成功经验可为东亚国家发展对美、对华提供好的样板,而日本的错误做法也可为东亚国家发展对美、对华关系提供借鉴。中国理解和支持韩国在美、中间实行平衡政策,既发展对华战略合作关系,也发展对美同盟关系的做法,也为未来中国应对东亚区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从“兼容共存”到“合作共赢”

留美学者陈兼认为:“中美关系今天依然面对各种挑战,新情况层出不穷,但中美关系并没有出现危机。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双方当中任何一方不犯大的错误,就不会、不应该出现大的危机。”?中国提出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表明中国“不是要挑战美超级大国领导地位,也不是要同美平起平坐,更不是搞中美共治,而是实现最大国家与最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最大限度的积极合作,直接目标是解决双方战略不互信,消除外界对中美战略的负面预期,让全世界放心中美关系是良性、友好、合作、建设性的,其前景是可以预测”。?

美国前外交官、金融界高官和咨询顾问斯蒂芬・哈纳撰文评论9月访美的成果,指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在形成,尽管是缓慢且费力的。”“在最近访美之后,这一概念似乎重回中美关系的议程中”,“即美国最终接受并使自己适应一个理念: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是必要的,可以且应该以一种能够产生对美国关键利益有积极成果的战略方式来进行掌控。”?值得关注的是,在9月访美时双方确认的49项成果中,第一项即是双方再次确认要共同推进“新型大国关系”这个目标,正式文本的表述比以前的叙述少了“不冲突,不对抗”六个字。“这六个字的减少恰恰不是说明中美关系出现了倒退,与之相反恰恰说明中美关系往上迈了一个台阶――我们要共同推进基于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表明中美之间“兼容共存”开始出现向“合作共赢”提升的趋向。双方的合作将在原有“兼容共存”的基础上更重视加重“合作共赢”的成份。这说明尽管中美内在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仍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和风波,但双方都有意愿互利合作,继续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中美之间的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及其可能达到的合作水平和深度,将对东亚区域安全的发展形态和实际进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中国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能否取得和平建设的安定环境的重要因素。中国目前的基本情况还是将强未强,在与美国共建东亚安全与合作的进程中,处于弱势,或是在逐步增强中的弱势,从而在中美共建东亚安全上能起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但随着中国进一步崛起,强盛程度逐步赶上或接近美国,中国所能起的作用将会发生有利的变化。中国需要控制好自己行为的节奏,维持战略进取与战略克制之间的平衡,不激化美国对中国的担忧。从长远看,中美共建东亚区域安全是一种必然趋势,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中国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注释

陈兼:《当代中美关系:正在改写历史》,《文汇报》,2015年5月22日。

《美连续多年发表“中国军力报告”与“新型大国关系”共识背道而驰》,《解放日报》,2015年5月10日。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著名学者兰普顿认为:“尽管美中关系的根基还没有坍塌,但是美国政策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倾向于把中国看成是美国在全球主导权的一个威胁,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精英派别与民主派也把美国看作是阻止中国获得应有国际地位的一个障碍。”“美国之音”对此评论说:“我们各自的恐惧比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超越我们对双边关系寄予的希望。我们正在看到对以积极为主的美中关系的一些关键的根本性支持受到侵蚀。”转引自《美对华猜疑有加重之势》,《环球时报》,2015年5月13日。

《美对华猜疑有加重之势》,《环球时报》,2015年5月13日。

《美司令称将致力捍卫“海上自由”》,《参考消息》,2015年10月7日。

《中国欢迎美国重回“亚太区”》,《东方早报》,2014年1月10日。

吴心伯:《管控分歧扩大共识合作,中美关系稳定向好发展》,《新民晚报》,2015年10月1日。

《兰德公司报告称美对华军事优势大幅缩小》,《参考消息》,2015年10月7日。

周方银:《中国新周边外交的目标、资源与政策选择》,《东方早报》,2014年1月14日。

菲利普・蒂芬斯认为:中美“双方都不想冷战,更不用说军事对抗了。不过,形势会变得严峻,最好的局面可能就是一种十分冰冷的和平。”参见英媒文章《中美维持“冷和平”是最佳选择》,《参考消息》,2015年5月6日。

黄仁伟说:“美国没有想到中国会推出‘一带一路’战略,没有想到我们大踏步向西方走。如果我们‘泡’在,‘泡’在南海,那就中计了。我们没有纠缠在这几个岛上,我们向整个欧洲以至西半球、拉丁美洲发展合作共赢。这样美日同盟就变得价值不大。”“现在美开始发愁了,进不得,退不得。如果美国继续亚太再平衡,中国却避免与美国硬碰硬,避开美国的锋芒,向另一方向开辟中国的战场,这样美国这一拳打出去就空了,没有着力点。但是如果它退出,不搞再平衡了,就推失去了战略目标,未来打什么,宏观世界又不知道。所以,现在中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参见黄仁伟:《战略思路调整已经到位,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民晚报》新民环球讲坛,2015年1月15日。

庞中英提出:中国要好好研究“没有霸权的国际合作”或“不存在霸权的多边合作”。认为“中国是大国,却推动‘没有霸权的多边合作’,这本身是最为高明的,从一开始就解决了任何霸权必然遭遇的‘国际合法性(正当性)’问题。”《“一带一路”开启亚洲发展第四幕,成功关键在“中国开放世界”》,《东方早报》,2015年5月4日。

周方银认为:“中国的周边外交现在十分主动”――“我们能够十分频繁地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应对。中国首先通过主动出击,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心的发展路径,从美国的路径里面偏离出来,然后再进一步扩大,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个路径的变化会产生更加宏观、可观的效果。我们不仅在周边外交关系获得了主动,也使我们在大国关系中的位置更加主动。”转引自周方银在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等主办的“时代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研讨会上的发言(2014年11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14年7月4日。

石源华:《中日冷得跺脚,中韩热得烫手》,《世界知识》,2015年第1期。

周文重:《中美关系的发展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14日。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日渐形成》,《参考消息》,2015年10月8日。

苏格:《新型大国关系:始于足下》,《文汇报》,2015年10月11日。

《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闭幕战略沟通为中美关系排除干扰》,《文汇报》,2015年6月26日。

责 编/杨昀

上一篇:中国应考虑“亚洲安全理事会” 的可能性 下一篇:众“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