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08 11:21:28

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银行信贷融资法律制度着手,探讨有关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法律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法律制度

一、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概述

(1)银行信贷融资的含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一般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其他业务,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所谓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其借助各项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资金加以运用,从而形成其各项资产的业务。在利率非市场化的我国,资产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获取收入的最主要途径。(2)银行信贷融资的分类。一是自营贷款、委托贷款、特定贷款。自营贷款指的是贷款人以其通过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其风险由贷款人承担,并由贷款人收回本金和利息。委托贷款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待为发放、监管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二是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中小企业通过信用贷款融资不需要担保,但由于风险较大,银行对企业信用贷款的信誉要求很高。三是资产性贷款、商业性贷款。政策性贷款是企业向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其特点是定向性,我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的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是企业向商业性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特点是金融机构的营利性,商业性贷款又可分为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四是单独贷款、银团贷款。单独贷款是金融机构独家作为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贷款;银团贷款是数家金融机构联合,在一个贷款协议下按各自约定承担的份额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3)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重点仍以大型央企、地方国企为主,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普遍存在;二是政府对信贷市场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

二、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法律制度

1.我国现行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法律制度。我国调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法》、《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贷款证管理办法》、《银团贷款暂行办法》、《利率管理暂行规定》、《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

2.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1)借款担保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第一,保证担保法律问题。保证担保是银行信贷担保的常见形式。在目前的信贷业务中,保证担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保证人不具备保证的主题资格;二是保证合同的约定不合理。第二,抵押担保法律问题。一是以不得抵押的财产设定抵押;二是抵押手续不完备;三是抵押不足值;四是抵押后疏于管理;五是对抵押期限的理解不确切;六是抵押风险较大。第三,质押担保法律问题。权利质押的不断创新与法律保障的相对滞后。(2)信贷征信缺失的法律问题。一是征信主体地位不当,征信渠道不畅,不能对征信对象进行持续的动态的反映。从征信主体看,目前信贷征信的主体定位不当已导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征信渠道不畅,贷款客户信息来源不足。其次,单独依靠人民银行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不切实际。二是征信客体部分缺位,客户经营管理不规范,有碍于征信调查的开展。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提供的财务报告并不真实,无法对信息真实性进行有效鉴别。三是征信立法缺位,信贷征信活动缺乏法律支持。

三、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是完善信贷担保立法体系。包括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体系及完善《担保法》配套规范,以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完善征信立法体系。信用信息是征信获得开展的基础,也是征信机构生存发展的根本,因此需要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对其进行规范:一是出台信息基本法;二是出台针对征信机构合理采集和使用信息的法规;三是完善针对政务信息、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特殊信息的法律、法规,满足社会对特殊信息的要求,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总之,就立法内容而言,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急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政府机构信息公开办法,特别是关系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诸如工商、税务、法院、技术监督、中央银行等掌握相关信用信息的政府部门,明确其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具体方式,为征信机构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二是尽快出台征信行业管理规定,对征信机构,特别是个人征信机构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杨紫垣,徐杰.《经济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樊鸿雁,姜南.中国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研究[M].经贸法学论丛.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3]王桂堂.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

上一篇:保险公司法人业务竞争战略选择研究 下一篇: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运用