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辉煌 迈向未来

时间:2022-05-10 01:34:00

10月26日,金秋的北京迎来了“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大会暨2006中国计算机大会”,来自我国计算机行业产、学、研各界500多人齐聚一堂,热烈庆祝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50周年。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业界的前辈和亲历者讲述过去,指点未来;晚辈向长辈致敬,分享喜悦,传承使命与责任。

忆往昔硕果累累

从1956年新中国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到今天,我国计算机事业已整整走过了50个春秋。从1956年起步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计算机产业萌芽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产业初步形成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产业发展壮大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我国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普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

半个世纪中,我国计算机事业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跟踪、自主研制,发展到了改革开放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从面向国防建设延伸到了面向全球市场的工业化、产业化。

作为我国计算机科研产业的代表,同时也是我国计算机事业拓荒人之一的张效祥院士非常激动。在他的记忆里,中国计算机产业50年来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艰辛。

50年前,我国计算机事业在总理亲自领导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引导下起步,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已建立起了自己的科研开发体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工业生产与市场体系。在我国20年来的信息化工作和战略决策推动下,计算机应用得到大规模展开,网络化应用迅速推广,数千万台计算机入网,网民逾亿,居全球第二,与计算机相关的标准化、法制建设和安全引起广泛重视。计算机应用渗入一切领域,在石油、气象、金融、海关税务、交通民航、邮电通信、新闻出版等广大领域尤为普及深入。计算机进入家庭,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须品,计算机事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学术上,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展了全方位研究,述著丰富,计算机人才队伍强大,高等教育培养的后继力量充裕,青少年计算机爱好者众多,在历届青少年国际信息学奥赛中名列前茅。

数字也许更能说明一切,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的首位,计算机产业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10644亿元,同比增长21.7%完成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31.7%,笔记本电脑占加工微型计算机比重近60%,同比上年增长5%;软件产业增势明显,2005年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005亿元同比增长40.3%,软件出口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已经达到0.11微米;CPU、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研发成果产业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50年计算机产业的辉煌巨变,不仅留下了值得骄傲的光辉岁月和令人欣慰的卓越成就,更引发了我们对未来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思考――怎样站在老一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肩膀上看清未来?

技术方向以史为鉴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而计算机产业和IT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做到无处不在,把握应用需求将成为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

作为依靠技术创新而获得竞争优势的IT产业,技术方向的把握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更关系到国家计算机产业和信息化战略的方向。回顾历史,为什么有的技术能够长盛不衰?而有的技术则昙花一现?为什么有的企业成为百年老店,而有的则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被淘汰?

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提出应该“以史为鉴”。在他看来,在信息化社会当中,芯片好比细胞,计算机好比大脑,网络则是神经,确保信息安全就是免疫系统,这四部分构成了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而真正把营养运输到各方面去靠的是血液,信息资源就是信息社会的血液,也就是开发应用的对象。信息化就是把信息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建设过程,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信息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信息的增值作用,凡是有助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技术就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他指出,回顾计算机产业发展50年的历史,以下4个方面的技术将有着真正持久的生命力:第一个是N,即网络技术,因为增强了对信息资源获取的应用能力;第二个是M,即多媒体;第三个是O,既面向对象技术,以此来缩小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和信息处理间的隔阂;第四个是E,就是嵌入技术――通过它扩展信息资源应用和渗透的范围。

在未来,互联网发展要实现信息资源环境的协同化,多媒体发展为信息资源环境的沉浸化,面向对象技术发展为智能化,嵌入技术则发展为普适化。沿着这一趋势朝前发展,才能够实现理想中的人机和谐的理想境界。

自主创新是持久动力

在未来的21世纪中,我国计算机产业正迎来良好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缩小数字鸿沟、改造传统产业、产业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全新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指出,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换技术,并没有换来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50年来,我国计算机事业经历了风风雨雨,同时也凝结了丰富的经验――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自主创新的结果。特别是通用CPU这一核心技术的突破,花钱之少,进展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

历史表明,科研必须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必须依靠科技。但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计算机产业规模已经很大,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10644亿元,但是利润只有209亿元,利润率低于传统产业,没有体现出高技术产业的特点。这是因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基本上是加工产业,处于产业的下游。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向产业上游发展,特别要抓住计算机产业更新换代的机会,开拓新的市场。

在李国杰的眼里,计算机发展历史证明,开放的技术会繁荣昌盛,计算机技术已经从垂直集成发展到水平集成,产业链的分工十分明确。中国市场是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世界市场也是中国企业的市场,中国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占上风才能占领国际市场。

创新,依然是未来永恒的主题。

贺词

李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赛迪传媒董事长、中国计算机报报社社长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庆中国计算机事业50华诞。在此,我谨代表赛迪集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对50年来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做出卓绝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对辛勤耕耘于中国计算机科研、教育、产业及信息化等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同仁,表示最真诚的敬意,并对大家长期以来对赛迪的支持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50年前,在敬爱的总理的亲自主持下,我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开始了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工作。5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广大计算机工作者,前赴后继,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之路。

50年前,在西苑大旅社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批计算技术专业人才,并筹备创建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计算机事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用立业”等精神得以孕育、积淀、传承与发扬;也是从这里开始,中国计算机学科得以完善和发展,科研体系得以建立与建全,为中国计算机产业和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最坚强的智力支撑。

沐浴着改革春风,赛迪集团所属的《中国电子报》、《软件世界》在1984年创刊,《中国计算机报》、《中国计算机用户》在1985年创刊。伴随着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赛迪集团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的现代信息服务企业集团,形成了“传媒与网络服务业、咨询与外包服务业、评测与认证服务业、系统集成业”四业并举的产业布局。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声音已在新时代唱响。国人对计算机事业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加关注,国策的大力支持更使得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前景充满生机。赛迪集团将继续胸怀国计民生,透视时代脉动,了解时代大势,身体力行,与业界同仁一道,携手共进,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建设击鼓呐喊,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对计算机业界的三点愿望

张效祥

中国计算机学会原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计算机事业创建已有50年了,今天隆重召开纪念大会,我作为事业发展全过程的经历者,心情激动,思绪万千,感触很多。

50年来,我国计算机事业经过艰苦奋斗已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开发体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工业生产与市场体系,成就巨大。尽管也有不少亟需完善之处,然而这些问题正是世界计算机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反映,我们应把它转化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计算机发明60年对人类影响空前巨大,特别是最近30年。计算机与通信、微电子融合,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其强大渗透力,所到之处莫不引发变革和发展。建立一个强大兴盛的计算机事业,对拥有13亿人民的中国尤为重要。这一历史使命,就在我们肩上。

在这个纪念大会上,我有几点愿望:一是希望计算机业界成为自主创新和大联合的典范。二是希望我国计算机事业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强大支柱。三是希望关注纳电子技术的发展。微电子器件要过渡到纳电子,已显见端倪,发达国家莫不为此开展大力研发,我们切勿再步微电子的后尘,应及早联合各方力量,明确目标,强化投入,以占先机。

技术转折是后来居上的机会

李国杰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全国上下提倡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的今天,回顾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历程,展望令人神往的前程具有格外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谢、等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也不能不钦佩张劲夫、杜润生、罗霈林等老一代科学决策者的果断英明。我们更不会忘记华罗庚、冯康、王选等科学家所做的突出贡献。

50年来,我国计算机事业经历风风雨雨,凝结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坚信自己自主创新的力量;明确科研必须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坚持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数字计算机已诞生60年,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基本理论已经到了面临重大突破的前夜,当计算机技术发展到转折时,也正是我们后来居上的机会。计算机技术和物理甚至社会科学的融合,为我们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中国要成为世界计算机产业强国,首先要使中国计算机技术成为世界一流。迄今为止国际上流行的教科书上还鲜有中国人的名字,我们必须为人类文明做出与“中国人”这个响当当名字相称的贡献。

孔子言,50知天命,让我们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求是创新,使我国在2020年以前成为真正的计算机强国!

需求牵引,技术推动

汪成为

中国计算机学会原副理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50年中,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技术有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及嵌入技术。从技术角度来说,妨碍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也在不断变化。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需求牵引,技术推动。我们看到来自信息资源建设、系统科学界、互联网以及来自软件等4方面的需求正是动力所在。

在此基础上,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大胆预测一下,处理器方面,我们的关注点将由每秒处理能力转变为每块钱处理能力,再到每瓦功耗下的处理能力;处理器结构上由人围着计算机转将变为计算机围着人转;而网络方面,关注点将由互联互通互操作,转变为提高信息沟通和处理能力,强调的将不只是传递信息,还应该是传递正确的信息。软件方面,最核心的是提炼出与需求相应的抽象,开发面向应用需求和系统行为的描述语言,同时保证功能更全的编译技术。在信息安全方面形势更加严峻,简单关心密码和纠错、数据存储和交换的正确性已不够用了,还要关心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关心系统维护、内容验证、应急拯救长效机制。

古人在八世纪造词时,“信息”的含义就已分明,我们信息工作者就是要获取信息,提炼知识,从而决策咨询。作句诗总结:“跨越源自识规律,创新根植辨短长”。

软件产业问题的三个对策

杨芙清

中国计算机学会原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为了满足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我国从1980年启动软件工程的实践,至今已经过了26年。而以软件自动化系统、XYZ系统、青鸟工程等研究工作为代表,我国的软件工程在26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

随着计算机平台的转移,软件技术的发展正进入变革阶段。然而我国的软件产业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基础软件所占份额尚小,在产业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显;二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软件企业集团;三是软件人才结构性的矛盾突出。怎么办呢?还是要通过自主创新、协调发展的模式,来推进软件工程技术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具体我提三个对策:一是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基础软件,推广构件技术;二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首先要全方位的创新,实精深透做事,为企业提供创新的内部动力;三是建立软件产业的结构模式和组织模式,面向需求培育人才,通过创新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计算机科学是算法的科学

赵伟

美国德克萨斯

A&M大学教授

计算机科学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其本身进一步锤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科学是人类科学的重要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方面应用很多,但从科学角度而言的突破却并不多,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问题是多年来基础工作大多只局限于单独算法,而全世界的万维网联起来组成的大系统其实就是一个算法。因此计算机科学应该分两部分:首先是单独算法的科学,其次是算法之间的交互作用。计算机科学是算法的科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但也正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计算机科学还处在早期阶段。中国、美国以及全球的科学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研究计算机科学来造福人类。我认为同物理学相比,计算机科学的牛顿还没有诞生,在座各位的年轻人都有可能成为计算机科学的牛顿。从这个意义来讲,世界是平的,机会也很多。

软件应该以服务为方向

丘锡生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软件越来越重要,信息时代最终的应用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看软件行业的作用不应该只看软件出口多少、生产多少,而应该看软件的推动力,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力。

理论是软件最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中国学者贡献很大。而在编程方法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已经非常普遍,更高层的面向层面的设计也已出现。此外,软件工程增强了软件合作的发展以及自动化。

目前,软件科技方面的挑战还有很多,主要原因在于现在大家用的电脑性质都不一样,不同牌子的电脑,甚至不同种类的电脑。归根到底我们还是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自动化实验的软件,要有新的计算模型。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软件应该以服务为方向,要用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我的结论是,软件的机会很大,问题很复杂,我们需要一些更加有效的方法,这方法需要新的理论基础,包括软件控制、人工智能以及生物等方面。

信息领域是“十一五”863计划部署的第一领域

怀进鹏

原863计算机软硬件主题专家组组长

按照国家中长期规划的布局和“十一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的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国家863项目将重点强调创新能力的培育,尤其是对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信息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技术进行重点支持。主要分为两类方式:一类是按领域划分专题,另一类是组织重大或重点项目。

“十一五”的863计划整体部署共含10个领域,信息领域仍然被列为第一领域,也被定位为推动和引领未来其他产业和技术发展第一重要的领域。信息领域共有4个专题,分别是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自组织网络与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信息领域,尤其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投入强度将增大。目标是建立国家先进的自主创新技术体系,能为具有前瞻性、前沿性、战略性的高技术提供支撑。

频频按下快门,记录珍贵瞬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颖(右)与张效祥(左)院士亲切交谈。

好观点,记下来。

回顾50年,引发多少思考。

“2005-2006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下图)”、“2006中国计算机学会海外杰出贡献奖(上图)”在大会上揭晓。

精彩观点

卢锡城

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计算机事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机遇,努力奋斗,建设一个自主强大的计算机事业。

杨文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副部长

中国计算机事业已经实现从科研型向产业型,从为国家建设服务向为国民经济服务,从内向型向国际化的转变,并且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陈正清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

计算机事业的50年是我国计算机工作者联合协作的50年。联合协作支持了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人才,组建了一批计算研究所。

杜江凌

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业界普遍认识到计算机的架构发展到了转折点,计算机架构从原来只是重视性能优化的时代,发展到现在高性能和低功耗同时并举的时代。

李岚

联想集团副总裁

业界认为PC产业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PC已经成为大众商品;二是认为PC厂商要通过创新不断开发新的应用。联想是创新坚定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李志霄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

多核的时代已经来临。CPU变成多核以后,软件要怎么走?软件要向并行软件的方向走。这是一个新的软件架构潮流。网络一定遵循Metcalfe定律,网络用N的成本带来N平方的价值。

陈文琦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节能不仅体现在省电,如果全球6亿台电脑全部用威盛的CPU,就可以少建十几座核电厂。全中国共有8000万台左右的电脑,如果全部用威盛的CPU,大概一年可以省40亿元。

何谦永

宏基公司产品事业部处长

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个人电脑的分工也越发细腻,水平分工的现象转化为今天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新模式。宏基成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第四名,是得益于专注于品牌事业的发展。

卢振宇

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从中国第一台卫星计算机研制成功开始,长城和中国IT产业共同走过20年,已经实现从长城制造到长城创造的跨越,在中国信息化安全建设的国家队岗位上健康成长。

刘淮松

华北计算所副所长、太极公司总裁

IT服务提供商,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IT服务提供商必须具备服务模式和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具备诊断分析、设计等高端咨询能力,具备非常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能力。

链接

在大会上揭晓的中国计算机学会创新奖、王选奖和海外杰出贡献奖名单:

2005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

创新奖

二等奖(3项)

由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阗入侵检测与管理系统”项目;

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海量存储网络系统TH-MSNS”项目;

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随机Petri网和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项目。

2006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

王选奖

一等奖(2项)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的“龙芯2号增强型高性能通用处理器”项目;

由清华大学和紫光比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IPv6核心路由器”项目。

二等奖(1项)

由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V5.0”项目。

2006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

海外杰出贡献奖

丘锡生教授。

上一篇:改革是电力电子商务的发展动力 下一篇:戴尔OpenManage让用户轻松掌控IT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