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插嘴”现象

时间:2022-05-09 01:41:25

【前言】关注孩子的“插嘴”现象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学生“插嘴”的有利面 1.“插嘴”是教学关系平等的体现。 许多教学民主的教师有时颇赏识爱插嘴的学生,我们可以多角度分析“插嘴”现象。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接上老师的话――插嘴,至少能够说明学生在注意听,如果学生“插”得恰到好处,那么说明他不仅认...

摘 要: 文章提出学生“插嘴现象的有利面:教学关系平等的体现;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不利面:可能损害其他学生的利益;可能影响弱势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负责精神的培养。面对“插嘴”要区别对待,趋利避害:宽容心+妥善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插嘴行为 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在小学生眼里是由数字、符号、图形组成的比较枯燥、单调的学习活动。影响学习活动的因素有多种,但资料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占其中的25%,是最具有广泛性、融合性、最活跃的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识过程。“知”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观念;“情”包括多种类、多层次的情感现象。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数学教学中,情感随着认识过程从觉察某种现象并愿意作出注意作出需求的反应对行为的满意欣赏形成个性、人生观;与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应用是紧密平行交叠着发展,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不和谐的师生关系造成许多学生有疑不敢问,有疑而不愿问;教学方法单一,绝大多数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中一味强调“听话”,杜绝“插嘴”,就很难做到“学有兴趣”。其实,学生插嘴有积极的一面:它是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认真的体现;它是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中因而情不自禁的体现;它是学生的童真和童趣的体现……“插嘴”有时能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学生“插嘴”的有利面

1.“插嘴”是教学关系平等的体现。

许多教学民主的教师有时颇赏识爱插嘴的学生,我们可以多角度分析“插嘴”现象。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接上老师的话――插嘴,至少能够说明学生在注意听,如果学生“插”得恰到好处,那么说明他不仅认真听讲了,而且积极主动吸收。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有了这种反馈,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此时此刻,更需要教师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次,从课堂教学氛围来理解,“插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活跃了教学氛围,使教师处于既紧张又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这也遵循教育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原则,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没有心理压力,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创新,这样的师生双方相互配合,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又有利于教师灵活地教,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插嘴”能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只有求异,才能创新,学生的插嘴常常体现了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学生脱口而出的插嘴常有:“还有一种方法”,“我是这样想的”,“我不同意这样”,“我有另外的做法”……插嘴使教学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大家能够各抒己见,引发争论,进一步探索,发现新知识,开拓新领域。

二、学生“插嘴”的不利面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学生张扬个性的最佳途径,是新课程独特的教学景观。但是,在当前课程改革逐渐开始褪除原有的简单狂热,日渐理性冷静的形势下,我们对待“插嘴”现象不该简单地如同“推倒旧社会,建立新秩序”。教育不是做判断题,非此即彼,对于“插嘴”现象应该更加理性一些。试想当教师的问题刚一抛出,每次总是有那位学生抢先回答了,不给其他同学一个思考的时间,这是新课标所追求的课堂吗?难道一堂课就教这么一位学生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我们要看到“插嘴”不利的一面。

1.“插嘴”在个人情感充分流露的同时,可能损害其他学生的利益。

提问与回答是教学中的一个最常见、最重要的互动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对学生进行某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和如何做的指示。教师提问,学生作出反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并开展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享受了一定的教学资源,这个资源包括:时间的资源(回答问题需要占据一定的课堂时间);教师智力资源(教师总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或激励);学生的智力资源(其他学生不是旁观者,也会倾听并参与讨论他的回答)……每回答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在40分钟的课堂上,在现在提倡教师提问要少而精的前提下,这个机会显得弥足珍贵。我们一直提倡课堂提问要“保住两头,照顾中间”;“课堂提问要有广度和深度”……就是考虑到了要给每个学生以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提高。这么宝贵的机会如果都被个别学生或一些学生通过“插嘴”的方式所占据,那么岂不是损害了其他广大学生的利益?有些重要的提问,教师本想让学生充分思考酝酿后,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名学生回答,结果被“插嘴”打乱,这既剥夺了其他同学思考的权利,又不利于教师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2.“插嘴”,可能影响弱势群体的发展。

每一个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喜欢“插嘴”的通常都是哪类学生,要么就是思维敏捷、成绩突出的“优等生”,要么就是管不住自己甚至故意破坏纪律的“捣乱生”。后者通常在教师孜孜不倦地打击下日渐稀少,因此,现在的课堂上敢于“插嘴”的通常都是学生中的“骄子”,教师的“宠儿”。这类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是学生中的“强势群体”,而且心思聪慧,善于琢磨教师的心思,投其所好。他们的插嘴“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为老师组织教学顺水推舟”。尤其是公开课上,如果有那么几个学生“知趣”地插上几句嘴,就会令教师心花怒放: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环节可以进展了,“课堂生成”被抓住了,但是在教师与个别学生“一问一抢”的过程中,其他那些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怎么办?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他们能否跟上“优等生”的节奏?他们也有想法和意见,虽然比起强者来说可能不那么出彩,甚至幼稚可笑,但正因为幼稚可笑所以更需要机会提高。但是如果“插嘴”现象大量存在,那么恐怕其结果只会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慎重对待“插嘴”现象,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同一游戏规则下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公平性在课堂中的体现。

3.“插嘴”,可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负责精神。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下面插嘴很起劲,但如果教师明确要求这个问题就必须举手回答,他们往往不肯举手,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一种态度。

通过举手后获得发言机会,站起来发言时,所有人的视线集中于他一人身上,他就会自觉地感受到自己将承担发言的后果,或是成功,或是不甚成功,或是失败。当然,即使发言失败了教师一般也不会加以批评,有时还会表扬几句,赞扬他勇气可嘉,但不管怎么说,他总会有一种心理暗示,那就是自己没有获得成功,失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重视这种心理体验,还有一些学生则会很在意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不愿意在同学们面前丢面子。举手后发言,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必须自己一个人面对,从心理上来讲有不安全感,胜固然欣然但败却难以承受,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效应。

从这一点来讲教师还要进一步强化课堂评价能力,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反馈分成“对”与“错”两类,要让每一个发言的同学都能有所收获并能体验到收获。

躲在群众中煽动永远比出头椽子要安全,学生深谙此道。相比举手发言的不确定性,躲在下面“插嘴”就安全多了,回答错了也顶多是教师置之不理,不必承担责任。“插嘴”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种不愿承担责任的思想,教师要透过这种现象看到隐藏着的思想。当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后,如果还抱着这种推卸责任的思想,就会害处大矣。

三、正确对待“插嘴”现象,解决“插嘴”不利的一面

既然“插嘴”现象有双面性,因此,遇到“插嘴”现象,我们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趋利避害,营造良好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教学得以真正顺利和有效开展,使学生的知、情、意得到统一健康发展。

(一)教师要拥有宽容的心态,正确对待“插嘴”现象。

如拥有宽容的心态,教师才能真正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避免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任意支配、役使学生,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你要我学,我偏不学”的逆反心理。如此,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拥有宽容的心态,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全体学生,分层施教;才能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避免视部分学生为“陪读”,歧视学困生的现象出现;教师才能真正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

(二)解决“插嘴”不利面。

1.培养“一个声音”习惯(站起来插嘴)

“一个声音”习惯,是指在小组讨论或全班集中听课时,只允许一人讲话,其他人保持安静,认真倾听。可以避免对发言人思路的干扰与发言情绪的破坏。有利于营造有序、礼貌、温暖、相互欣赏的课堂心理气氛。

在实践我这样做:当学生“插嘴”有些乱时,我故意让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不知不觉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这点了,不久就有学生提意见了:“老师,课堂很吵啊!”“我都听不清楚!”“老师,这样下去我都乱了!”……此刻,我终于表态了:“老师不反对你们‘插嘴’,有时还很欣赏一些同学的‘插嘴’,这说明你们善于思考,敢于发言!不过,这些同学提的意见也有道理,如果大家都随便插嘴,结果谁都没法说没法听,受害的是我们大家……老师决定改变一下大家‘插嘴’的方式,让大家既有‘插嘴’的机会,又不会影响上课的效果……”我话还没说完,王嘉马上就“插嘴”了:“老师,什么方式啊,快告诉我们吧!”我看着她说:“你说什么,老师没听清楚啊!你再说一遍吧!”王嘉又说了一遍,我又说没听清楚。这次王嘉觉得奇怪,因为我离她很近,不可能没听清楚。她犹豫了一下,终于站了起来大声地又说了一遍。我微笑着说:“现在听清楚了!”这时,另一个学生一下子站了起来,大家都把目光注视着他,只见他高兴地说;“我知道了,老师是故意的,他是想让我们‘插嘴’时,要‘站起来’说,这样大家才能很好地听你讲话!老师,我说得对吗?”我笑了,拍拍他肩膀说:“嘿,不错,你说得对,只要站起来‘插嘴’,我就听见了!要是坐着‘插嘴’老师又会听不见的!”大家恍然大悟,个个都笑了,显得很兴奋。紧接着,杨佳宁也站了起来说:“要是好几个同学都想‘插嘴’呢?”她正说着,刚好就有两个同学也站了起来:“我……”我打断了他们的话:“看,要是大家都抢着说,那也会乱了!应该怎么做呢?”“这个简单,按站起来的先后顺序说,当有人站起来了,其他人就等等,等他说好了,再站起来发言!”裴煜胸有成竹地说。“还有,要是同时站起来,就互相谦让一下,一个个讲!”薛天怡补充着。看着他们一个个“站起来”津津有味地“插嘴”,我满意地点着头……

由于站起来“插嘴”必须很显眼地面对大家,因此,它首先会让学生对“插嘴”的内容有所思考,而不会像坐着那样有时想也不想就脱口而出,这样在教师的提问后面就留出一定的空白,所有学生都享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其次,它能正面锻炼学生面对“大众”的表达能力和胆量,站起来“插嘴”比举手更需胆量,更具主动性,学生时刻处于主动讲而非被动地被叫;再次,它能让“插嘴”的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讲给全体学生听,真正促进“插嘴”学生同全班学生的交流;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展示学生个性”和“遵守课堂纪律”的冲突。为了让学生都养成站起来“插嘴”的习惯,当学生忘记“起立”时,教师不能敷衍了事,每次都要及时给予提醒和强化,并且让学生互相提醒。久而久之,站起来“插嘴”就成了每个学生“自然而然”的反应。

一个声音习惯看似简单,但训练出来的却是高雅的素养,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有了这样的共同心理基础,为课堂教学的其他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

2.培养发出“有效信息”的习惯

“有效信息”是指课堂中任何人给出的信息都应是或者至少含有有效、积极、健康、美好的信息;相反,完全低效、无效、干扰、伤害他人、不健康的信息应逐渐消失。

这种习惯明确了课堂发言的要求,无论是站起来的正式发言,还是坐在那儿的非正式发言,都必须是积极、有效、健康的。否则,就不要发出来。这种习惯的培养,可以重树老师管理课堂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可以给所有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老师也很快可以找到驾驭课堂的美好感觉。这一习惯的心理学意义就在于利用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能力,辨别合适的道德行为,从而学习与模仿正确的行为,克制不合适的课堂行为。

3.教师要对“一个声音”、“有效信息”习惯“及时肯定”

肯定贵在及时,学生身上闪现的真、善、美的火花,一瞬间就过去了,但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却值得教育者加以利用。对学生个体而言,及时的肯定,可以巩固他们的这一良好行为。对学生群体而言,及时的肯定,就意味着树立了这一行为的榜样,确立了标准,对其他同学的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约束。因此,老师要善于把握机遇,一旦发现喜欢乱插嘴的学生在这节课中克制住自己,就给予肯定,从而树立正气,导之以行,逐步改善群体气氛。

学生的插嘴有利有弊,对于上课插嘴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以怎样的方法引导,以怎样的情感感化。

参考文献:

[1]谭玲.小学教学研究.

[2]胡文刚.鲇鱼效应与课堂上学生插嘴.

[3]唐小兵,冒金彬.正确对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如东教育.

上一篇: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下一篇:中国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EMVC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